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8043600000126

第126章 陈育宁情系鄂尔多斯学

论会议规模,它不算大;论新书样式,它不算奇。但记者最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参加《我与鄂尔多斯学》首发座谈会时,还是“嗅”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新书的作者陈育宁教授,并不是内蒙古人,也不在鄂尔多斯工作。更让记者惊讶的是,与会专家学者包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在内竟众口一词,对这个外乡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称他“在鄂尔多斯学酝酿、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更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会后,鄂尔多斯市政府向他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鄂尔多斯市政府文化顾问”。据称:这是该政府第一次聘请“文化顾问”,还没有第二人获得过这份殊荣。而早在7年前,陈育宁就已被“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聘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了。

陈育宁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与鄂尔多斯又结缘于何时?记者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采访。

年逾花甲、自称“60后”的陈育宁,有着令人惊叹的传奇经历:在学术界,陈育宁曾担任过宁夏社科院院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是著名的北方民族史学专家。在教育界,陈育宁曾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曾到日、英、美等国家访问、讲学并被英国南安普顿索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是宁夏大学民族史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政界,陈育宁曾担任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银川市市委书记、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工作40多年来,陈育宁潇洒地驰骋在政坛、学苑之间,多次成功地完成界别的大跨越、身份大转换。他的转身,有时竟令人目瞪口呆:如果说从高中教师、县级宣传部副部长,到社科院的所长、副院长、院长,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从社科院院长变成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就有点让人瞠目了。如果说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任就任首府的市委书记、再荣升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是水到渠成的话,那么,由市委书记变成大学校长,则令人惊叹,是非常人之举。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属罕见。俗话说,机遇常常偏爱有准备的人。陈育宁的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个结论:搞社科研究和社科管理,他注意积累行政能力;从政且官越做越大,他不放弃学术研究。他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磨炼,总是在最需要时派上用场,他也总能做到在旁人看来难以做到的事。

最令人敬佩的还不是他不断勇敢地接受人生的挑战,而是他一次又一次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作为学者,他出版过大量学术著作并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作为官员,他勤勉从政,创造不俗的政绩,赢得良好的口碑;作为教育家,他率领宁夏大学成功闯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行列,当选为“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7年,他先后从宁夏政协副主席和宁夏大学党委书记职位上卸任,但他“退而未休”,仍然担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有3个博士生正跟他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已经64岁了,但他没有退休,没有赋闲,甚至比前两年更加忙碌。

关注、支持鄂尔多斯学,就是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投入精力较多的一件事。从提出学科设想、学科定义到确定研究内容、再到编写提纲、审核把关,他都亲力亲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人问:陈育宁何以对鄂尔多斯的事这么上心、这么不遗余力?原来,他1967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0年。此后,他虽然离开了那里而且离得越来越远,但那里成了他“永远的牵挂”!他不但一直与鄂尔多斯保持联系,而且一直在努力回报那块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有人说,无论是做人、做官、做学问,陈育宁都堪称典范。座谈会上,有人感叹:论官位,有比陈育宁高的;论学术成就,有比陈育宁大的;论获得荣誉,有比陈育宁显赫的。但做人、做官、做学问都做得这么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如此精彩的,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人。

(原载2009年6月1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