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10100000038

第38章

第6章花钱可以买到满意吗——消费与偏好

第1节交换带来的差别享受——商品

商品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吃、喝、穿、用、行,样样离不开商品,只要口袋里有钱,我们随时可以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那么什么才是商品?

2002年《厦门科普》第1期中有篇文章,作者葛晓兰为我们列出了六种妙趣横生的商品,我们来看一下:

1.泥土 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矿产十分丰富,但岛上没有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瑙鲁出口矿产,同时进口泥土,以便种植农作物。

2.冰山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过于丹麦格陵兰岛出口的冰山了。这是10万年前的冰,被认为是纯净的,没有污染,杂质甚少。

3.水声 美国商人费涅克周游世界,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了千百条小溪流、小瀑布和小河的潺潺水声,然后高价出售。有趣的是,该行业生意兴隆,购买水声者络绎不绝。

4.空气 日本商人将田野、山谷和草地的清新空气,用现代技术储制成“空气罐头”,然后向久居闹市、饱受空气污染的市民出售。购买者打开空气罐头,靠近鼻孔,香气扑面,沁人肺腑。

5.黄沙 一些阿拉伯国家有广阔的沙漠地带,但这些沙漠中的黄沙不适于建造游泳池,而英国的黄沙却是建造游泳池最理想的材料。在石油丰富的阿拉伯国家兴建游泳池热时,英国的黄沙备受青睐,价格猛增。

6.雨水 日本商人发现,水在阿拉伯国家是贵重商品,便着手向阿拉伯国家出口雨水。第一个输入这种商品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个国家每年进口大约2000万吨雨水,用来浇灌农作物。

这六种特殊的商品,向我们展示了商品的一些特性。商品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见,商品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私有制的产物。商品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品。消费品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充当一定角色的时候的称谓,消费品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不一定是消费品。商品只有进入与流通领域时才能跻身于消费品的行列。

【相关词语链接】

商品 狭义的商品仅指符合定义的有形产品;广义的商品除了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外,还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比如保险产品、金融产品等。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又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价值是抽象的,在货币产生以前,它通过物来表现;在货币产生以后,用货币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