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8062300000026

第26章 中世纪雕塑

“中世纪”是指公元4世纪—公元14世纪这一时间。在美术史中世纪界定的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艺术围绕着基督教精神的物质体现———教堂而演变发展着,先后出现了拜占廷式、罗马式、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雕塑在基督教世界从一开始就作为教堂的装饰和对圣经教义的解释而依附、服务于教堂建筑,并随着教堂建筑风格的变化而演化着。下面就沿着拜占廷式、罗马式、哥特式的线索对中世纪的雕塑风貌做一描述。

拜占廷式雕塑

东罗马帝国在最强盛时疆域包括整个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爱琴海中岛屿、克里特、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昔兰尼加和黑海北海。首都君士坦丁堡原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市拜占廷,故它又称为拜占廷帝国。

东罗马帝国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在文化艺术上与古希腊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能欣赏到美丽的人体雕塑和富于立体感的浮雕,然而事实相去甚远。发生在公元726年并延续了一个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使拜占廷的艺术遭受了空前的劫难,雕刻品所受的破坏尤甚。9世纪以前的作品几乎消失了。这场由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年)发起的“圣像破坏运动”是皇权和教会斗争的结果。皇帝借口宗教改革,封闭寺院,强迫僧侣还俗,没收教会土地。

由于破坏运动者宣称神是不能描绘的,用人的外形来表现神是对宗教的亵渎,而只能用寓意的形式表现基督,如:用十字架暗示基督,葡萄酒象征基督的血,在教堂绝不允许有人与形象出现,只绘建筑、风景、花卉、树木、鸟禽等,故此大批描绘和表现基督圣徒的壁画、镶嵌画及雕刻作品被销毁了。现在所能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作品均是以动植物为表现与题材的装饰雕刻,大多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效果近似于绘画。唯一的一件圆雕是收藏在米兰美术馆的一个女性头像,有人推测它是西奥多拉皇后,微妙的表情真实生动,大大的眼睛满含忧郁。

罗马式雕塑

“罗马式”这一名称是由十九世纪初法国历史学家热维尔开始使用的。“罗马式”一词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语言方面,指使用罗马语(即拉丁语)系的各个国家,包括当时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尼德兰、西班牙等国家;建筑方面,指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采用了古罗马厚厚的墙和有穹窿拱顶。在此以国家为顺序对罗马式教堂的雕刻艺术做一介绍。

德国的罗马式雕塑

以科隆大教堂的《基督磔刑》(公元970年作)为范例。这是一件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受难的基督,完全没有殉教者的样子,而是普通的人。但人体解剖是不准确的,可是人物的表情与死的沉闷结合得比较好,造成一种静穆的悲壮气氛。

意大利罗马式雕塑

中世纪的意大利还没有形成一个艺术中心。在雕刻方面由于地方的分散性,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学派。南意大利的雕塑基本上是沿着罗马艺术的途径发展的,大多数是对罗马时代雕塑的直接模仿。伦巴底是意大利最早形成城市公社制度的一个地区。雕刻家威廉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艺术的传统。在莫德纳教堂的浮雕中创造的人物动态已十分动人,具有自然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有的已塑造了真实优美的人体。在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世俗的场面和世俗人物形象。公元13世纪初,雕刻家安泰拉米的出现是雕刻发展的新阶段。他的作品构图已经达到自由活泼、优美雅致的境地,人物的身体比例更趋匀称,衣褶的线条柔顺有力度,整个浮雕画面显得平和。

英国罗马式雕塑

英国在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发展比较慢,10世纪才出现了圆雕。收藏在索斯威尔大教堂的“天使长与魔鬼撒旦斗争”的浮雕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浮雕,直到12世纪基贝克教堂门廊的雕刻还和当时斯塔的纳维亚教堂的大门的风格一致。

中世纪英国有重大意义的罗马式雕塑是墓碑雕刻,其构图及人物动态和面貌的处理,反映出英国的雕刻家们正尝试着反映具体生活。

西班牙罗马式雕塑

现存的中世纪时西班牙罗马式雕塑有三处:奥维亚多大教堂的圣米哈伊尔礼拜堂的使徒雕像、阿维拉的维逊特教堂西门廊的雕像和圣雅各·德·康波斯泰大教堂的门廊。

圣雅各大教堂的著名门廊被称为“光荣门廊”,是雕刻家马狄奥在1183年雕刻的。在三个宏伟的门楣中心中,中间者雕刻了荣耀的基督、圣徒和天使,边缘围绕着启示录中24个手持乐器的长老。雕有妇女形象的柱子墩上有先知和使徒的雕像。雕刻家马狄奥把自己的形象雕在中央墩上教堂保护者圣约翰的脚边,和中世纪无数个无名的雕刻家相比,他是极幸运的一个。整个门楣像采用中心对称法,形象传统,力图表现庄严和神圣,但雕刻手法已远远超出了绘画的平面浅浮雕的性质,而且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在衣褶的处理上用交错的阴影变化表现出动感,这已是哥特风格的发端了。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在对前人的作品做总结对12世纪到14世纪的建筑所冠以的轻蔑的称呼。他们认为“哥特式”建筑尖形的拱、棱状的穹窿和繁复的装饰看上去粗俗而野蛮。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表现的内容仍以圣经内容为主,同时出现了反映历史、地理等各学科和劳动、宫廷生活的题材。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了,自由了。到了哥特式后期,雕刻已摆脱了做为教堂的装饰和解释教义的作用,而成为完全对人本身的表现。

德国哥特式雕塑

虽然将欧洲从12世纪到14世纪的艺术风格统称为“哥特式”,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中的差别是相当显著的。哥特式晚期德国教堂的雕刻,雕刻家们总是将人像的衣着表现得与同时代人的相似,仿佛这些圣经上所记载的人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中间。

瑙姆堡主教堂的西内殿有12尊与真人等大的捐助者雕像,其中以迈森的总督埃克哈德和他的妻子波兰公主尤塔的像最精彩。这些雕像完成于1260年前后,而此时埃克哈德和尤塔已死去近200年,但雕刻家却表现了如此逼真的形象。使我们可能在人群中指出他们是其中的某男、某女。

意大利哥特式雕塑

这一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刻家是皮萨诺父子———尼古拉·皮萨诺和乔凡尼·皮萨诺。

皮萨诺父子和同时期的许多雕刻家一样,曾经在法国进行过研究工作,将法国哥特式建筑及雕刻风格介绍到意大利,并糅合以古罗马艺术风格,创造了独特的意大利式的哥特式艺术。

皮萨诺父子合作的比萨大教堂洗礼堂的讲经坛、锡耶那大教堂的讲经坛和彼鲁查的喷水池,被称为中古时代最后的伟大作品,其中为讲经坛设计的浮雕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一般都表现了众多人物,显得有些拥挤,但是它采用了在构图上将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而且比其他人物要大的方法,主次分明,一目了然。这说明雕刻家受到了罗马石墩浮雕的影响。

皮萨诺父子为比萨洗礼堂所作的浮雕之一题名为《诞生》。浮雕中人物的脸部雕刻得很圆润、丰满,也很灵活,圣母和身边使女的脸转向侧面,正和那个方向的人在交流着什么。衣褶的雕刻显出流动的光彩,富于立体感。更重要的是,虽然为了区别其身份而将人物刻划得有大有小,但每个人物自身的比例是协调的。

乔凡尼·皮萨诺作为后期哥特式雕刻的代表,曾制作过多尊“圣母抱子”的立式、独立雕像,像这样独立自由站立的作品,在罗马式和哥特式早期作品中是罕见的,但这样的雕像在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作品中却是相当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