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10100000106

第106章

第14章第7节限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手段——存款准备金率

在2006年,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很大程度上回笼了过剩的流动性,大大巩固了宏观调控成效。2006年央行共上调了3次存款准备金率:

7月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8月1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后,随着2007年投资继续过热,流动性过剩延续,通货膨胀加重的经济变化,央行加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力度。2007年央行共10次上调准备金率。而在2008年,央行一共4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年底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新高。

存款准备金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

存款准备金确切的含义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当部分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就有能力对这些银行加以救助,以提供短期信贷的方式帮助其恢复流动性。

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这是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这一“最终贷款人”的责任,也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贴现。

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举个例子,银行吸收了1000元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同期可用于投资等的最高额度是900元,100块准备金必须存在央行指定的账户上。

4.防范挤兑风险,万一发生挤兑,银行发生风险,此部分准备金可用于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26次调整。最低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由16.5%上调至17.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减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的一个重要措施,会减少信贷的资金供应量,是紧缩信号,对投资有直接联系。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相关词语链接】

存款准备金 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