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037

第37章 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

自己掏一万多元,就可以住上六十平方米的新楼房、告别提心吊胆的危房。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在辽宁省阜新市,有成千上万原来住在采煤沉陷区的居民,就得到了这样的好事:这就是一直牵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许多领导心的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工程。2002年,该工程每平方米造价只有539.50元,2003年再次降到525.50元!这个低价,低得让人难以相信。

最近,记者到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办公室采访时,看到楼道里有一封署名为“王淑香”的感谢信,信是她儿子代她写的。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她自己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家里一贫如洗。十几年前,她倾其所有盖了几间平房。因为是建在沉陷区上,很快就变成了危房。就在她家不敢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把温暖送到了她家:她家花了不到2万元,就住上了74平方米的新楼房。记者在她儿子的引导下来到她家,见她家穷得真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但他们毕竟有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家,不再担惊受怕过日子了,母子俩过得很踏实。

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工程是2002年正式启动的。

以煤炭生产为主的阜新市,曾为新中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采煤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人民的安危,牵扯着各级领导的心。上届国务院领导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都对阜新市采煤沉陷区治理作出过重要批示。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两次到阜新看望沉陷区居民。2001年4月,阜新市抽调300多人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13个沉陷区,走访了近3万户人家,摸清了基本情况,画出了示意图:13个沉陷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受损住宅近150万平方米,受灾居民28733户78486人。急需搬迁的就有16775户。此外,还有19所学校、3个医院和100多个单位用房受损,许多建筑已经岌岌可危。用沉陷治理办公室主任刘玉森的话说就是:“看录像催人泪下,看现场触目惊心。”有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辽宁省领导专程赴北京向国务院领导汇报。2002年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为了让沉陷区居民早日告别危房,阜新市在国家和省资金尚未到位时先行贷款6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2年6月,沉陷区居民期盼已久的德政工程开工了!仅仅150天,部分新楼就住上了人。当年就安置5966户居民。检测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建筑达到了省市优质工程标准。2003年,全市又有5000户沉陷区居民在国庆前夕喜迁新居。到2003年年底,68.40%需要重新安置的居民都可以搬入新家。剩余的5000多户居民,将在2004年年底前告别危房。

像这样大规模治理沉陷区,在全国是第一家。工程总投资达11.8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里投资就占73%,阜新市、当地企业和个人投资合起来占27%。工程建设一路绿灯,可减免的全部减免,工程造价因此大大降低。搬迁居民从中得到了实惠:花很少的钱,住很好的房。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大工程,这么大投资,审计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没有错花一分钱!在整个工程建设、搬迁动迁、资金管理中,他们全部作到了阳光操作、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所有项目都面向全国公开招标,不搞暗箱操作。仅工程招标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1137万元。他们既抓好了沉陷区治理工程,又抓好了廉政建设工程,使沉陷区治理工程,既是德政工程,又是“阳光工程”。记者见到一面锦旗,上书:“践行三个代表,为民排忧解难。”也许,这两句话正好表达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沉陷治理办公室的45名工作人员,是从各单位抽调的。自2001年12月成立这个临时机构以来,他们就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万家灯火、阖家团圆时,往往是他们最忙时。他们对每一户危房都有监控,风雨来临,他们比住户还担心。为了工作,有些工作人员长时间不能看望父母,不能照料病重的亲人,不能照看怀孕的妻子,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有人带病坚持工作,不肯请一天假;有人爱人病危,却不能守在身边,直到临终前才见上最后一面……楼下看门的老人记得:有人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有人早上三四点就赶来上班,上班的与下班的都接上头了。老人感叹:哪有你们这么忙的?!有人称赞他们:没有索取,只有奉献。

(原载2003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四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