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10100000080

第80章

第11章第7节如何让威胁发挥效力——威胁与可信度

在博弈论中,有一种威胁策略,它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假如要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的行动,就必须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的范围。因此,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足以奏效,又足以令人信服的。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最终就不能起到威胁的效果。

博弈的参与者发出威胁的时候,首先可能认为威胁必须足以吓阻或者强迫对方,接下来才考虑可信度,即让对方相信,假如他不肯从命,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损失或惩罚。假如对方知道反抗的下场,并且感到害怕,他就会乖乖就范。但是,我们往往不会遇到这种理想状况。

首先,发出威胁的行动本身就可能代价不菲。其次,一个大而不当的威胁即便当真实践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出有效的威胁必须具备非凡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是如何威胁那些私闯园林的人们的。

玛?迪梅普莱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园林,总会有人到她的园林里采花、拾蘑菇,甚至还有人在那里露营野餐。虽然管理员多次在园林四周围上篱笆,还竖起了“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却无济于事。当迪梅普莱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吩咐管理员制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在距此15公里处”的字样,并把它们树立在园林四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私闯她的园林了。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玛?迪梅普莱巧妙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使威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博弈论中的威胁策略也可应用到企业经营中。

在某个城市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甲,没有竞争下的垄断利润很高。现在有另外一个企业乙,准备从事房地产开发。面对着乙要进入其垄断的行业,甲想:一旦乙进入,自己的利润将损失很多,乙最好不要进入。所以甲向乙表示:你进入的话,我将阻挠你进入。假定当乙进入时甲阻挠的话,甲的收益降低到2,乙的收益是-1。而如果甲不阻挠的话,甲的利润是4,乙的利润也是4。

因此,甲的最好结局是“乙不进入”,而乙的最好结局是“进入”而甲“不阻挠”。但这两个最好的结局不能构成均衡。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甲向乙发出威胁:如果你进入,我将阻挠。而对乙来说,如果进入,甲真的阻挠的话,它将会得到-1的收益,当然此时甲也有损失。此时,乙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甲的威胁可信吗?

乙通过分析得出:甲的威胁是不可信的。原因是:当乙进入的时候,甲阻挠的收益是2,而不阻挠的收益是4。4>2,理性人是不会选择做非理性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一旦乙进入,甲的最好策略是合作,而不是阻挠。因此,通过分析,乙选择了进入,而甲选择了合作。

一般而言,威胁都是在策略选择之前做出的,因此在受到对方威胁时,首先必须考虑其可信度问题。

假如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的行动,就必须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的范围。因此,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也有可能危及自身。

明代的刘伯温曾经写过一则“像虎”的故事。楚国有个人深受狐狸之害。他想了许多办法来抓狐狸,可是都没抓到狐狸。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老虎是百兽之王,普通的野兽见到它都会害怕得丢魂弃魄,只能趴在地上等死。”楚人受此启发,于是就用竹篾编了一个老虎模型,再用一张虎皮蒙在外面,放置在自家的窗户之下。没过几天,狐狸又来了,看见这个老虎模型,吓得瘫倒在地上,于是楚国人就抓住了这只狐狸。后来楚人又凭借老虎模型抓住了一只野猪。恰在此时,在野外又发现了一种形状像马的动物,这位楚人立即带上老虎模型前往驱赶它。有人说:“这是驳呀,它连真的老虎都会吃掉,你又何必带个假的老虎模型去送死呢?”可是楚人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应该怕老虎。他到了野外之后,只听驳吼声如雷,迅速踢翻了老虎模型,接着拼命撕咬楚人,不一会儿就将他咬死了。

楚人制造了一个老虎模型,本来是只能用来吓唬狐狸和野猪一类并不强大的敌手的,可是他却错误地以为老虎模型无往不胜,结果在遇上了真正的强敌之后,只能落得个粉身碎骨的可悲下场。

【相关词语链接】

序贯博弈 是指参与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博弈形式。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动态博弈。序贯博弈有两种很常见的表现形式:威胁和承诺。这也是博弈双方寻求利益均衡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