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8062300000018

第18章 绘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擅舟车、桥梁、城郭、市肆画作,传世作品《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构图中心,对北宋晚期的都城生活作了详尽的描述,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情风俗等。

全图有人物五百多个,还有各种建筑、交通工具等,画面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杰出的代笔。

在图中,画家描绘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虽然每个人物仅仅有火柴棍大小,但挑担人弓腰耸肩的姿态,拉车人吃力的样子,有钱人闲散的神情……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外,画家还画了几十匹牲口、几十栋形形色色的房屋,数百棵姿态各异的树木,这些无一不刻画得精确细致,真可谓巧夺天工。

这么多人物、场景在画面上没有丝毫的堆积感,是因为画家在构图上采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可以根据绘画的需要随意设置透视点,使画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包罗的内容可以很多,因而可以同时既画农村又画城里,既画室内又画室内,经过这样的艺术手法处理,使全图内容丰富多彩,情节高峰迭起。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是我国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韩熙载夜宴图》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在图中,顾闳中刻画了韩熙载纵情声色的生活场景。画中主人公韩熙载本是北方贵族,后在南唐为官,得到中主、后主的信任,后主李煜还有意任他为宰相。但他看透了官场中的严酷斗争,深知宦途的险恶,不愿出任宰相,因而故意放荡纵情,作出颓废无为的姿态。李后主得知此情,派顾闳中去窥探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顾闳中回去后,把观察到的人物、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出来。

该图采用连贯而独立的连环画式长卷结构。全卷从右至左分为五段,分别描绘夜宴的不同场景。画家以宴乐活动的先后顺序安排画面,每段中间巧妙地用屏风隔开,既使每个场面完整独立,又将整个夜宴活动连在一起。第四、五段间的屏风两边,一男一女的交谈,使两个空间自然连接过渡。

在描绘中,画家运用了精细流利的工笔,明丽浓烈与沉实素雅结合的重彩。用铁线描勾线,刚柔结合,自然流畅。画女子用线较柔和,画男子则稍粗而挺劲。画家善于运用明丽的浅色与浓重的深色相对照互衬。男子的长袍和榻几用深色,烘托着用浅色调画出的女子形象,使画面深浅明暗相间,层次明晰。画家在色彩配置上颇具匠心。箫笛演奏者的服装,仿佛是一曲浅红、浅绿和浅蓝的色彩合奏。画中色彩大多是几种色混合而成。黑色是墨中掺色,或先涂底色,然后罩墨,或重叠罩染。所以黑色、深色既凝重沉实又鲜活生动。在明艳色之间有黑、白色的相隔相融,使整个画面艳而不跳,亮而雅致。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最杰出的肖像画,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达·芬奇为此画工作数年,可见对这幅画的加工已超过一般的肖像画,寄托了他对人像的理想典型的创造。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体现了达·芬奇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对于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再加以背景山水渺茫、宛若梦境,左右两边在透视角度上又有微妙的差别,更增加了画面灵通变幻的气氛。达·芬奇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最光辉的体现。现藏于卢浮宫。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一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壁画表现了耶稣在餐桌上向他的十二个门徒宣告“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引起的骚动。除叛徒之外的十一个人依其性格而表露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的神色,以手势、眼神和倾身而起显示对耶稣的忠诚与关怀,唯独叛徒犹大(左起第四人)手握钱袋,颓然后仰,神色慌乱。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促成了世界美术宝库中最称完美的典范杰作的诞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具有一种鼓舞人类精神向上的力量,这在前人所画同一题材的作品里是没有的。

《西斯廷圣母》

《西斯庭圣母》完成于1514年,是拉斐尔最为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拉斐尔最擅长画圣母,他画过很多圣母像。其中以这部《西斯庭圣母》最为成功的一副。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庭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

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这一庄严而典雅的圣母形象,可以说是画家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日出·印象》

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的主流。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这幅名画是法国画家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雕塑属于造型艺术,是一种用坚硬的物质为材料,用雕、塑、刻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有可触感觉的艺术。

雕塑因观众的视点不同,放置地点高低和光线的不同,以及雕塑本身采用的材料不同,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另外,雕塑还会因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带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把这些艺术元素包容在一起的雕塑形象,会在无形中产生引人遐想的空间,把人引向一个深远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