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8116600000020

第20章 甜美人生,甜美享受

在众多美食中,最让人迷恋的就是甜食。这是因为人类对于甜味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观察新生儿对甜味的反应即可。

科学家雅各布·E·斯坦纳在一项研究中,给刚出生尚未进行母乳或奶瓶喂养的婴儿的舌头上滴上一滴甜的液体,结果发现,他们的脸上立即表现出放松而愉快的神情,像是一种“满足”的表情。随后,他们会有急切地舔上嘴唇和吮吸的动作。

可见,接受与食用甜味食物是一种天生的反射作用,无需自觉意识便可发生。而在接触过甜食以后,婴儿的进食反应就会受到甜味的驱使,开始偏爱糖水而不是白开水。而这一切,全是基因在捣鬼。

2001年4月,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实验鼠体内有一种可以控制甜味受体产生的基因。他们为此做了一系列实验,最新的一个实验中,他们采用了两组实验鼠进行了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实验鼠没有改变基因,第二组实验鼠改变了特定的基因(这些基因是此前科学家预估的与甜味受体有关的基因)。结果发现,第一组老鼠喜欢饮甜水,第二组实验鼠因无法感知甜味而喝白水。由此,研究人员确定了控制老鼠感受甜味的基因。

根据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寻找人类染色体中的类似基因,最后确定为第4对染色体的T1R3基因。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基因只活跃于人和老鼠的味蕾细胞中,而味蕾细胞中含有味觉受体。据此,有科学家推断,有甜味的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后,向大脑发出电流刺激,于是,大脑就感知了这种味道。

虽然偏爱甜食是人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甜食的偏好反而会有所下降。比如,儿童比成年人更喜欢吃甜食,而成年人却比老年人吃更多的甜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在成长中需要更高的热量,所以才更偏爱甜食,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然而,长期嗜吃甜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而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得出来这样一个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为什么这么说呢?经过调查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儿时嗜糖成年后就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戒糖”的口号。

不管怎么说,糖毕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完全拒绝吃糖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因此,人们不必戒糖,只要控制糖的摄取量就好。那么每人每天吃多少糖才合适呢?近年来国内外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一般情况下,以每天每千克体重控制在0.5克以内为宜,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每天糖的摄取量不应超过25克。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让甜美的享受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