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10100000018

第18章

第3章第5节绝对自由带来的副作用——市场失灵

在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眼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最完美的调节机制。然而,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自己难以克服的弱点和软肋,在经济学中用市场失灵这个概念来表示。

1929~1932年经济大危机就是一次典型的市场失灵。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场经济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学“市场神话”的终结,“市场失灵”这一经济术语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广泛使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性、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均等。

1.市场不能保持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例如通货膨胀发生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这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也会因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减少支出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维持乃至加剧经济萧条。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2.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走向垄断

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

3.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部性

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减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即消费公共教育、公用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而不分担成本;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害,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承担成本。

4.市场机制无力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着使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固然需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在效应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更严重的是,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分配机制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或调节。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市场失灵现象。

【相关词语链接】

非对称信息 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拥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