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056

第56章 榆林的“吃干榨净”战略

走进陕西省榆林市,记者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感受到的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烈气息。一些工厂刚刚投产,一些工厂正在兴建。在神府经济开发区,已经形成锦界、店塔、燕家塔、神树塔四个工业园区,112户企业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许多领域,总投资达168亿元。

记者注意到,这里竟没有一个新开工的煤矿!非但没有新煤矿上马,连前些年开挖的462个小煤窑也都被关闭了。一度曾遍地开花、烟雾腾腾的土炼焦、土炼油、小火电、小电石、小铁合金也都销声匿迹了。有人说,榆林有挖不完的煤。为什么不趁着煤炭行情看涨多上煤矿、多挖煤、多赚钱?

说榆林的煤挖不完,当然不对;但榆林的地下确实有个煤海。榆林市43578平方公里面积内,地下有煤的地方竟然占54%,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5%,相当于50个大同、100个抚顺。有的地方地质构造简单,极易开采。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煤窑、土炼焦、土炼油一哄而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引起陕西省和榆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及时调整了思路,决定: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变大上项目为上大项目;整顿现有企业,严把新建项目关。

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转化”的要求,榆林市确定了“以开发促转化,以转化促开发”的战略,一律不再申报纯商品煤生产项目,彻底结束以挖煤卖煤发展经济的历史。

榆林市市委书记周一波和副市长王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吨原煤在井口只能卖40元左右,运离井口也不过100元左右,如果转化成电就可实现产值500元,如果转化成甲醇就可以实现产值1500元,如果甲醇再转化成聚甲醛等化工产品,就可以实现产值5000元。如此说来,挖煤卖煤、把煤烧掉,是最不合算、最为可惜的!

新的发展战略就此形成:变单纯采掘外运为就地深加工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要努力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可以挖掘的效益最大化。

按照这一战略,一批将煤炭向电力、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品转化的企业迅速上马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2002年还是一片荒滩的锦界,现在已经辟为集煤电、煤化工、载能工业的园区。不仅有神华、鲁能等国有大型企业前来“抢摊”,而且有亚华、北元、玉林等极具潜力的民营企业投资置业。这里也成为榆林市和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点。

在榆林市,有不少企业正在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煞费苦心。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例。这个刚刚投资1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年产43万吨甲醇、总资产达8亿元的企业,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甲醇生产企业了。但他们为了少投入、多产出仍然在算小账。总经理张海鱼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打生产中由于碳氢不平衡而富余出来的二氧化碳的主意,通过再上30万吨甲醇装置并与15万吨醋酸联产,将二氧化碳全部回收利用,实现原料互供、综合利用、减少“三废”排放。届时,天然气的消耗将由每小时1250立方米降到900立方米。每小时可增产60吨甲醇,每吨甲醇的生产成本可降低198元。

在榆林市,就连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生产聚氯乙烯产生的电石泥渣都被回收利用、制成水泥了。

(原载2005年4月2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