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8065100000013

第13章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4)

(1)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培育和选用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各地要严格遵循先试验、再示范和推广的用种方法,结合当地历年冻害发生的类型、频率和程度及茬口早晚情况,调整品种布局,半冬性、春性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对冬季冻害易发麦区,宜选用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在易发生春霜冻害麦区,生产上应选用或搭配种植耐晚播、拔节较晚而抽穗不晚的品种,这些品种有较强的抗寒性,而一些拔节早的偏春性品种只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2)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根据历年多次小麦冻害调查发现,冻害减产严重的地块多半是因使用春性品种且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引起的。特别是苗期气温较高的年份,麦苗生长较快,群体较大,春性品种易提早拔节,甚至会出现年前拔节的现象,因而难以避过冬、春间的寒潮袭击。因此,生产上要根据不同品种,选择适当播期,并注意中长期天气预报。暖冬年份适当推迟播种,人为控制小麦生育进程,并结合前茬作物腾茬时间,做到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3)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

土壤结构良好、整地质量高的田块受冻害危害轻;土壤结构不良,整地粗糙,土壤翘空或龟裂缝隙大的田块受冻害危害重。机播和人工撒播受冻害危害的程度不同,机械条播由于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苗壮、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受冻害危害轻;反之,撒播田块受冻害危害重。

播种时麦田不平整,低处易播浅或积水,高处易播深或受旱。因此,平整土地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减少“四籽冶(缺籽、深籽、露籽和丛籽)现象,可以降低冻害死苗率。旺苗、老弱苗易遭受冻害,壮苗则很少受冻,因此壮苗是麦苗安全越冬的基础。适时、适量、适深播种,培肥土壤,改良土壤性质和结构,施足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运筹肥水和播种等综合配套技术,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实践证明,小麦壮苗越冬,因植株内养分含量积累多,分蘖节含糖量高,壮苗与早旺苗、晚弱苗相比,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即使遭遇不可避免的冻害,其受害程度也大大低于早旺苗和晚弱苗。由此可见,培育壮苗既是小麦高产的技术措施,又是防灾减损的重要措施。

(4)灌水防霜冻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的热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可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据调查,霜冻前灌水可提高麦田近地面温度2~4摄氏度,具有减轻冻害的作用。因此,防止冻害可根据天气预报在初霜冻和倒春寒到来之前1~2天,用小水浇灌麦田(有喷灌条件的地方提倡喷灌)。一般沙地、高岗地应晚浇,黏土地、低洼地应早浇,土壤墒情好的可以不浇。

(5)适时中耕保墒

中耕松土,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冬锄与春锄,既可以消灭杂草,使水肥得以集中利用,减少病虫害发生,还能起到消除板结,疏松土壤,增强土层通气性,提高地温,蓄水保墒的作用。

(6)镇压防冻

镇压能有效调节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是小麦栽培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它能够破碎土块,踏实土壤,增强土壤毛管作用,提升下层水分,调节耕层孔隙,填封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入侵土壤,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平抑地温,增强麦田耐寒、抗冻和抗旱性能,减少越冬死苗。镇压时应结合土质、墒情、苗情与天气灵活掌握。盐碱地不能镇压,镇压后容易引起返盐,恶化土壤透气性,影响麦苗生长;土质黏重、表土板结干硬的麦田不宜镇压,以免对麦苗损伤过重;漏风淤地透风跑墒,可重压;两合土、沙壤土耕性好,应轻压;风沙土跑墒、吊根,应适当重压。整地质量差,土壤翘空要重压;整地质量好的可轻压。土壤墒情差的应重压,墒情好的可轻压,土壤过湿不能压,一般0~10厘米土壤含水量达17%的地块不可镇压,以免造成板结。旺苗控上促下连续压,壮苗促根防旺酌情压,弱苗防旱防冻宜轻压。一般情况下弱苗不镇压,苗小无蘖不能压,苗大无蘖宜重压,拔节以后不能压。冬季镇压一般应在封冻前的晴天午后进行,春季镇压在解冻后进行。

(7)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低温能力。“地面盖层草,防冻保水抑杂草冶,在小麦越冬时,将粉碎的作物秸秆撒入行间,或撒施暖性农家肥(如土杂肥、厩肥等),可保暖、保墒,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对防止杂草第二年春季旺长具有良好作用。

3.小麦冻害的补救措施

根据小麦受冻的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补救措施,可以减轻冻害的损失。

(1)严重死苗麦田的补救措施

对于冻害死苗严重、每公顷茎蘖数少于300万的麦田,尽可能在早春补种,点片死苗可催芽补种或在行间串种。每公顷存活茎蘖数300万以上且分蘖较均匀的麦田,不要轻易改种,应加强管理,提高分蘖成穗率。对于3月份才能断定需要翻种的地块,只好改种春棉花、春花生、春甘薯等作物。

(2)旺苗受冻麦田的补救措施

对受冻旺苗,应于返青初期用耙子狠搂枯叶,促使麦苗新叶见光,尽快恢复生长,但要禁止牲畜啃吃麦苗。同时应在日平均气温升到3摄氏度时适当早浇返青水并结合追肥,促进新根新叶长出。虽然主茎死亡较多,但只要及时加强水肥管理,保存活的主茎、大分蘖,促发小分蘖,仍可争取较高产量。

(3)晚播弱苗受冻麦田的补救措施

加强对晚播弱苗麦田的增温防寒工作,如撒施农家肥,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同时,早春不可深松土,以防断根伤苗。

(4)年前已拔节的麦苗的补救措施

土壤解冻后,应抓紧晴天进行镇压,控制地上部生长,延缓其幼穗发育并追加土杂肥等,保护分蘖节和幼穗。或结合冬前化学除草喷一次矮壮素、多效唑或壮丰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增强麦株抗寒能力。

二、旺苗

1.旺苗的成因和特征

(1)旺苗形成的原因

气温偏高。由于从小麦播种到越冬,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使适期播种的小麦生长偏旺。

播种期偏早。由于部分麦区秋种期间墒情较好,农民急于抢墒播种而提早播期,造成小麦冬前旺长。

播量偏大。播种量偏大,造成基本苗太多,加之播后温度持续偏高,麦苗生长和分蘖加快,导致群体过大。一般每公顷冬前麦田群体总茎蘖数达到1200万以上。

榆品种特性。从品种特性来看,春性强的品种,早播易形成旺苗。

(2)旺苗的特征

小麦旺长可以从个体形态、群体状况及生育指标上判断。近看麦苗,叶片长而大,叶鞘长而薄,假茎长而扁,叶片披散,植株很高;远看郁郁葱葱,麦田封垄。越冬期麦苗主茎8叶以上,每公顷群体总茎蘖数1500万个以上的麦田可视为旺长麦田。旺苗会导致以下后果:

易遭受冻害。旺苗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提前结束春化阶段,提前拔节,小麦抗寒能力降低,越冬期和早春如果遇到低温寒潮,主茎和大分蘖容易被冻死。

易转化为弱苗。旺苗由于叶片、分蘖和叶鞘旺盛生长,消耗大量养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弱苗。如果控制不好或温度持续偏高,可能在春节前后拔节,易受冻害。

容易发生倒伏。旺苗群体大,常造成田间郁闭,小麦株内行间通风透光不良,茎秆软弱,生育后期易发生倒伏。

2.控制麦田旺长的主要技术措施

(1)镇压

冬前镇压可以抑制叶片和叶鞘生长,控制分蘖过多增生,同时可以破碎坷垃,弥合裂缝,保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

可用石磙或机械(如将耙翻过来),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点以后、无霜冻时镇压。镇压次数视苗情而定,一般旺苗麦田镇压1~2次即可。

(2)划锄(中耕)

可切断部分根系,减少植株吸收养分,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可在封冻之前划锄,要有一定深度,一般达10厘米左右,一般先划锄后镇压的效果好。

(3)化学调控

对旺长严重的麦田可在越冬期和春季拔节前化学调控。早春群体过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可在小麦返青后划锄和镇压,小麦起身后、拔节前适当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如壮丰胺、多效唑等),控制麦苗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20%壮丰胺乳油,每公顷用量450~600毫升,对水450~600升进行叶面喷洒。特别注意要掌握好喷药时期,过早过晚都不利,同时要注意合理用量并喷洒均匀,防止发生药害。

三、倒伏

1.倒伏的原因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如果品种选用或栽培技术运用不当,高产与倒伏的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小麦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面积。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占种植面积20%的小麦发生倒伏。小麦倒伏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两种。根倒伏是由于耕作层太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过浅或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根系发育造成的。而茎倒伏则是由选用基部节间过长、不抗倒伏的高秆品种,或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追肥时间不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使得小麦基部节间过长、柔嫩所致。另外,不良气候(如大暴风雨等)和小麦纹枯病也是引发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尽管小麦倒伏现象出现在生育后期,但造成倒伏的原因却发生在前中期。小麦倒伏会使后期功能叶加快死亡,籽粒灌浆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同时由于倒伏会使根系与基部茎秆受伤,吸收功能和输导组织均受影响,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输受阻,因而导致小麦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另外,倒伏还影响正常的收获作业,如果遇连阴雨天气更易发生穗发芽。

2.预防倒伏的技术措施

预防小麦倒伏必须从选用良种和优化栽培技术全面考虑。预防倒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一要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选用高产、耐肥、抗倒伏的中矮秆品种;二要科学运用肥水,防止氮肥过量,实行配方平衡施肥,严格掌握追肥时间,避免在起身期追肥;三要扩行精播,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个体健康生长;四要防治小麦病虫害,特别是要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五是应用化学调控技术,看苗喷洒多效唑、壮丰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和抗倒伏性。

四、干旱

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经常遭遇长期无雨,土壤水分匮缺,使小麦的生长发育异常乃至萎蔫死亡,大幅度减产。

1.小麦干旱形成的原因

干旱是由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造成的。大气干旱是由于在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太少,空气过度干燥,相对湿度低于20%,或是由大气干旱伴随高温造成的。如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引起土壤干旱。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缺乏植株可利用的有效水分,一般认为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就会发生小麦旱灾。

2.小麦干旱发生的时期

小麦受旱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播种出苗期和孕穗至灌浆结实期。

(1)播种出苗期

北方麦区遇旱概率为2~3年一遇,往往形成“种不下、出不来、保不住冶的局面。由于播种期遭遇干旱,土壤水分不足,种子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以满足出苗的需要,往往不能实现播后一次出苗;出苗后麦苗发根少、出叶速度慢、分蘖迟迟不发,且经常出现缺位蘖,不利于壮苗的形成,严重时甚至会死苗。

(2)孕穗至灌浆结实期

此时期发生干旱会直接影响小麦的正常开花结实和光合产物形成、运转和分配,经常会导致小麦早衰,使小麦灌浆期缩短而影响粒重,甚至早枯死亡。

3.预防小麦旱灾的措施

抵御小麦干旱要立足于改良土壤结构,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在水源缺乏地区要选用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培育壮苗和采用保护性栽培技术等;有浇灌条件的地区要及时灌水。围绕争五苗(早、全、齐、匀、壮苗)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抢墒播种

只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以上,或虽达不到,但播后出苗期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均应抢墒播种。

旱茬麦要适当减少耕耙次数,耕、整、播、压作业不间断地同步进行;稻茬麦采取免耕机条播技术,一次完成灭茬、浅旋、播种、覆盖和镇压等作业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