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8116600000022

第22章 一见钟情却为巧克力

凡事总有例外,排斥苦味也是一样。虽然人们天性排斥苦味,但是对于巧克力却是一见钟情。

据历史考证,巧克力的原籍在美洲。美国科学家在中美洲国家伯利兹出土的一个具有2600年历史的玛雅陶瓶中发现了可可(巧克力的制作原料)的残余物。由此,历史学家们推断,可可是玛雅人日常消费的食物之一,常与玉米、蜂蜜和辣椒等食材搭配食用。

1502年,克里斯托夫·哥伦布乘“圣玛丽雅号”第四次登陆美洲,将巧克力带回了欧洲。

1527年,赫尔南·科尔特斯爵士正式将巧克力推荐给西班牙宫廷,巧克力立即成为宫廷豪华宴会的奢侈品。

1660年,西班牙公主玛丽雅·特蕾莎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缔结婚约,西班牙女王将一盒装帧精美的巧克力作为礼物赠送给路易十四。由此,巧克力迅速征服了巴黎和其他欧洲城市,成为欧洲人最喜爱的食品及饮料。

同时,西班牙人对巧克力不断地进行改良,并加入香草和肉桂等配料,使巧克力制成的饮料更加美味可口,并一度成为前线战士必需的补给品。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1706年7月2日),康熙皇帝在去往塞外避暑的路上,下旨命令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向新近来京的意大利籍多罗主教讨要一些独特药品,并嘱咐他“若少则勿取,可稍(捎)信到广东后寻得寄来。若有绰科拉(即巧克力,‘chocolate’的音译)亦求取”。于是,多罗奉旨献上了一盒装有150块巧克力的精美锡盒。

收到礼物后,赫世亨模仿西方人的吃法,让工匠特意打造了一套白银器皿,并用黄杨木特制一些用于搅拌的签子。随后,他从150块巧克力中精选了50块,放入柳条匣,连同自己的奏折一同呈上,而奏折中则描述了巧克力饮料的制法及功效。

康熙将呈上的用具、巧克力和制作方法一一看过之后,立即命人当庭调制。顿时,一股奇异的香味儿飘满了整个房间,连庭外的小太监都不住地咽口水。闻着香味,康熙皇帝拿起杯子抿了一小口,感觉“苦中带涩,涩中带甜”,不禁皱起眉头;随后,又喝了两口,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从此,巧克力进入了中国。

可见,巧克力一再成为流行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象征了甜蜜的爱情,而是因为它的独特口味和传说中的功效——舒缓忧郁情绪。然而,这一功效却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受到了质疑。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位女教授碧翠丝·哥隆(Beatrice Golomb)及其同事以931名未服用抗忧郁药剂的男女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每周巧克力摄取量及整体饮食,并根据“美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忧郁量表”评价他们的情绪反应。

结果发现,没有患忧郁症的人平均每月仅食用5.4盒巧克力(一盒约28克),患有轻度忧郁的人平均每月吃掉8.4盒,患有重度忧郁的人平均每月食用的巧克力多达11.8盒;而且,男人在情绪低落时,也和情绪低落的女人一样,爱吃巧克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考虑了热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等因素。最后发现,只有巧克力与忧郁症有着某种独特的关系。

由此,研究人员推断:巧克力和忧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非巧克力缓解忧郁那么简单,很可能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吃巧克力可以让人感觉到短暂的快乐,而快乐之后却是更加忧郁,因而吃更多的巧克力。换句话说,巧克力的确有暂时抑制忧郁情绪、使人产生快感的作用,但长期吃巧克力让人们更忧郁,而忧郁的情绪让人们对巧克力有了更多渴求。

这个研究应该能给爱吃巧克力的人敲响一个警钟,没有谁愿意沉浸在忧伤的情绪中。所以,为了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即便巧克力的口感很让我们着迷,我们也要开始学着放弃它,再不能过度地迷恋它,否则就会陷入“忧郁→巧克力→忧郁→……”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