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年风云巴尔干
8125900000026

第26章 世界纷争中的巴尔干(13)

在轰炸不断扩大和西方巨大的压力下,6月2日,俄罗斯和欧盟及美国三方就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方案达成一致。8日,西方7国外长和俄罗斯外长又就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联合国安理会草案达成协议。10日,南联盟军警开始撤出科索沃,北约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轰炸。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一场赤裸裸的侵略始暂告一段落。

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侵略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本来就不那么好的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美国权威性杂志《外交事务》认为,北约对南联盟空袭在政治上是一个“绝对的失败”,因为它使俄国的整个舆论为之狂怒,从而使俄国与西方的关系大大恶化。事实也确是如此。这场空袭使俄国朝野震动,俄国有不少人把科索沃看作是“塞尔维亚的车臣”,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西方能对南联盟动武,迫使一个主权国家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解决科索沃问题,那么有朝一日也有可能会通过武力来胁迫俄罗斯根据他们的意愿去解决车臣问题。

这一重大事件促成许多俄罗斯人,特别是对西方有幻想的人猛醒过来。

在一次广泛的民意测验中,有53%的人对北约表示疑虑,其中61%的人都受过大学教育。知识分子对西方态度的急剧转变很能说明问题。学术界反应普遍都很强烈。由前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主编的《安全:俄罗斯的选择》一书指出,俄罗斯民众产生的反西方和亲塞尔维亚情绪完全是由西方大国推行的双重标准和漠视国际法规及迷信武力所引起的。一位俄罗斯武装力量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的教授则主张,俄罗斯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努力和白俄罗斯、乌克兰、中国以及印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当然在政界和学术界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政府在这一事件上表现不够坚定,过分迁就西方,所采取的某些措施毫无意义,如当时渲染的所谓南联盟加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一事形同一纸空文,而出奇兵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对巩固俄罗斯在科索沃的地位也未起任何作用。不过,也有人强调俄罗斯就其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言已无法和西方相匹敌,所以应该知难而退,绝不可和西方盲目对抗,而应努力寻求和解的道路,尤其是首先和欧盟和解,以削弱美国进逼的势头。总的说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经受住了一定的考验,基本上保持住了原有的阵地。

三、南联盟突变时期(2000年10月-)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外交依然十分关注南联盟的存在和发展。

俄罗斯仍以南联盟的支持者和友好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坚决维护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反复强调科索沃是南联盟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经济上,俄罗斯也给予南联盟以力所能及的支持,向后者提供价格优惠的石油和天然气,贷款1亿美元帮助南联盟恢复经济,并在2000年8月和南联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规定5年内两国间取消所有关税。

俄罗斯支持米洛舍维奇维护国内稳定的政策,反对西方大国干涉南联盟内部事务,在这方面,俄国立场一直也是很鲜明的。

自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由西方耗资2500万美元支持的反对派经常在南斯拉夫境内聚众闹事,但均未能动摇米洛舍维奇领导的政府。然而到2000年秋天,南联盟国内的局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按照南联盟宪法的规定,总统不得连任,因此1997年上台的米洛舍维奇总统的任期到2001年7月将告结束。2000年7月6日,南联盟议会两院分别召开紧急会议,将宪法修改如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可连选连任。

这样,米洛舍维奇也就取得了再次问鼎总统宝座的机会。9月3日,米洛舍维奇即宣布将参加下一任总统的竞选。

9月24日,南联盟举行总统选举,约有64.6%的选民参加了投票。26日,南联盟即宣布选举的结果:米洛舍维奇得40.23%的选票,而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则得48.22%的选票。由于两人得票均未超过半数,因此将于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27日晚,选举委员会又公布了另一个选举结果:米洛舍维奇得38.62%的选票,而科什图尼察的选票则占48.96%,因此仍将举行第二轮的总统选举。

米洛舍维奇立即表示将参加第二轮角逐,但反对党联盟却宣布由于科什图尼察已获得55%的选票,总统职位非他莫属,所以拒绝参加第二轮选举。这样一来,政府和反对党遂处于对立的地位,形势一时非常紧张。

9月27日,全国各地出现罢工和示威游行,反对派的支持者涌上贝尔格莱德街头,西方大国也大事鼓噪,公开支持反对派,局势日趋动荡。俄罗斯在此情况下,紧急呼吁南对立的两派克制,并要求各国不要干涉南的内政,让南斯拉夫人民在平静的环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俄政府还在30日表示拟派外长伊万诺夫前去贝尔格莱德进行斡旋,但却遭到米洛舍维奇的拒绝。此后俄遂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于9月30日前往南斯拉夫。

10月初,南国内两派仍围绕着大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执,形成对峙的局面。此时俄罗斯外交做出再一次努力,邀请米洛舍维奇和科什图尼察来莫斯科访问,以便在他们之间再次进行斡旋。科什图尼察爽快地答应将在10月5日前往俄罗斯,但米洛舍维奇却干脆加以拒绝,即使普京亲自发出邀请,也未得到任何回应。

10月5日,南联盟宪法法院院长宣布首轮选举结果作废,将于2001年7月前重新举行总统大选。贝尔格莱德立即爆发大规模骚乱,示威者迅速占领电视台、议会大厦等地,局面完全失控。米洛舍维奇则一度失踪。

10月6日,米洛舍维奇承认大选失败,并祝贺科什图尼察当选。只有到此时,俄外长伊万诺夫才匆匆赶到贝尔格莱德,和米洛舍维奇及科什图尼察会晤。

在这一剧变的过程中,俄罗斯的态度长期不明朗。按照科什图尼察的看法,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试图保卫那些无法保卫的东西”。

10月6日,科什图尼察在和伊万诺夫谈话之后,宣称这是大国试图干涉南斯拉夫内政的最后一次尝试,以后再也不会有了!事实是,俄罗斯在这次大选中估计米洛舍维奇会取胜,也希望米洛舍维奇会连选连任,因此对后来事态的发展未有思想准备,所以显得十分手忙脚乱,给人以措手不及之感。2000年10月南联盟突变后,国内局势仍大变没有,小变不断,但俄罗斯依然力图和南联盟维持友好关系。

11月27日,科什图尼察访问俄罗斯,时间虽短,但却接触了包括普京总统在内的不少俄国政要,随后发表的共同宣言谴责北约此前对南联盟的侵略,并强调科索沃是南联盟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1年2月中旬,俄驻联合国大使拉甫洛夫要求取消前南战犯法庭,并指出瑞士检察官庞特受美国控制,做事有欠公正,表明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与西方大相径庭。此后俄罗斯对发生在米洛舍维奇身上的两件事也迅速做出自己的反应。

2001年4月1日凌晨,在西方大国允诺提供经济援助和施加压力的影响下,南联盟政府逮捕了米洛舍维奇。6月28日,在“援南重建捐助会议”

召开前,塞尔维亚政府又将米洛舍维奇转交给设在海牙的前南战犯法庭。

俄罗斯官方对前一事件的反应是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干涉南联盟的内政,对后一事件则持更强烈的批评态度。俄国家杜马及俄各政党都一致谴责引渡为“违反宪法的决定”,等于是巴尔干的玩火者起诉扞卫南联盟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国务活动家。普京甚至当着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面批评塞尔维亚政府在西方压力下所采取的这一不理智的行动。

在当今巴尔干地区,俄罗斯除努力继续保持和南联盟的友好关系外,还十分关注科索沃和马其顿的局势。

大多数西方报刊都承认,在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后,科索沃暴力事件依然不断,种族冲突问题远远没有解决。为此,俄外长在2001年3月20日访问科索沃,强调科索沃问题必须在南联盟范围内得到解决,对南人民军重返安全区表示欢迎,还强调应切断科索沃及塞尔维亚和马其顿之间的联系。7月中旬,普京总统利用在斯洛文尼亚会晤布什的机会,抽空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和科索沃,显示了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关切。

随着科索沃的烽火暂熄,马其顿的风云又起。那里的阿尔巴尼亚非法武装不断挑起冲突,与马其顿政府军频繁交火,严重威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怪不得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在题为“巴尔干魔鬼永不会死亡”的文章中惊呼阿尔巴尼亚人中的极端分子已成为今日北约的死敌。从2001年3月起,马其顿局势即因阿尔巴尼亚人的过激行为而变得动荡起来。8月,北约部队进入马境内收缴阿族非法武装的武器。

9月,北约又敦促马议会修改宪法,以提高阿族的政治地位。俄罗斯对所有这一切都采取谨慎的批评态度,如普京便认为北约收缴武器的行动已为时过晚。

从各种情况看,俄罗斯不会轻易退出巴尔干,它仍将在那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原载《寻求秩序、安全与发展》,文汇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