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变迁:趣话海洋知识
8055900000006

第6章 多“景”的海洋(3)

日本“浮岛”

1996年7月18日,一个像航空母舰甲板一样的漂浮人工岛出现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夏岛町附近海面。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长300米、宽60米、高2米,由9个四方形的钢板箱造成。人们通常称之为“浮岛”。

未来海上城市随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但人类以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能源短缺;占世界一半以上的贫困国家和地区人口爆炸,导致饥饿危机加深;全球各地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等等。这已不是危言耸听,而正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那么,如何才能使人类摆脱困境,寻找到一个新的更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理想场所或解决方法呢?近年来,国外陆续有人提出种种充满想象力,同时也不乏现实可行的良策,其中之一便是开发海洋,在蔚蓝色的海洋中建造海上城市。

按照美国着名的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斯皮尔豪斯博士的设想,未来的海上城市将是高度发达、高度工业化的新型的人类活动社区,海上城市周围的海底将是大片的海底农场和海底油田。海底农场和海底油田将供给海上城市以粮食、农副产品,为城市中的工厂企业提供初级原材料,给整座城市提供必要的动力能源。未来的海上城市将拥有自己的机场、核电站,能够靠泊巨型油轮的深水码头,以及石油加工提炼厂等。海上城市将为那些虽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但同时又会造成严重生态污染的工业门类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方便起见,海上城市将尽量建在离繁华的世界商业贸易大都市不远的海面上,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空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海上城市将建设居民住宅、旅馆饭店,发展服务性行业,提供足够的娱乐性活动设施等。可以说,未来海上城市将是十分兴旺发达的。

很显然,海上城市是建造在人工海岛上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除此以外,通过一整套与陆地相连的管道系统,它还能将自己多余的电力、各种工农业产品输送到陆地,当然,其中也包括待处理的垃圾废物。海上城市产生的垃圾中的有机物则可以转换成附近渔场所需的养料。

目前似乎还很难明确判断斯皮尔豪斯的设想是否切实可行,或许这永远只是个设想。但近海石油的大量勘探开采,为海上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抹上了一笔亮色,大型海上钻井平台本身就可作为海上城市发展的参考对象。现在,有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巨型油轮可以不必进港,而直接在海面上从由陆地延伸来的输油管中装油;美国人正计划在新泽西州附近的海面上建造一个漂浮的核电站;夏威夷州则通过在海中珊瑚礁上修建飞机跑道而不断扩大机场的规模;得克萨斯州也正在酝酿着要在海岸线外的近海处建设一个深水码头……

第三节崎岖亮丽的海岸

雄伟壮丽:侵蚀海岸

侵蚀海岸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海蚀陡崖。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西班牙太阳海岸

以阳光沙滩着称的西班牙“太阳海岸”2006年接待了900多万游客,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度假胜地之一。“太阳海岸”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沿岸,长200多千米,被誉为世界六大完美海滩之一,也是西班牙四大旅游区之一。该海岸连接近百个中小城镇,许多原来人烟稀少的沿海村庄现在都已成为现代化旅游景点。

海蚀平台是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前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如中国海南岛崖县西南海滨、大连小平岛东侧崖壁及苏格兰的斯塔法岛等地。

魅力独具:淤泥质堆积海岸

淤泥质堆积海岸位于泥沙来源丰富,潮汐作用较强的岸段。海岸物质大多由0.001~0.05毫米的细颗粒泥沙组成,形成广阔平缓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过浅滩,能量较弱,潮汐作用显得较为活跃。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海岸地貌单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异以及地貌特征,可分为:潮上带。位于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风暴潮时海水可到达的范围。该带地势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间,有暴风浪作用和流水痕迹。盐沼地上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物。潮间带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海水活动地带,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涂(潮滩)。此带泥沙活动频繁,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潮滩上留有由落潮水流冲刷而成的树枝状潮水沟,以及由波浪侵蚀成的坑洼。各地潮间带宽度不一,一般为几千米,最宽的可超过10千米。潮下带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侧,为潮滩的延伸部分。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平缓,等深线延伸方向与岸趋于平行。

淤泥质堆积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国的淤泥质海岸广为发育,并独具特点。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础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苏北部的海岸;另一种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在隐蔽的海湾堆积,如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的港湾淤泥质海岸。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淤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相接的岸外沙堤,构成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堆积的环境,其中以荷兰海岸最为典型,美国东部海岸,联邦德国、丹麦、英国部分海岸也有发育。

细如皮肤:沙质堆积海岸

沙质堆积海岸是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湖发育。海滩的演变与沿岸波浪特征、泥沙补给和水体渗透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于离岸流速时,海滩物质供应量大于被搬走量,海滩发育,横剖面呈凸形,常见于砾石海滩;反之,水体渗透作用较弱的海滩,离岸流速大于向岸流速,海滩横剖面呈凹形,常见于中、细沙组成的海滩。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沙成为分选最佳的沉积物。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与岸平行,经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陆地环抱的水域,称为泻湖。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长约42千米、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以沙滩为金色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别是海浪险急,适合于进行冲浪和滑水活动,是冲浪者的乐园,也是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这里旅游设施齐全,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场、赌场、酒吧、夜总会、海洋世界和主题公园等。

在岬角、海湾毗连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发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组成的狭长堆积体,一端与陆地衔接,一端顺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砾堆积体形成连岛沙洲,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有些海滩上,常见到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起伏地形,称脊槽型海滩,如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和英国的部分海岸。海岸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状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与风向成直角,迎风面比较平缓而坚实,背风坡比较陡峭而松散。如中国北戴河沿岸、福建长乐沿岸,法国濒临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国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国东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沙质堆积海岸的剖面形态,因波浪特征和波向变化而常有变化。暴风浪和涌浪都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剖面,导致沙质堆积海岸的季节性演变。如美国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风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国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风浪剖面,冬季则多涌浪剖面。

资源丰富: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自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地区,繁殖和生长着珊瑚和红树林等生物群落,构成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珊瑚礁海岸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类型。岸礁通常紧贴海岸发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宽阔的浅水地带,随着珊瑚礁加宽,海岸线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与岸线几乎平行,外缘坡度很陡,它与海岸之间被泻湖分隔开来。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围绕着一个泻湖水域。红树林海岸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滩上,生长着耐盐、繁茂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长有陆生植被;潮上带沼泽上灌木丛生;潮间带泥滩为红树林沼泽;潮下带为浅水泥滩,红树林的一些先锋种可率先生长。这几个植被景观带,随着岸滩淤涨而由陆向海方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