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8050800000002

第2章 改变心态与培养制感(序二)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学业困难、性格执拗、叛逆以及由此引发的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上网成瘾等弊病,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归因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态出了问题,即主观上缺乏理想抱负、思想认知跑偏,不求上进、懒惰等。于是,很多家长把“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口头禅,不遗余力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勤学苦读,期望他们往后上个好学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乌鸡变凤凰,未来成为翘楚之才,光宗耀祖。

这样的教育鼓励真能奏效吗?现实令人很不乐观。学习和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智力成长、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仅涉及到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深挖起来还与其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生物要素息息相关。但是,实践中,不少人对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熟悉”层面上,如,知道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容易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缺陷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思维活动及学习能力等。不少专家学者虽然能够从心理上分析其症结所在,但是,提出的改良对策更多的局限于通过说服教育如何改变认知,端正态度,强调学习时集中精力,并用伟人以及其他社会精英的卓越成就进行励志,或借助感情体贴、人文关怀来感化激发孩子的向善愿望云云。很少有人从儿童(学生)心理上某种“病态”,比如,心神、心绪、心境上分析其客观成因,或由于专业局限,从生理因素挖病根,对症下药提出改善措施的少之又少。

生理器官上的“毛病”对心理的影响虽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真正了解其要义,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从事心理疏导的专业工作者能想到主动改善某些器官的生理指标达到促进心理健康之目的。

黄晓春先生通过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修习后,认为,每个人从懂事的第一天起内里就有一种好学上进、与人友好相处的本能,谁也不甘屈居人下,让人小瞧。然而,有些人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使看书学习的过程变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或内心烦躁导致他们青春期精神抑郁、秉性乖戾,无法像别的同龄人那样平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他列举大量实证表明,这些毛病很大程度上与身体器官功能或生化指标弱化有关,因此,这些儿童(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单凭个人主观努力或学校老师教育引导,很难有大的改观。

作者在《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种境界”,即低级层次——惩戒,初级层次——说教,高级层次——示范引导,最高层次——培养制感。“惩戒”,主要是批评教育,甚至运用某些惩罚的手段,这是一般的家长擅长的。“说教”亦即讲道理,包括向儿童(学生)讲清其行为的“利与弊”,而这种利弊往往从家长为他们设计的“前程”出发。“示范引导”就是身教,但因为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人自己都难以做到,实施教育中常常被淡忘和忽视。“培养制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失的“内因”,然而,由于我们对其内涵认识不够深刻,自然家长和教育者会觉得陌生而无从下手,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晓春先生可谓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认为,既然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学业障碍,以及青春期精神躁郁症其根由有一些是与人体某些生理器官活动不正常有关的,当然就需要考虑改善孩子体内的某些生物要素,“清除”引起心理躁郁的元凶,从而改善精神(心理)状态,让机体细胞平稳适度兴奋,培养起制感,利于培养儿童专注的精神,坚持好的生活和学校习惯,才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在作者看来:“惩戒”,一味地责怪埋怨孩子不听话,或试图用打骂惩戒的方式使他们学习专注起来并培养优雅的性格,也许当时能够起到恐吓或阻止继续犯错误的作用,但没有告诉当事人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往后还会旧病复发,甚或形成低自尊人格,这种低等动物式的教育方法万万使不得。采取讲道理来提高认知水平,或榜样示范的方式把孩子引上正路,此方法对于思想纯正、心态积极向上且有提高自己修为愿望的人能起到启发导向作用,但由于教育者倡导的普适价值观,对于气质躁郁、秉性倔强、个人构念(观念)渗透度低下的个体则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认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此情此境的精神及其情绪主导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生理要素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人的气质秉性和思维品质千差万别。制感是内心稳定和谐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轻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波动。培养制感,通过有意识地调理呼吸,改变体内的生化指标,最终使情绪的物质基础发生改善,以此培养个体专注乐群的气质秉性和阳光淡定性格,提高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很强的自制力,使混乱的注意力实现生理性集中,思维更加专注,能够比较长时间地聚焦在一个点上,以此把人的潜质挖掘出来。同时,提高心理应激阈限,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渐渐培养起优雅气质,而不只是凭借改变认知或依靠意志努力改善不良心境。这样的观点不管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可谓另辟蹊径,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实现教育崇高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然,本书仅仅是一个有益尝试,如果我们能从作者的尝试中拓展教育视野,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或从另一个领域来审视我们平日对儿童(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更新完善教育方式,想必是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福音,使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从中获益。

(吴瑞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