波黑大事记
波黑总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长期被土耳其统治。
1878年7月 根据柏林会议决议,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交由奥匈帝国占领和管理,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
1908年10月7日根据俄奥外交大臣的秘密协定,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此举引起南部斯拉夫人的强烈愤恨,由此引发波斯尼亚危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刺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12月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10月起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 德意入侵南斯拉夫,波斯尼亚被并入克罗地亚独立国,黑塞哥维那被意大利占领。
1946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起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71年 波黑境内的穆斯林正式被确认为一个单独的民族。
波黑内战爆发前,穆斯林占总人口的43.7%,塞尔维亚族占总人口的31.40%,克罗地亚族占总人口的17.5%,另有南斯拉夫族占总人口的8%。
1991年12月 克拉伊纳塞族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其中包括东斯拉沃尼亚,但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1992年3-4月 波黑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居民投票赞成独立。塞尔维亚居民抵制此次投票。波黑内战开始。
6月 塞尔维亚部队包围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1993年1-2月 由前南斯拉夫问题委员会两主席万斯(前美国国务卿)和欧文(前英国国务大臣)主持的有关波黑问题的和谈先后在日内瓦和纽约举行,参加和谈的波黑三方领导人为卡拉季奇(塞族)、博班(克族)和伊泽特贝戈维奇(穆斯林族)。万斯和欧文提出的和平计划为:未来波黑划分为10个省,其中萨拉热窝由3族共管,解散现波黑政府,代之以3族组成的9人委员会,未被接受。
4月29日联合国建议为波黑人建立安全区。
5月7日安理会宣布萨拉热窝、比哈奇、戈拉日代、斯雷布雷尼察、图兹拉和热帕为“安全区”。
6月4日安理会决定派蓝盔部队保卫波黑的安全区。波黑政府批评这个决定,认为这样会使其他地区变成不安全区。
1994年3月 波黑穆、克两族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联邦,并通过联邦宪法。
4月10日北约飞机空袭波黑的塞族阵地,以阻止他们进攻安全区。
4月 俄国与美、英、德、法共同组成五国联络小组。
7月6日五国联络小组正式提出波黑和平计划,建议将波黑49%的领土划归塞族,而另有的51%的领土则划归穆克联邦。
7月18日穆克联邦宣布接受该计划。
8月3日波黑的塞族议会拒绝该和平计划,但准备就此进行全民公决。
8月4日南联盟通知关闭同波黑塞尔维亚接壤的边界。
11月 塞尔维亚部队向波黑西北部的比哈奇周围大举进攻。
12月 俄国在安理会否决了有关制裁波黑塞族的决议,并建议允许塞尔维亚和波黑塞族建立邦联。
12月23日波黑政府和波黑塞族在联合国调停下签订停火4个月的协定。
1995年3月 穆族在北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得手。
5月 塞族进行反攻,取得胜利,北约对塞族阵地实施空袭,俄罗斯对此表示不满。
7月 波黑塞族占领斯雷布雷尼察安全区。
7月 穆族请克罗地亚出兵,克派军与波黑境内克族和穆族联合,对波黑西部塞族发动进攻,使波黑塞族失去20%的领土,从而切断了塞尔维亚人通往“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主要通道。
8月 克罗地亚部队在克境内向塞族占领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了克拉伊纳。
11月21日克罗地亚塞族与克罗地亚政府签订和约,同意将他们控制的东斯拉沃尼亚地区纳入克政府控制的范围。
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奇曼和波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伊泽特贝戈维奇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签署关于波黑和平的《代顿协议》,协议规定:波黑在其国际承认的边界内继续作为主权国家存在,正式名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内部分为穆克联邦和塞族两个政治实体,由穆、克、塞3族组成共同主席团、议会、宪法法院和政府;3族轮流担任主席团主席,主席团成员和议员在国际监督下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按51∶49的比例划分领土,萨拉热窝划归穆克联邦;南联盟承认波黑,并互派大使。历时3年半的波黑内战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波黑内战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100多万人沦为难民,65%的工厂遭到破坏,1000多个村镇遭到毁灭,物质损失多达1000多亿美元。
12月14日在法国的爱丽舍宫举行了《波黑和平协议》的正式签字仪式。
2006年3月5日克罗地亚塞族前领导人、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总统(1991-1992年在位)巴比奇在前南斯拉夫刑事法庭看守所自杀身亡。
2008年7月21日波黑塞族前领导人、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在逃亡十余年后,在塞尔维亚被捕。
科索沃大事记
科索沃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系中世纪时塞尔维亚王国(1217-1459年)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率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在科索沃平原英勇抗击土耳其入侵者,结果不幸失败,拉扎尔战死。此后大批塞尔维亚人逃离科索沃,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大量迁入。
1913年12月 由英、法、意、俄、德、奥匈控制的国际监督委员会将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
1918年 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1941年 德意占领巴尔干后,科索沃被划归阿尔巴尼亚,成为大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
1945年11月 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区,称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区,随之加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当地阿尔巴尼亚族曾举行暴动,遭塞尔维亚军警镇压。
1946年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访问南斯拉夫,与铁托会谈时,曾指出科索沃应与阿尔巴尼亚合并,后者回答称:
“我同意你的立场,但现在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塞尔维亚人不能理解我们。”
1968年11月 科索沃阿族居民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成立共和国。随后南政府满足了阿族居民的部分要求,1968年12月26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七条将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区改名为科索沃自治省,使其与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处于同等地位。
1974年 颁布新宪法,扩大了科索沃省的自治权利。
1981年3月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那大学的学生因不满伙食质量,发起罢课,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将罢课和罢工扩及全省的学校和企业,并提出成立共和国的口号,与军警发生激烈冲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同时导致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两国关系的恶化。
1989年3月 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修改宪法,取消了自治省的部分立法、司法和管理的职权;6月28日在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的纪念科索沃战役六百周年的活动,口号是誓不放弃科索沃。
1990年7月 塞尔维亚举行公民投票,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南联邦军队进入科索沃,解散原自治省政府。
1991年9月 科索沃阿族居民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承认。
1992年5月 科索沃举行议会选举,科索沃民主联盟获胜,其领导人鲁戈瓦当选总统。
1996年 科索沃解放军成立。
1998年2月 阿族非法武装袭击塞尔维亚警察,酿成流血事件。
3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科索沃问题第1160号决议,决定对南联盟实施武器禁运。
4月 塞尔维亚举行全民公决,94.73%的选民反对国际社会在调解科索沃问题中充当中间人。
8月12日北约批准3项军事入侵南斯拉夫的方案。
9月30日安理会通过1199号决议,要求科索沃冲突双方停火和进行国际监督下的谈判。
10月13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和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经过多轮谈判,就执行安理会1199号决议、欧安组织向科索沃派遣2000名人员组成的观察团,以及北约飞机在科索沃上空执行侦察使命达成协议。
1999年1月 欧安组织观察团在科索沃制造南军警滥杀阿族平民的谣言。
2月6日至23日和3月15日至19日南联盟及科索沃阿族代表先后在朗布依埃和巴黎进行长期谈判,由于南联盟坚决拒绝外国军队进驻科索沃,谈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救人道主义灾难为幌子,绕过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先打击军事目标,后扩及所有民用设施,并于5月7日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抵抗和全世界人民的同声谴责迫使北约坐到谈判桌边,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
5月6日八国集团(美、英、法、德、意、日、加、俄)外长在波恩达成有关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总原则,其主要内容有:尊重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结束科索沃的冲突;在短期内从科索沃撤出所有南斯拉夫的军警;保障难民返回家园;进驻科索沃的国际维和部队将由联合国领导,主要由北约参加;由联合国作出决定,成立科索沃临时管理机构。
6月3日在俄国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的外交斡旋下,南联盟接受了在八国协议基础上拟订的和平计划。
6月10日南联盟军警部队开始撤出科索沃,北约宣布暂停空袭;同日安理会通过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1244号决议。
6月20日北约决定正式停止对南斯拉夫的轰炸,科索沃战争宣告结束。科索沃战争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严重侵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造成千余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数十万人失去工作,百余万人无家可归,物质损失达千余亿美元,使南斯拉夫蒙受巨大创伤。
2000年10月 科索沃举行地方选举,塞尔维亚不予承认。
2001年5月 联合国驻科索沃代表团提出科索沃省框架协议,未将科索沃独立须付诸全民公决的条款纳入其中。
2001年11月 科索沃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共得70%的选票。
12月 科索沃议会选出领导机构。
2002年4月 阿尔巴尼亚总理访问科索沃,南联盟政府对此提出严重抗议,指出科索沃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6月 科索沃成立新政府。
2004年3月 科索沃塞阿两族发生大规模冲突。
2005年11月 联合国特使、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启动有关科索沃未来地位的谈判。
2006年1月 阿赫蒂萨里向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递交一份新方案,未提及科索沃的独立,但指出科索沃有制订宪法及申请加入国际组织的权利,并拥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立即被塞尔维亚拒绝。
2007年3月 阿赫蒂萨里向安理会递交了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实现独立的建议,遭到俄罗斯的坚决反对。随后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权美、俄和欧盟启动新一轮的谈判。
8-11月 塞尔维亚和科索沃进行有关科索沃最终地位的谈判,结果失败。
11月 科索沃民主党领导人萨奇在选举中获胜,出任新一届自治政府领导人,宣称科索沃最终的目的是加入欧盟和北约。
12月19日安理会第一轮闭门磋商有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无结果。
2008年1月17日安理会第二轮闭门磋商有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仍无结果。
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
2月16日欧盟决定向科索沃派遣一个近2000人的文职使团,逐步从联合国驻科索沃代表团手中接管权力,到6月底全部部署完毕。塞尔维亚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2009年1月 科索沃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
2月 科索沃宣布独立后一周年,已有54个国家予以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