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5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展示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蓝图,吹响了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进军号角。
这个历史性文件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定了具体内容。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摒弃过去片面追求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的做法,要求建立一个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二是在经济决策结构上,摒弃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在国家行政机关手中,企业没有多少自主权的做法,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多层次地进行各自权限内的决策。
三是在经济调节体系上,摒弃过去排斥市场机制,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做法,要求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适当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四是在经济利益体系上,摒弃过去忽视企业、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做法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要求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兼顾,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机关实行职务工资制。
五是在经济组织体系上,摒弃过去政企职责不分,以纵向联系为主,部门和地区分割的做法,要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横向联系为主,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经济体系。
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在经济管理思想的三个重大突破的基础上。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肯定了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去我们长期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价值规律对生产领域也起调节作用,不重视物资流通部门。第三产业不发达,导致生产发展速度虽高而经济效益很差的后果。实践使我们认识了市场的作用,而经验要我们继续加强宏观的计划管理。我们的目标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第二,突破了社会主义企业只能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不可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陈旧观点,明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企业可以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外国的市场学、管理科学和宏观控制手段,都是我们应该研究和可以借鉴的。
第三,突破了政企不能分开,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的习惯观念,明确了政企职责可以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国家计划不等于指令性计划,实行计划经济也不等于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指令性计划指标是企业必须保证完成的,而占大部分的指导性计划指标的实现,主要靠经济杠杆。综合运用计划手段和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这个方向,回顾35年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总结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力图给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们提供帮助和启迪,使国外一切关心中国的人增进对中国经济管理的了解。
全书结构分为三编,共32章。第一编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纵切面。第二编写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系如何组织和运转,是一个横切面。第三编写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中国特色和经验探讨,是一个结合面。
解决管理问题,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困难也是最崇高的任务。写好这本书的难度也是很大的。我们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邀请各个领域(有关经济部门、企业事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理论学者和实干专家,按照我们的提纲,从他们的角度写出素材,然后经过本书的主编、副主编加工、改写、调整、综合,中间数易其稿,博采众长,最后由主编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