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014

第14章 党旗辉映“亿元村”

贵阳市郊区有个金关村,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1996年5月,我们慕名前往采访。一走进宽敞明亮的村委会议室,我就被里面的布置和陈设吸引住了:迎面墙上,正中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党旗两侧,一边是国际歌词曲,一边是共产党誓词。离此稍远一点,还在墙上标有“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和党支部书记、支委的主要职责。“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也清晰地写在墙壁上,上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全村47名党员的基本情况,让人一目了然。在每名党员的名字后面,分列了民族、出生年月、文化程度、组别、入党时间、双带能力、双带内容(“双带”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包片区划、计划生育情况等许多项内容。这是把村里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党员身上,使每个党员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至于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我特别留心看了一下排在第一位的村党支部书记陈绍祥的情况,在“双带能力”栏中填了个“强”字,在“计划生育”栏里是“男扎”两个字。我数了一下,47名党员中有6人是“男扎”。除去未婚党员、女党员和已过生育年龄的党员,6名党员“男扎”这个比例不小了。据介绍,由于党员带头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在金关村已不再是难题,全村已无计划外生育。同样由于党员带头,全村火化率达百分之百,没有一个党员参与打麻将赌博活动,普通群众也很少有人赌博。

党旗辉映“亿元村”。就在这个人均耕地不足0.2亩、仅靠土地连温饱也难以解决的行政村,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和经济总收入达到“双过亿”,成为令人羡慕的“小康村”。说起这些巨大变化,已是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的陈绍祥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基本经验就一条:抓党建,促经济。”

1982年退伍回乡的陈绍祥,1985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全村只有17名党员,且多年老体弱。近年来,他们特别注重从退伍军人和回乡高中生中发展党员,不断加强对党员的各种教育,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全村47名党员都成为业务骨干,党支部在全村中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支部有什么号召,不仅全体党员热烈响应,全体村民也积极支持。

党建抓好了,经济促上去了。经济上去了,又促进了精神文明。全村学生从学前班到初中毕业全部免费,考上大中专的每月还可享受40元补贴。从1996年起,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得到600元生活补贴和100元报刊费。自1990年以来,全村农民负担一直是零。现在,由村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公用设施的“农民新村”已初具规模,新村统一安装了闭路电视,1/4的农户装了程控电话,人均住房也达到25平方米。

说着这些幸福生活,群众感慨万千。他们说:“多亏村里有个好支部、有一批好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他们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