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148

第148章 三峡坝址中堡岛的考古发现

在三峡坝址中心湖北宜昌的中堡岛,考古人员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的出土文物和重要的考古发现,显示出总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的中堡岛在整个三峡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序列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记者最近在国家文物局了解到的情况。

自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三峡地区的文物保护发掘工作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对位于坝址中心的中堡岛的抢救性发掘更成为当务之急。虽然中堡岛不大,文化堆积分布却广泛而深厚,文化层最深处超过8米。10多年来,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有关单位先后发掘过1000多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陶、石、铜、铁、玉、瓷器等各类文物上万件,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建筑基址、公共工程、墓葬等重要文化遗存。1993年9月,国家文物局利用办考古领队培训班的形式,调集全国各地及大专院校60余名专家和业务骨干对中堡岛进行了最后一次考古发掘。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工作,发掘遗址80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数百个,发现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沟槽、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铜、玉、骨器,发现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些发现填补了该地区考古空白。

这次发掘主要在紧靠江边、文化层呈斜坡状叠压、文物遗迹分布较多的地区。在斜坡基岩上发现了大量的大溪文化的建筑遗迹,主要有房基、柱洞、水沟等,这些发现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居民居住形态及建筑风格的演变提供了新资料。专业人员还发现商代、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各个时期的许多生活用具,其中有许多新器类、新器型。而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刻画符号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有重要意义。考古人员还首次发现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商代陶窑,出土了国内罕见的黑色软质石料雕刻成的商代男性崇拜物石祖。这次发掘除清理出大量鱼骨残骸外,还清理出鹿、猪、牛、羊、狗等动物骨骼,在距今约6000年的大溪文化灰坑中还第一次发现亚洲象牙齿。这些发现为研究当时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经济生活状况提供了清晰准确的依据。而23个屈家岭文化时期器物坑的发现尤其令考古人员惊叹:坑内器物分层放置,排列有序,陶、石、玉质器物达1000余件。这些器物坑,在长江三峡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尚属首次发现,其用途和性质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湖北三峡库区宜昌、秭归、兴山、巴东4县发现了2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北省考古所最近对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详细考察后的重要发现。

此次考察科学性较强,只有找到地面石制品的原生地层并在原生地层中发现丰富的石制品才确定为一处遗址,2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巴东有11处、秭归有9处。专业人员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地层中发现我国第四纪以来的内陆沉积相,并在其中发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洞穴沉积物等地层堆积,这给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埋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专业人员对秭归县玉虚洞遗址进行了试掘。玉虚洞形成于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的石灰岩层中,洞内堆积物自上而下有4层。灰色浮土、红色黏土、灰黑色淤土、红色黏土。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中发掘出大量石制品,仅编号的就有135件。类型包括砍斫器、凹刃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砧、石核、石片等,石料有硅质岩、砂岩、石灰岩几种。这批石制片比较原始、粗糙,成型器物上多有使用过的痕迹。

一系列的重要发现表明:长江三峡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原载1994年5月8日《光明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