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073

第73章 红楼,红色的楼

1994年4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故宫后面的红楼,寻觅当年历史伟人活动的踪迹。

从故宫北门沿五四大街向东走几百米,一幢红砖红瓦的四层建筑便映入眼帘,那便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留下重要一笔的红楼了。红楼的建筑材料选用的是红砖红瓦,楼内也多是红色:红地板、红门窗、红楼道,连楼梯扶手也用油漆漆成红色。红楼的特色不仅在于它的里外皆为红色,还在于它曾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色中华重要人物的活动地点之一。

在红楼正门外院墙上有一块不算醒目的牌匾,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

中国文物研究所67岁的研究员、离休在家的朱希元先生,对红楼的历史及近代史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红楼是由一位外国工程师设计的,历时两年时间于1918年落成,当时是北京大学文学院和图书馆。蔡元培是当时的北大校长,在他的麾下,聚集了许多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章士钊、周作人、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当时这里名家荟萃,学术兼收并蓄,既有研究马列的思想先驱,也有研究孔孟之学的著名学者,还有梳着小辫上讲台的教授。北京大学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章士钊,继任者是曾当过《晨报》记者的李大钊。1918年8月28日,新落成不久的红楼迎来了当时尚是小人物、后来成为历史伟人的毛泽东(当时叫毛润之)。对此,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著名教授黎锦熙在日记中曾有明确记载:“润之来,晚饭进的炸酱面。”当时,毛泽东通过老师杨昌济和杨昌济的好友章士钊的引荐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一个每月只有8块大洋的图书管理员职位,但这位当时小小的图书管理员“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一边管理书报、打些零工。一边在北大旁听,寻求革命真理,并进行革命活动。就在这期间,他筹集款项送蔡和森等一批革命志士赴法国留学。

1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北大师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当年学生们就在红楼集合,并从红楼走向天安门广场,然后冲到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严惩卖国贼,从而掀开现代史的新篇章。在红楼后面的广场上,学生们进行过多次集会、演讲,播撒革命火种。以后爆发的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九”运动,也是从红楼和红楼后面的广场上发起的。红楼,是近代革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

走进红楼,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专家告诉记者,当年一楼是图书馆,二楼是行政办公室,校长蔡元培就在二楼办公。1921年,鲁迅曾在二楼的大会议室里讲过小说史。在一楼西侧的112房间,就是当年的北大图书馆,而东侧的119房间则是馆长李大钊的办公室。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郑广荣的带领下,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这两个房间去寻觅,希望找到一些纪念物品和遗迹。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当年的东西已荡然无存。在112房间,记者静思默想,想象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情景。毛泽东当年在此活动时的旧物虽然不见了,但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辉煌业绩将长留人世。

红楼,现在是国家文物局所在地。1961年,国务院将这里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红楼,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为防止楼道、楼梯磨损,在上面铺了橡胶布。

如今,经历了70多年风风雨雨的红楼仍以完好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供人瞻仰,引人沉思,给人力量。

(原载1994年5月3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