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
810700000051

第51章 人生转角处的处世哲学:圆融有度(3)

第三节紧要关头,“糊涂”才能定风波

【曾国藩语录】

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诸弟必欲——强为区别,则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将呕气到底。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

【曾国藩剪影】

古人有云: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糊涂更是难上加难。聪明人多自以为聪明,乐于显露,“糊涂”人却佯装不知,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

道光年间,与曾国藩十分要好的陈源衮,性情和曾国藩差不多,对于很多看不顺眼的事情,都想给予校正,为此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曾写信给他说,看事情太明白,太苛刻,不是一个好兆头。要学会装糊涂,才能保全自身。在给弟弟的信中,他也反复强调说:“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诸弟必欲一一强为区别,则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将呕气到底。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

其实,曾国藩的这一番话,完全是因为自身经历才有所领悟的。当时,曾国藩饱受皇上的猜忌,是因为他每每做事,都喜欢较真儿,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上奏皇上,希望皇上能够纠正,可是问题没能解决,反而得罪了很多人。甚至有人奏请皇上,说曾国藩不过一匹夫,什么情况都分不清楚,却在领兵,实在是朝廷的一大悲哀。皇上听信了他们的话,就夺去了曾国藩的官职,尽管还由他组建湘军,却是有名无实。

在吃过一次亏以后,曾国藩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觉得是自己太过认真,导致遭到官员们的排挤。所以在以后事情时,他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湘军刚开始创办的时候,王鑫是反对的声音里最强烈的一个。他性情刚烈,很善于用兵,所以十分看不起曾国藩,觉得曾国藩不过是一介书生,是不可能懂得行军打仗的。曾国藩为此十分不服,二人的矛盾升华,甚至发生过口角。可是不久以后,王鑫因骄而败,在镇压太平军时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他招募了几百名新兵,杀了30个太平军的残兵,就向皇上邀功。

曾国藩的手下看到了奏折,心中十分气愤,就跟曾国藩说,希望他跟皇上实话实说。可是曾国藩反过来安慰他们说:“我跟他之间有矛盾,如果跟皇上说了,皇上不但不相信我,反而会觉得是我在挑事。不如装糊涂,放过他吧!”

因为环境的不利,曾国藩选择了“糊涂”,可是这样的做法,反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曾国藩学习。做事情的时候,不能总是较真儿,觉得看不顺眼的,或者自认为是错的,就去纠正。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的,非要探寻个究竟,非要凡事都弄个明白,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当环境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不妨也“糊涂”一次。

【经典妙用】

“糊涂”是自我保全的主要手段

紧要关头,我们只有装糊涂,才能保全自身。

一天,朱元璋走到一间刚完工的大殿里,回想自己当年当和尚的情景,百感交集,见四下无人,便忍不住将心声脱口而出:“唉,我当年不过为饥寒所迫,想当个盗贼,沿江抢掠些金银财物而已,哪曾想能有今日这番气象。”说完后,仰面观看棚壁,却吓了一跳。原来有一个漆匠正在一个大梁上聚精会神地刷漆,由于梁木宽大,朱元璋先前竟没发现他。

朱元璋马上意识到这漆匠听了他的秘密,如果不杀人灭口,势必会传得四海皆知,那可是丢人丢脸又不利于自己的大事。

他开口让那名漆匠下来,连喊了几遍,漆匠充耳不闻,继续慢条斯理地干着手中的活。朱元璋大怒,加大了音量喊,那名漆匠仿佛才听到声音,忙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叩头说:“小人不知陛下驾到,没有及时避开,冒犯了陛下,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怒声道:“你耳聋了吗?我叫了你几遍你都不下来?”

漆匠叩头说:“陛下真是英明,连小人耳朵有点聋都知道。陛下圣明,这是小人和万民的莫大福分。”

朱元璋生性多疑,但看漆匠脸上神色并无太大变化,心想他骤然听到这样大的秘密,自然知道厉害,不吓得掉下来,也会面无血色,不会如此平静,看来他真是耳朵有些不灵敏的人。这样想着,也就放过他了。这名漆匠却在当晚找个借口逃出皇宫,连夜逃回家中,携带妻小躲避他乡。

如果不装糊涂,可能那个漆匠就性命不保了。所以,在紧要关头,应该发挥出“糊涂”人的才智,让自己顺利躲过灾难。

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聪明,所以总是喜欢大肆张扬,可是很多时候,表现得聪明并不能让我们受益,只有适当“糊涂”,才能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