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42

第42章 驯服精神,当自己的“老板”(7)

洋洋的父亲李木是国家公务员,母亲赵雅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IT企业,10年时间华丽转身成了一家公司的高管,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他们那个小城市算得上资格的白领。自小生长在一个殷实家庭的洋洋漂亮乖巧,性格开朗大方,一向要强的赵女士希望女儿能够延续自己的成功,成为精英。然而,从初中开始,母亲发现宝贝女儿学习成绩很是一般,从此,工作之余她不再参加社会应酬,下班就回家,还报了三个双休日培优班,陪护女儿补课学习。母女俩风里来、雨里去,忙忙碌碌奔波一年下来,洋洋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望女成凤的赵女士对培优班的教学水平产生了怀疑,初二期末考试后打算重新找一个水平更高的培训机构。

一天,她从网上搜寻到一个面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高端教育机构,针对一些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服务。老师均为当地重点中学的一级、特级教师,费用一般每年在30万-60万不等。她立即与这家教育机构取得了联系,很快达成初步协议。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培训机构要对洋洋进行智力测试,结果发现,洋洋有注意力涣散症状,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令赵女士感到有些突兀。

尽管赵女士知道注意力障碍是学习之大敌,但是,素有“女强人”之称的赵女士就是不信这个邪,她认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反正,她不能眼看女儿就此成绩初中毕业去上那个“烂职高”,平庸一生。一般表面强势的人,很多时候内心都比较虚弱和缺乏自信,洋洋妈妈也不例外。她特意带女儿到省城一所名牌大学附属医院,对洋洋心理及学习能力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与上次检测结果如出一辙:智力中等,有轻度注意力涣散障碍。

心有不甘的赵女士再次来到这家培训机构寻求解决办法,专业老师认为,无法保证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可以承诺考上普通高中。无奈之下,赵女士只好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双方签订了一份新的合约:一年费用30万元,保证洋洋考上普通高中。

从初三开始,这家教育机构每天安排3个老师轮流为洋洋上六七个小时的课,另外还要利用3个小时的时间由一些在校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效果还真不错,中考时,洋洋以超出总分26分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还进入实验班,全家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打上高中起,习惯了“一对一”上课的洋洋,不太适应大课教育,思维总是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也不善于自己总结归纳,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同学差一大截,成绩开始出现下滑之势。赵女士很快发现了所谓“一对一”这种特殊家教的弊端。

到了高二,她果断做出提前退休决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女儿身上,全职保障女儿的学习生活。洋洋每天一放学回家,赵女士就做好了可口的饭菜,一边吃饭一边询问今天上什么课?有什么作业?练习成绩如何?翻来覆去问这些问题,时间长了洋洋开始有些烦躁,隐约有一种不愿与母亲交流的感觉。赵女士见自己关怀备至的宝贝疙瘩开始有意疏远自己,心里顿生疑窦,担心洋洋有啥不愉快的事,一有机会就不停地盘问这盘问那,洋洋十分恼火。

本来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看到母亲对学习如此在意,而自己成绩与母亲的期望差距甚远,时常感到有些歉疚,认为自己不争气,让能干的妈妈脸上无光。有时候课堂上也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很难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也许是思想负担重、压力大的缘故,到了高三,洋洋经常出现失眠,上课走神,成绩一下滑到全班倒数几名。看到女儿回到家少言寡语的样子,稍不随心就大为光火、摔东西,洋洋妈顷刻间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不得不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诊断结论是,轻微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医生一再提醒赵女士,切忌提出过高的成才期望对女儿施加压力,防止过激的言行刺激。

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洋洋只好一边服药,一边备考,在妈妈的百般呵护下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情绪也渐渐稳定了下来,勉强通过了高中会考。但是,和其他有“高考恐惧症”的学生一样,洋洋对高考的反应似乎过于强烈,一听到模拟考试、填报志愿之类的话语就发怵,浑身冒冷汗,情绪极不稳定,莫名其妙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不过,在药物的帮助下总算顺利地度过了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命运大考。随着高考大幕落下,洋洋的心情总算平静了下来。

然而,在漫长的等待过后盼来的却是一个悲催的结果,当洋洋接到高考成绩单时,总分195分这样糟糕的成绩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浇在了她的头上。她一下傻了眼,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更无颜面对父母那期待的眼神,情绪一落千丈,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更不愿出门。看到女儿忧伤的样子,洋洋爸妈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尽管心情有些不爽,但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女儿,表现还算镇静。反倒洋洋思想上始终迈不过这个坎儿,整天闷在家里,时不常大喊大叫:“我要上大学!我要上大学!”

妈妈又带着女儿去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在医生的心理干预和药物调理下,洋洋的病情有了好转。在家休息几天后,父母合计着先给女儿找份临时工作,让她接触一下社会散散心。然而,洋洋神经敏感、心理异常脆弱很难融入社会,刚刚在外面干了一个多月就觉得同事关系不好处,内心委屈不愿再上班了。无奈之下,一家人商量好决定让洋洋上个技工学校,学一门手艺以便将来有个职业,洋洋也表示同意。

开学那天,赵女士带着女儿去技校报名,交了报名费,洋洋看到整洁的校舍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回家的路上洋洋妈又开始对女儿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她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还没说几句,洋洋突然焦躁不安,歇斯底里地和妈妈嚷了起来。看到学习如此糟糕女儿非但不觉得内疚,反而恩将仇报对自己如此无礼,赵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压抑多年的怨恨悉数爆发,对女儿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数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洋洋因为高考完败非常自卑,情绪极度混乱,根本无法分清楚父母教诲的正面意义,情绪再一次失去控制,坏脾气任由自己的性子发作号啕大哭起来,对妈妈爆料说:“我不上技校了!”

母女二人为此争吵得更加激烈。过了一会儿,赵女士见女儿仍然非常执拗,只好做出妥协让步,两人重新来到学校退钱。由于当时大厅噪音太大,正被内心矛盾搅得六神无主的洋洋,随口来了句“报名费不要了”,说着扭头就要走。五六千块钱说不要就不要,哪有这么简单的事,赵女士连忙上前拽住女儿的衣服,让她等会儿再走。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可怕的一幕突然发生了,洋洋挣脱了母亲拽住的衣服,沿着大街向前奔跑,一不做二不休,三下五除二脱掉身上所有衣服、鞋子,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开始裸奔。赵女士赶忙追了上去,在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下洋洋才被拦了下来,重新穿上衣服,直到爸爸闻讯赶来,洋洋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

这两起案例,折射出应试教育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学习压力正在给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怎样的巨大伤害,说不清有多少花季少女少男成了高考的牺牲品。

我们知道,对一个有正常智力的学生来说,只要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准备、专注机敏的思维品质,具备与教学水平相一致的认知准备,且有水准相当的老师,学生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案例一,姗姗学习踏实认真、自觉性强,凭借自己能力考入示范高中实验班,表明学习基础比较扎实,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容置疑。看来学习成绩无法保持优良,除了思维专注和机敏程度平平外,还真看不出有其他原因。

案例二,洋洋已经专门机构鉴定为轻度注意力障碍,但赵女士崇尚“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的信条,不信这个邪,试图用高水平的“一对一”教学弥补洋洋的心理和智力上的缺陷。然而,从根本上忽视了这种教育方法需要依靠老师不停地提醒诱导,强制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辅导上。也就是说洋洋每天上六七个小时的课,全靠老师的不断提醒来强行集中注意力理解授课内容,填鸭式的灌输并非是内在的生理性(自觉)集中,完全是在被动地听、机械地学。一旦没有了老师的跟踪辅导和督促,大脑思维头绪纷乱不清晰,听课质量打了折扣,当然只能达到部分学习效果。

其次,这种强制性高密度的灌输,很少给洋洋留下独立思考和消化问题的空间,造成她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根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部分抹杀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到了高中时,洋洋重新回到正式课堂,没有了耳提面命这种强制性提醒诱导,注意力又时断时续地散乱,听课质量下降的同时学习成绩下滑也就顺理成章。

程度不同的注意力障碍,是案例中两位学生共同的毛病。对这个问题,除了个别学生因为不求上进、贪玩,受外界环境诱惑分心等非生理性原因外,大多数学生症结都在大脑注意的神经机制出现生理性疾患,左右不了自己的大脑,导致思维习惯性散乱。姗姗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艰辛,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她勤学苦读,最终习得性无助,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显然属于后者;洋洋生活在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父母知书达理,自己好学有上进心,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无可挑剔,其思维散乱很可能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无视身体器官对思维品质乃至于学习能力的影响,当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美国罗斯·W·格林博士在《如何引导暴躁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无论奖励是多么令人心动,或者惩罚是多么让人深恶痛绝。换句话说,如果芝加哥公牛队付给我迈克·乔丹的薪水,要求我像迈克·乔丹一样打球,我会非常兴奋,跃跃欲试的(是的,我很可能会浮想联翩,有了这3000万美元,我能干什么呢),但是,我的篮球技艺仍然平庸无奇。噢,也许,我偶尔会有个精彩绝伦的灌篮动作,然而,请相信我,尽管你从未欣赏过我的篮球技艺,我的精彩表演也不会层出不穷,令你应接不暇。如果芝加哥公牛队因为我未能像乔丹那样球技高超娴熟而惩罚我,我会变得沮丧,一蹶不振。而且很有可能还困惑不解——我到底怎么了(还有那些对我有不着边际的期望的人们,他们到底怎么了)?”

了解了生理要素对每个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脾气秉性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昭示家长老师要对学习和教育方法有个全新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便于对学习成绩上不去和脾气秉性不好进行正确归因,给孩子合理的成才期望和科学的择业指导。比如,当我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且为他们请家教、报课外班、择校花费了家里很大一部分积蓄,但孩子仍然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就要想到孩子思维品质可能出了问题,心静不下来,也许压根儿不是一个读书的料,以便给他们正确的认知指导,并理性地降低成才目标,没必要再去挤高考那个独木桥。只要有好的身体,干什么还不吃一碗饭,这当然是一个智慧家长应该做的。

三、青春躁郁症

青少年个性的两个最明显变化是,从依赖他人到开始走向自立;从一切顺从父母到坚持自己独立思想。很多学生成人感越来越强烈,容易形成自我虚高,不太在意他人的见解,每每出现与老师、父母的抵触心理,甚至有主观偏执倾向。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的矛盾状态,一些学生经常会感到压抑和困惑。同时,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思想压力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出现了“狂风暴雨与阴雨绵绵”交织在一起的躁郁情绪,一会儿神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急躁任性,刚愎自用,只要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事即刻大发雷霆,或用极端的行为攻击对方;一会儿内心又被低迷情绪和阴霾笼罩,精神抑郁,多愁善感,思想消沉,自信心全无,在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瞻前顾后,遇到困难叫苦连天。这种青春期的焦虑、抑郁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就是成长躁郁症,它是直接导致青少年学业困难和人格畸形发展的内鬼。

“气阻”,让我心不由己

成年人或许没有忘记,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平时性格还算温顺,一般很少与父母急,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没有学习任务时温顺乖巧,通情达理。但是,一到学习期末大型考试前,本来一个可爱少年一夜之间变得不可理喻,或沮丧郁闷,乱发无名火。有的孩子,在长辈或父母的同事朋友面前满脸堆笑,客气、有礼貌,在外人眼里人见人爱,然而,与父母在一起时少言寡语,说话刻薄。客观地说,这些躁郁现象大都是青春期特别是学习压力带来的生理性烦躁,在生理指标和健康水平低下、身体虚弱,但自尊心超强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罗斯·W·格林博士在《如何引导暴躁的孩子》一书中指出,“注意力障碍以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由一种神经生物化学的易患病体质引发的,这种患病体质通常是遗传性的”。

比如,手机不离身已经或正在成为青少年注意力散乱的罪魁祸首,但是,在学习时,不同孩子对父母限制手机的要求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