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8124300000091

第91章 刘英“把一切交给共产主义事业”

刘英(1903—1942),1903年出生在江西省瑞金县(今瑞金市)凤岗乡(今属象湖镇)竹岗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声沐,字浴沂。他9岁开始读书。1922年7月在县群德小学高小毕业。因家庭贫穷,无力升学,只好在家务农。1924年以后,先后被聘任本县松山小学、性定小学教员。这个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接受了新思想,并在教学中以科学、民主的新思想教育学生。

1927年,他在瑞金城开米店期间,结识了中共瑞金地下组织负责人,暗中参加革命工作,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4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长汀开到瑞金,同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彭德怀的红五军会合。正是在这个时候,刘英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正式投身革命队伍。当时红四军内文化人很少,所以军部对他很重视;又由于他开过米店,会算账,所以先后让他当了军部会计、供给部出纳股股长。由于工作积极,这年9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没过多久,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特地把他调到军部当了文书,从此直接在毛泽东、朱德亲切教导下锻炼成长。他立下了“赤心献革命,决然无反顾”的誓言,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随后,他主动要求离开军部机关,到第一线去参加战斗。经毛泽东亲自批准,他下到了第一线部队,从此就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革命而奋斗。

1930年起,刘英被调到红军中任职,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等职务,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于赣南、闽西,并连续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特别是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刘英所在的部队遭到了数倍敌人的包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刘英端着一挺机枪断后,边打边退,直到部队完全撤出战斗。刘英的英勇精神,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大家的一致称赞。

1931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参加红一方面军,编为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十五军下辖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师,刘英被调到第四十四师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师长先后为苏进、王洪章。1932年2月,遵照上海临时中央的指示,由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发起攻打赣州的战役,历时33天,不但没打下赣州,红三军团反遭受到很大损失,并腹背受困,被包围在赣州城下,不能脱围,形势十分危险。根据毛泽东大胆起用原来被用作预备队的红五军团上前线的建议,朱德总司令立即下令调五军团前往驰援。红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在师长王洪章、政委刘英的率领下紧急行军,冲上前线,阻挡住了国民党增援部队陈诚部主力第十一师,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使红三军团得以解围脱困。

1932年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召开会议,讨论红军作战方针,决定以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中路军。月底,苏区中央局又在瑞金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入闽作战。毛泽东率领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第十五军组成的东路军东征龙岩、漳州。刘英和王洪章率第四十四师随毛泽东向漳州进攻,和红一军团密切配合,在漳州城外西北部天宝山一带外围丘陵地区,将闽敌张贞部第四十九师打得一败涂地,迅速突破守军主要阵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张贞见屏障尽失,大势已去,连夜烧毁军械库,弃城而逃。战斗顺利结束,东路军占领漳州城。通过这些战斗的锻炼,刘英成长为红军里的著名将领。

1933年10月下旬,中革军委命令组成红九军团,下辖第三师和第十四师,刘英调任第三师政委。1934年4月广昌失守后,该师一直在会昌县筠门岭担负中央苏区南线防守任务。

在党中央负总责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左”倾错误方针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各近千里,缩小到各300余里。周围敌重兵压境,并不断向苏区中心区逼近,军事形势十分危急。中共中央经共产国际批准决定突围转移。此前中央决定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先行出发北上,威胁国民党的腹心地区,吸引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1934年7月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后,中央任命寻淮洲为军团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中央代表曾洪易,刘英由第九军团调任第七军团政治部主任,开始了他艰难曲折的北上抗日路。从7月到10月,抗日先遣队东西转战在闽、浙、皖、赣四省的几十个县境,历时近4个月,行程1600多公里,历尽艰险,部队由6000人减员到3000人。

1934年10月下旬,按中革军委指示,先遣队转战到了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师,两军合组成红军第十军团,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粟裕为军团参谋长,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由红七军团改编的第十九师在刘英和该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率领下,出动到浙皖赣边,打击“追剿”之敌,发展新苏区。刘英、寻淮洲在这段时间里,从实际情况出发,率军在广大地区内机动游击作战,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表现出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5年1月,先遣队2000多人又在江西怀玉山陷入敌人重围,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和其他几位同志不幸被俘,后在南昌英勇就义。刘英和粟裕在怀玉山突围后,机智地越过敌人封锁线,回到闽浙赣苏区。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命令闽浙赣省委以胜利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成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率部向浙江南部进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

随后,刘英、粟裕率部在闽北苏区的崇安坑口和车盆坑进行了一个月的部队整训。2月底,誓师出发,部队翻过了闽北灵山,通过了封锁线,渡过了信江,胜利到达闽赣边境。为了加强挺进师活动区域党政军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政治委员会,由刘英、粟裕等9人组成,刘英为书记,并在龙泉成立了浙西南特委和龙浦县委。接着,挺进师又相继在松阳玉岩、遂昌王村口、龙泉柱溪建立起纵横百余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发展到近1000人,地方武装也有1000余人,还建立了后方基地。这样,从1935年5月至9月中旬,前后4个半月,挺进师初步实现了党中央交给的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艰巨任务,在浙江站住了脚跟。

1935年8月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率领32个团约六七万人,向浙西南根据地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力量过于悬殊,为摆脱数十倍于我的敌人大军的包围,刘英、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动撤出了浙西南根据地,渡过龙泉河向浙南广大地区进军。

10月初,挺进师在寿宁县境与闽东特委主要负责人叶飞等人胜利会师,双方领导人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经过协商,临时省委由刘英、粟裕、叶飞等11人组成,刘英为书记,粟裕为组织部长,叶飞为宣传部长,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兼政委。

临时省委成立后,立即着手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重点放在开辟浙南地区的游击根据地。浙南地区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弱,而革命势力影响很深,在地方党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挺进师很快就在浙南地区开辟了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浙南地区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1936年11月,浙南游击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浙闽边境,从东段到北边,一直扩大到飞云江两岸,纵横达250余公里,挺进师部队也由几百人发展到一千五六百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达数千人,在浙江又打开了一个大发展的局面。

1936年底,蒋介石不顾“西安事变”答应的和平条件,命令第四路“剿匪”总指挥刘建绪为闽赣浙皖四省边区主任,调集43个团约10万兵力,对浙南游击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刘英和粟裕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在浙南地区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援下,面对强大的敌军,领导挺进师,出生入死,进行了艰苦的游击转战。由于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终于迫使刘建绪一度放松了“围剿”的进程,尽管浙南游击区的中心地区遭受到的摧残十分严重,但几块游击根据地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保存了较多的干部。浙南这个战略支点,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9月16日,在刘英主持下,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同国民党浙江当局持续近5个月的谈判终于结束,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

1937年10月,按中共中央的统一指示,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平阳集中,改编为“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总队长,刘英任政治委员。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刘英、粟裕一面着手整训部队,一面在平阳山门地区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培养抗日干部。表现出了他们的远大政治目光。

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曾山从南昌到温州,向刘英传达党中央新的指示:“闽浙边游击总队”编入新四军,由粟裕、陈铁军率领开赴皖南前线作战,刘英等留在浙江坚持斗争;取消浙南临时省委,成立浙江临时省委。5月,中央任命刘英为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9月,中共中央批准以刘英为书记的浙江省委。

由于国民党到处搞摩擦,1939年起,连续发动反共高潮,浙江的形势也越来越险恶,省委机关不得不从温州转移到丽水。刘英住在郊外夏门村,以百货店老板的身份作掩护,辗转在省委和各个地下交通点,领导全省工作,辛苦备尝,历尽艰险。浙江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6个特委和55个县委或县工委,全省党员发展到2万名。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凤卧乡冠尖村和马头岗举行,刘英代表省委作政治报告和两年来浙江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等决议,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刘英任省委书记。同时,选举12人为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刘英为代表团团长。

党代会结束后,刘英率领参加党的七大的浙江代表团从丽水出发去东南局集中。10月到达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刘英就坚持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和浙江斗争情况向东南局作了汇报。在皖南期间,刘英撰写了《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这篇回忆,是研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的宝贵资料。不久,刘英根据中央指示,回到浙江。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到处搜捕浙江省委、浙南特委和县委机关,形势紧张,险象环生。这时,温岭县委书记陈方汀、浙南武装工作团团长李小金叛变投敌,向国民党浙江中统组织出卖了浙江省委、浙南特委、台州特委的组织以及浙江省设在温州的秘密联络点等情况,刘英不幸在温州被捕。

刘英被捕后,押到永嘉县警察局。国民党反动当局获知刘英被捕,如获至宝。国民党浙江省行政督察员张宝琛得意地说:“刘英在浙闽两省边境活动多年,今一旦被捕,胜俘敌10万。”

2月,国民党浙江中统室把刘英从温州押到永康县方岩。为了使刘英屈服,敌人对他连续不断地审讯,施以老虎凳、炭火烤等残酷刑罚。但每次审讯,都让敌人失望。刘英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地斥责敌人背信弃义,破坏统一战线,敌人从刘英嘴里得不到任何东西。

1942年5月17日,蒋介石专门从重庆电令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从速处决刘英。”5月18日清晨,刘英被枪杀于永康县方岩汽车站后的山坡上。

刘英实践了他的庄严诺言: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刘英的英名,将永远留在党和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撰稿黄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