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8124300000075

第75章 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

谢名仁(1907—1935),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人。他出生于雇农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帮人打工,当挑夫,靠出卖力气来养家糊口。虽然家庭生活极端贫困,但谢名仁的父亲为了让他帮着家里写写算算,还是勒紧裤带,供他上了两年学。后因生活实在无法维持,谢名仁只得辍学,跟随父亲替人帮工,开始分挑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家庭生活和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在少年谢名仁的心里,埋下了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

1926年秋,兴国县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农民协会。谢名仁的家乡也成立了农协小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谢名仁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农民运动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农协,先后担任了农协宣传员和农协主任,积极发动本村农民抗租、抗债、开展年关斗争。谢名仁的革命行为,引起了塘石村的地主谢远湛的忌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革命形势转入低潮。这时,谢远湛企图收买谢名仁,他放风说:“只要谢名仁洗手不干,看在同宗共祖的情分上,我对他可以不计前嫌。”谢名仁则针锋相对地说:“谢远湛白日做梦,叫他狗眼睁大点,我不会向他妥协半步!”他就这样,坚定革命信念,矢志不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1928年,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湘赣工农革命运动得以复苏。1929年春,由钟人甫介绍,谢名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革命的信心更足了,坚持斗争的决心也更坚定了。这时,毛泽东、朱德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率领红四军向赣南进军。毛泽东曾先后多次到达兴国发动群众。谢名仁出席了毛泽东在鸡心岭召开的群众大会,参加了毛泽东在潋江书院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学到了许多革命的道理。

1930年3月,兴国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全县64个乡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革命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谢名仁这时被农友们选为上社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领乡属各村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深得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不久,他被调到吉安永阳红军第三分校干部班学习。1931年春学习结束后,谢名仁调任兴国县肃反委员会委员、县委巡视员。1932年初,先后担任中共兴国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等职。他不论在任何岗位,也不论职务高低,都有一股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干劲,他常以“要用冲锋的精神,做好革命的工作”来鞭策自己,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不知疲倦的人”。

1933年3月,谢名仁担任中共兴国县委书记。此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 “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他肩负重任,深入区、乡,领导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扩大红军运动。他号召党、团员要带头报名参加红军,鼓动大家“为了我们刚分到手的土地,武装起来,上前线去吧”!经过3个月的努力,全县组织动员了万余青壮年参加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兴国县成了中央苏区扩大红军的模范县。

1933年9月底,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宁都召开。会上,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李维汉给兴国代表颁发了一面“我们的模范县”的大镜。谢名仁在会上作了题为《兴国扩大红军的模范》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兴国县扩大红军的工作经验。会后,这个报告在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第32期上全文登载了。

1933年,继兴国模范师上前线后,兴国又为工人师、少共国际师输送了不少兵员,全县这年参加红军的人数共达2.5万余人,为红军补充了新的血液、新的力量,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量的青壮年参军上前线后,兴国县面临着农村劳力缺乏,大量土地即将荒芜的危险。身为县委书记的谢名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入乡村想方设法解决面临的困难。当他看到长冈乡的妇女主任李玉英带头下田学种田的技术,掌握了犁田、耙田要领,成为熟练的犁耙手时,深受启发,立即组织成立了妇女耕田队。然后他又把这一新生事物,在全县的春耕、夏播大会上,反复宣传,加以推广,号召和发动全县青壮年妇女学习犁耙技术,参加田间生产。不久,兴国妇女积极参加生产运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顺利地克服了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困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表彰长冈乡妇女,特奖给耕牛两头,并在全苏区推广了她们的经验。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兴国县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奇缺,物资奇缺造成物价高涨,一块银元只能买3钱盐。面对这又一困难,谢名仁在全县苏维埃干部大会上提出:“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眼睁睁让敌人困死我们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谢名仁发动全县的能工巧匠,因陋就简,用土法办起了熬盐厂、织布厂、榨粉厂、樟脑厂……解决了群众生活上的困难,闯过了又一道难关。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谢名仁率兴国代表出席了大会。在会上,他光荣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和自己领导的兴国县受到大会的热烈称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大会的报告中,热情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谢名仁和长冈乡代表谢昌宝登台接受了毛泽东授予的“兴国模范县”的奖旗,军委授予的“为争取永久的模范县而斗争”的扩红奖旗,中央政府授予的“长冈模范乡”的奖旗和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模范兴国”。

大会结束后,谢名仁将“模范兴国”的题词带回兴国。为了让全县人民共同爱护和珍惜这份荣誉,县委责成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请来雕刻木匠,将“模范兴国”四字,制成四块红漆金匾,高悬在县城东西南北四个街口。从此,“模范兴国”在苏区内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在举行挂匾仪式时,谢名仁召开了县苏政府和县委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各区乡党政干部、群众大会,谢名仁向与会者作了出席瑞金“二苏大会”的传达报告,号召全县干部保持光荣,加倍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在他的倡导下,就在这次会上将长冈乡苏维埃政府首先提出的“苏区干部十带头”(即在政治学习、扩大红军、发展生产、购买公债、执行勤务、支援前线、遵纪守法等等方面带头)形成制度,在全体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工作人员中,加以倡导、推广、实行。

1934年2月,谢名仁调任瑞金县委书记。几个月后,就使该县的工作大大改观。6月2日,瑞金召开红五月扩红运动总结大会,谢名仁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朱德代表中革军委授予瑞金“三月计划,一月超过”的扩红奖旗。6月3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称,“瑞金终于走上了模范县的道路”,并称谢名仁为“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不愧为模范工作者,他继创造模范兴国县之后,又和瑞金的干部群众一道,创造了“瑞金模范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北上长征,谢名仁奉命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11月,根据江西省委指示,在泰和桥头冈成立了中共公(略)万(泰)兴(国)特委,徐达志任特委书记,谢名仁任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并领导组织公万兴游击队,转战于崇贤、贺堂一带的崇山峻岭中。

1935年2月,公万兴特委率领游击队300余人转移到兴国北部的方石岭。但由于叛徒告密,遭到国民党军第六师周磊部的重重包围。鏖战三天,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而被敌人攻破阵地。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特委书记徐达志率队顽强抵抗,坚持到只剩一发子弹,眼看有被俘的危险时,他毅然举枪自戕,壮烈牺牲。特委委员胡海、谢名仁则率游击队突出重围,隐入深山。徐达志牺牲后,胡海继任特委书记;胡海被俘后,特委机构解体。

游击队风餐露宿、弹少粮绝,又处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环境非常险恶,不时有人牺牲、有人下山逃跑。谢名仁坚定地鼓励战士们:“地上的雪再厚,也有融化的时候;不管环境再恶劣,革命总是要胜利的。同志们,考验的时候到了,为着苏维埃,为着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坚持战斗。生不投降,死不叛党!”

3月的一个夜晚,谢名仁率十几个游击队员,在老营盘大山脚下的小河涉水转移,准备偷越敌人的碉堡封锁线,到外线去寻求战机。不料被敌人发现,谢名仁和游击队员不幸被捕。

谢名仁被捕后,关在兴国坝南国民党别动队军法处,不久,又作为“要犯”押往南昌,囚禁于国民党江西省绥署军法处监狱。在狱中,谢名仁坚贞不屈,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对狱中的难友们说:“要挺直腰杆做人,宁做刀下鬼,不做负义人!”敌人见谢名仁毫无妥协、投降之意,遂于1935年6月15日晨,在南昌下沙窝残酷地将他杀害,同时遇难的还有胡海同志。6月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还作为重大胜利加以报道。宁死不屈的谢名仁烈士就义时年仅28岁。

1935年6月23日,在同一监狱中的方志敏得知此噩耗后,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盛赞他们的革命精神,说他们“临死不屈,悲壮就死,不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撰稿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