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蒂图列斯库应邀访法,和巴尔都就当时欧洲的局势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共识。6月,巴尔都到罗马尼亚进行回访时,双方又就“东方公约”一事进行磋商,蒂图列斯库多次表示愿意和法国进行合作。“东方公约”的计划后因巴尔都被刺身亡而告吹,于是蒂图列斯库遂试图用接近苏联的办法来巩固罗马尼亚在巴尔干的地位,1934年6月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促成罗、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他又尝试与苏联签订互助公约,但终因横亘在两国之间的比萨拉比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而未有结果。
巴尔干各国对德、意扩张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应是1934年2月在雅典签订了由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共同参加的巴尔干协约。它的成立一方面标志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巴尔干国家都有团结起来共同对敌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明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在20世纪20年代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国家终于开始和解。
意大利的势力在20世纪20年代便进入巴尔干,德国是后来者,最初两国在那里各行其是,甚至还免不了一番明争暗斗,但自1936年形成轴心国和1937年结成德日意三国同盟后,德、意开始在巴尔干联手行动,给巴尔干各国造成更大的威胁。
置身于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之外,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保加利亚成为德国首先猎取的对象。德国从经济上着手开始控制保加利亚,在1937年保加利亚的对外贸易中,德国所占的份额为其进口的54%和出口的43%,而到了1938年则为其进口的52%和出口的58%,保加利亚为德国提供了大批农副产品和原料,同时又成为德国工业品倾销的市场。为了进一步把保加利亚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自1938年初起,德国便开始与保加利亚进行以贷款1亿马克的形式向后者提供武器的谈判。最后于该年3月12日正式签约,其内容为贷款3000万马克,年利6%,自1942年起开始偿还,而武器则在两年内悉数交付。从此,保加利亚在经济上便完全落入德国的手中。
1938年8月,保加利亚自法国获得3.75亿法郎的贷款(相当于2500万马克),德国得悉后大为不满,竟突然中止进口保加利亚农产品作为报复。保加利亚为避免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不得不放弃自法国获得的这笔贷款。经济上受控制必然带来政治上的沦为附庸,1938年9月下旬,当苏台德危机进入高潮时,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出访德国,并得以会晤希特勒、戈林等人,颇受宠幸。事后鲍里斯竟洋洋得意地宣称,正是他的这次访问才促成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在国际舞台上保加利亚已成为法西斯德国的小伙伴。
罗马尼亚是德、意两国,尤其是德国急欲控制的对象,其办法仍是首先从经济渗透着手。还在1933年9月,德国的法本化学公司便与罗马尼亚签约,购买后者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又向罗马尼亚提供价值1360万马克的产品。1933年至1936年,德罗之间的贸易量共增加了两倍,德国每年都从罗马尼亚进口大量的石油,1931年价值2.96亿列伊,1935年已达15.4亿列伊,使两国的经济关系更趋密切,德国开始控制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1936年8月,蒂图列斯库被解除外交大臣的职务,此后罗马尼亚便逐渐放弃以往在英法和德意之间维持平衡的政策,迅速倒向德国。1936年11月,德国要求罗马尼亚不再接近苏联,翌年2月,在德国的压力下,罗马尼亚中止与苏联已进行多年的有关签订互助条约的谈判,随后又拒绝法国提出的签订法罗两国同盟条约的建议。1938年2月,国王卡罗尔二世改组政府,修改宪法,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促使罗马尼亚走上与德国合作的道路。
为控制巴尔干,德、意两国都把小协约国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地削弱它和破坏它。希特勒上台后不久便公然要求小协约国奉行对德亲善的政策,另一法西斯头目罗森堡则敦促罗马尼亚离开小协约国。德国对巴尔干协约的建立也十分不满,对促成这一组织诞生的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尤为不信任,公开向罗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将他赶下台,不久果然达到了目的。
在德、意两国的共同施压下,再加上内部矛盾丛生,小协约国瓦解的势头越来越明显。1938年4月,当苏台德危机日趋尖锐时,南斯拉夫政府公开声明,除非匈牙利卷入此次冲突,否则南斯拉夫绝不会过问。5月初,小协约国常务委员会在罗马尼亚的锡纳亚举行会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代表均认为苏台德问题纯系捷克斯洛伐克之内政,只有通过与德国之协商才能予以解决。8月中旬,罗政府正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敦促后者用德国可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苏台德问题。8月21-22日,小协约国常务委员会再次就苏台德问题进行磋商,竟然完全避开德国对捷克的威胁不谈,仅强调其成员国只有在面临匈牙利的威胁时才会采取统一的行动,使大难临头的捷克处于哭笑不得的境地。9月29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署的前一天,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甚至对德国驻罗公使法布里齐乌斯说,罗马尼亚所唯一关心的便是希望和匈牙利一样维持对德友好关系,而对面临肢解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则一字未提。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对上述事件所作的评论是小协约国已在瓦解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同时也意味着“法国在东南欧联盟体系的完全崩溃”。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也就意味着小协约国的终结。
面临着日益动荡的局势,巴尔干各国始终团结不起来,于是只得自寻出路。土耳其努力周旋于英法和德国之间,力求保持某种平衡。1938年4月底,英国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允诺向后者提供1600万英镑的贷款,其中1000万用于购买英国的工业设备,另有600万则用于购买军火。同年8月,土耳其与法国签订友好条约,随后又表示希望签订英、法、土三国友好条约,但由于英方态度有保留,而未有结果。与此同时,土耳其又积极与轴心国保持联系,1938年5月曾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方面表示愿意讨论所有两国感兴趣的问题。
希腊和土耳其一样,不希望开罪于英法及德意,虽然英国方面一再要求希腊能明确表态,即一旦发生战争,希腊将站在英法方面,但希腊却一直回避正面的回答。希腊政府多次私下表示,虽然希腊是一个小国,且同时又受到英法和德意两方面的压力,但仍然将努力保持中立。南斯拉夫在30年代的风云变幻中力图维持中立,尽管因1934年10月马赛刺杀案而与意大利一度关系紧张,但仍于1937年3月与意大利签订友好条约。在1938年危机期间,南斯拉夫为避免刺激德意两国,竟不断让步,到最后甚至同意匈牙利可取得马扎尔居民占多数的捷克边境地区,致使自己的盟友在1938年11月所谓维也纳仲裁时惨遭第二次肢解,将11027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匈牙利。
此后意大利更积极地拉拢南斯拉夫,1939年1月意外交大臣齐亚诺访南时,建议南斯拉夫尽快加入轴心国,并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此举得到了南首相斯托亚迪诺维奇的赞同。尽管斯托亚迪诺维奇于2月即被解除职务,但德、意两国仍紧追南斯拉夫不放。4月,南外交大臣辛卡马科维奇访意,在齐亚诺的再三劝说下,允诺南将在未来的欧洲冲突中保守中立,但仍将倾向意大利。而在随后的访德过程中,德外长里宾特罗甫更是极力拉拢南斯拉夫,告诉辛卡马科维奇:希特勒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因为“他宁愿看见南斯拉夫守在亚得里亚海边,而不愿看到是匈牙利。”
德国还在经济上加紧对南斯拉夫的渗透:1936年德国在南斯拉夫的出口中占23.7%,1938年增至35.9%,1939年更增至47.7%;南斯拉夫出口的90%的铁矾土和四分之三的铝均输往德国。但德、意两国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主要视其是否忠诚于轴心国而定,可随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1939年6月,南斯拉夫摄政保罗亲王访德时曾允诺将立即退出国联,但事后却未见诸行动。希特勒为此大为恼火,遂于同年8月在会见齐亚诺时几次三番怂恿意大利去消灭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长期处于孤立的地位,尽管1937年1月和南斯拉夫签订了“永世友谊”条约,1938年7月又与巴尔干其他协约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仍坚持自己的领土要求,希望归还一战后失去的南多布罗加和西色雷斯,这就必然会激化与罗马尼亚及希腊的矛盾。保加利亚政府甚至表示即使它的领土要求完全得到满足,也不会和巴尔干协约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进行全面合作。正如保加利亚驻英公使莫姆奇洛夫所言:巴尔干各国之间的“互相厌恶和互不信任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它们绝不可能团结起来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
和在1914年一样,巴尔干在1939年也是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卷入新的世界大战的。
二、卷入新的世界冲突
意大利在巴尔干首启战端,不久那里便烽火四起。还在1939年初,英国外交部便认为,要在巴尔干地区使意大利长期保持中立政策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事实上,早在1938年,意大利就在筹划吞并阿尔巴尼亚了,该年5月,齐亚诺前往阿尔巴尼亚参加索古国王的婚礼,回国后向墨索里尼汇报称,阿尔巴尼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此外如占领阿尔巴尼亚可使亚得里亚海变成“一个大陆的内湖”,还可在那里建立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基地。同年11月30日,墨索里尼在大法西斯委员会上更大言不惭,声称:“阿尔巴尼亚定将成为意大利的”,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发生?”
1939年4月7日凌晨,意军1个步兵师、4个精锐团和3个机械化营在400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阿尔巴尼亚发动全面进攻,未遇重大抵抗便占领全境。
4月12日,在阿尔巴尼亚召开所谓制宪议会,奉意大利国王爱麦虞限三世为阿国王,并由大地主维拉尔奇出任傀儡政府首相。意大利闪电般地完成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征服,使齐亚诺欣喜若狂,得意洋洋地说:“阉割阿尔巴尼亚,而不使患者喊叫的手术——吞并——现已实际完成。”
此时的欧洲局势由于但泽和波兰走廊问题引发的危机已变得异常紧张,巴尔干自然也被波及。意大利在占领阿尔巴尼亚后更野心勃勃,5月底,墨索里尼扬言要首先吞并克罗地亚,再瓦解南斯拉夫,最后把保加利亚拉入轴心国。此后意大利一直密谋在克罗地亚策动叛乱,然后像处置阿尔巴尼亚那样加以占领。德国对克罗地亚同样也很感兴趣,1939年初双方即开始秘密接触,克罗地亚特使专程来到柏林和法西斯头目赫斯磋商,筹划先建立独立的克罗地亚国,然后再加入轴心国,和德意进行全面合作。
罗马尼亚加速了倒向德国的进程,1939年3月和德国签订经济条约,规定德国将向罗马尼亚提供2.5亿马克的贷款,用于购买德国的军火,同时又成立德罗联合公司,将罗马尼亚的自然资源完全置于德国控制之下。同年9月德罗两国又签订秘密协定,其内容为德将向罗马尼亚提供3亿马克的军火,而罗马尼亚则向德国提供相同价值的石油产品和谷物。年底,罗马尼亚再作让步,宣布取消对德国出口的石油产品限额。同时在政治上也亦步亦趋,1939年春夏之交英法苏三国莫斯科谈判时,罗马尼亚曾多次宣布绝不参加英法组织的反德联盟,也绝不允许苏军通过罗马尼亚的领土。
1939年9月,扬·安东奈斯库出任陆军大臣后,罗马尼亚的亲德倾向更暴露无遗。尽管如此,德国却有自己的打算,即希望利用已有的影响,促成罗马尼亚在领土问题上向苏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作出让步,一来可借此密切和上述三国的关系,二来则可扩大自身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1940年春夏之交,罗马尼亚开始经历空前严重的“领土危机”,1938年和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所蒙受的“肢解厄运”终于又落到了罗马尼亚的头上。
6月23日,苏联公开索取比萨拉比亚和北部布哥维纳(其理由为那里生活着乌克兰人),此时作为盟友的德国和意大利不仅对罗马尼亚的求援呼吁置之不理,反而劝说后者审时度势,从速作出让步。7月1日,苏军即完成了对上述两地的占领。
1940年7月,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访问柏林,对德国尽表忠诚之意,而且主动表示愿将1919年时从匈牙利获得的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划出1.4万平方公里,归还给匈牙利。但希特勒却认为此举远远不够,应作出更大的让步。根据德国的旨意,罗马尼亚于8月19日开始与保加利亚进行谈判,并于21日达成协议,将南多布罗加归还给保加利亚。然而于8月16日和匈牙利开始的谈判却一波三折,不仅使双方发生激烈争吵,而且还导致两国边境上频生冲突。于是德意便借机于8月29日将罗匈两国外交大臣召至维也纳,并于30日强行作出仲裁,将罗马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的43591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