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神秘现象
8040900000006

第6章 神奇的动物(5)

信天翁为什么会拼死保护自己的家园,不惜牺牲来增援它们的同类呢?科学家们曾有过很多种解释,如好群居、恋家园等等,这些似乎也有道理,但动物的那种恩怨分明、疾恶如仇、矢志不渝的精神,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动物自杀之谜

在动物界,昆虫的自杀现象似乎不是很多,但这些低等动物的自杀原因往往令人不解。

动物学家发现,无论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实验条件下,蝎子对火都是十分畏惧。如在野外遇到火,便躲在碎石下、树叶下或土洞中不出来,要是大火把它们团团围住,它们便弯起尾钩,朝自己猛刺一下,然后瘫软在地上,抽搐着死去。有人认为蝎子的这种自杀行为是在进化中形成的,是古代的蝎子畏惧火的习性传给了后代的缘故。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生物学家通过解剖证明蝎子并不是死于自己的蝎毒。也有人认为,蝎子天生习惯阴暗、潮湿的环境,一旦遇到光明,便本能地弯起尾钩,假装自杀而死,以利于保护自己。然而事实究竟如何还未被研究清楚。

在欧洲北部的挪威的高寒地区,生存着一种奇怪的小老鼠。它们黑褐色的皮毛中夹杂着白斑花点,短小的身躯不超过成人的手掌那么大,由于它们有迁徙的习性,人们称之为北欧旅鼠。令人不解的是,每隔三四年,人们就看到这种鼠大批大批的在挪威海岸集体投海自杀。这种现象从最早的目击者记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且自杀现象至今仍然有增无减。旅鼠的这种集体自杀现象虽然早已吸引了相关专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认为迁徙是旅鼠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手段。早在一万多年前,它们就有规律的越过波罗的海和北海,到对岸的陆地另觅乐土。那时海峡尚窄,泅渡到对岸很容易。后来,由于自然界沧桑更变,波罗的海和北海海面越变越宽,海水运动得越来越激烈,而旅鼠对这一切毫无察觉,依然按老习惯兴致勃勃地企图泅渡到对岸。当它们跳入海中时,由于无力抵抗海水的巨大冲力,因而整批葬身大海了。对持续这么久的周期性大规模自杀现象,以上的解释无法回答人们进一步的疑问:难道旅鼠就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另寻线路?

还有人认为旅鼠的投海行为是动物界“计划生育”的手段。旅鼠繁殖能力极强。一只雌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只幼鼠,而幼鼠6周后性成熟,又可以进行繁殖。若母鼠每次产下的幼鼠有一半是雌鼠,则在一年之内,一只母鼠所繁衍的后代可达到三四千只。由于“鼠口爆炸”造成的居住地食物供不应求,破坏了鼠界的这种生态平衡。为了维护这种平衡,它们当中许多不适应这种生存状态的成员,便明智地选择了自杀。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人类该对这一百多年来为同类英勇捐躯的旅鼠们的壮举示以敬意了。我们多么希望人类能够早日揭开这个谜底。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鸟儿都是些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的乐天派,那么它们又怎能自寻死亡呢?

很久以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印度北部一个小村庄的一伙村民,正打着火把,焦急地寻找一头失踪的水牛时,忽然发现大群的鸟儿迎着火光飞来,纷纷落在地上。这里由于粮食不足,村民们经常挨饿,见到这些送上门来的鸟儿自然是欣喜万分,美餐一顿。从此以后,每逢刮风下雨的晚上,村民便打着火把,在院子里坐等飞鸟送上门来。这种世上罕见的群鸟自杀现象已持续近百年了,但无人知晓个中究竟。

近年来,印度动物研究所和阿拉姆邦林业局为了揭开群鸟自杀之谜,在这个村庄附近设立了一个鸟类观察中心,修建了一座高高的观察塔。他们收集到的飞到这个村庄寻死的鸟将近有20种,奇怪的是来这里的鸟拒绝进食,两三天内便全部死亡。看来它们真是“乐死忘生”啊!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黑暗、浓云密雾、降雨和强烈的定向风是这些鸟儿诱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这些鸟儿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只因诱光,便非得集体与火同尽?再有,那些自寻而来的鸟,为何拒绝进食?看来这种解释还不能算是群鸟集体自杀这一问题的科学答案。

蚂蚁醉酒

小小的蚂蚁到底是怎么“饮酒醉倒”的?它们和那些美丽的棕纹蓝眼斑蝶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仔细看看吧。

棕纹蓝眼斑蝶是一种蝴蝶,和其他蝴蝶一样,它的幼虫是毛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生存在欧石楠树上的幼虫,因为成熟的棕纹蓝眼斑蝶是在欧石楠树的叶子上产卵的。幼虫刚从卵里钻出来,就可以看见它喜食的树叶,它只需张口,就可以饱餐一顿,而无须到处寻找食物。

幼虫在昏睡中完成几次蜕变后,长大了,于是离开了欧石楠树,下到地面上,它需要吃小昆虫以便从幼虫变成蝴蝶。一到地面,它就行色匆匆地上了路。可是还没有走出多远,眼前就出现了一条被清扫过的小径,那是一条蚁道。蚁路面不宽,刚好容得下两行蚂蚁交臂而过。蚂蚁和棕纹蓝眼斑蝶幼虫在此不期而遇了。于是,让蚂蚁喝得酩酊大醉的事情就发生了。

人们现在还弄不清楚,这种不期而遇,究竟是棕纹蓝眼斑蝶幼虫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中有数呢,还是蚂蚁与那只借道觅食的幼虫早就“有约在先”。

此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一只蚂蚁从另一个方向沿坡而上。毛虫继续向上爬,它比蚂蚁大好多倍,因而这是一场没有多大悬念的遭遇战。逆行的蚂蚁爬了过来,它是否已经认出了棕纹蓝眼斑蝶幼虫?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总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了。正是由于越来越近,两者间的比较就十分清楚了,那只小蚂蚁与毛虫相比,仿佛是一辆小机动车与一辆大卡车。由于通道狭窄,蚂蚁和毛虫几乎是擦身而过。蚂蚁肯定是闻到了毛虫那种令它心醉神迷的甜味,不然的话,它怎么会伸出触须在毛虫的身上刺了一下?这肯定是一种试探!

毛虫感到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立即表现出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反应。毛虫在遇到意外的情况时,往往躺下装死,缩成一团。毛虫真正的不幸就在于它有着相比之下足够庞大的身躯,却只能采取被动装死这种守势。

蚂蚁早就料到毛虫会来这一手,索性爬到蜷缩成一团的毛虫的身上,在它的毛和足之间穿行,并用触须轻刺其腹部。这一刺,小蚂蚁真是喜出望外,它感到太幸运了!因为这是一只地地道道的棕纹蓝眼斑蝶的幼虫,一个能分泌出令蚂蚁垂涎的甜汁的毛虫。这只小蚂蚁急不可待地先品尝了一口。因为它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

小蚂蚁绝对不会独占这一意外得来的便宜。它不能那么做!虽然一只蚂蚁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大家族中的一员,但是,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全窝蚂蚁服务的。小蚂蚁要让大家分享它的收获,它必须把这只毛虫拖回去!可是,要拖动一个比它大好多倍的毛虫,谈何容易!尽管如此,这只小蚂蚁仍用上颚咬住毛虫,把它拖上了蚁道。

毛虫太重了,一只小蚂蚁要拖动它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很快就来了一群蚂蚁给它帮忙。这群蚂蚁也许是偶然路过此地,也许是嗅到了第一只蚂蚁发出了召唤它们过来的一种气味。蚂蚁之间是通过气味来传递消息的。当一只蚂蚁遭到攻击时,它会向空中喷射出一小片可保持几秒钟的云状物。这里面含有极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这其实是一种向其他蚂蚁报警的物质。因此,科学家认定蚂蚁身上有一种可以用来互相召唤的物质。正是由于它们具有这种功能,所以当小蚂蚁发现毛虫而发出信息后,别的蚂蚁随即纷至沓来,大家同心协力,前拉后推,各尽所能,一起把大毛虫拖回家。

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开过来了,洞口近在眼前。它们七手八脚地把毛虫弄进蚁穴,随即蜂拥而入。接下来的情形是可以想见的:一窝嗜“甜”成癖的蚂蚁从四面八方爬上毛虫的躯体,伸着触须,贪婪地吸吮着毛虫肚子里的甜汁,就像掉进酒窖里的酒鬼,开怀痛饮一番,然后摇摇晃晃地走出来,个个酩酊大醉,心满意足。

那么,毛虫后来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起先人们认为,被监禁在黑洞洞的蚁穴里而且又被吸干体内液体的毛虫终将丧命,因此对它的悲惨命运表示怜悯:多么可怜的家伙,还未变成蝴蝶就命丧黄泉……但是,人们对毛虫的命运的判断却是大错特错了。几年前,有位动物学家在察看一个很大的蚁穴时,突然发现从里面先后飞出了三只蝴蝶。那是三只刚从蛹壳中蜕化出来的蝴蝶。和所有刚蜕化出来的蝴蝶一样,它们先是晾干翅膀,继而舒展双翅,扑棱几下,然后欢快地向空中翩翩飞去。这位科学家惊诧无比,因为还从未有人看见过蝴蝶在蚁穴中出生!这位动物学家逮住其中一只蝴蝶,仔细观察,发现那竟是一只棕纹蓝眼斑蝶。

这是怎么一回事?喜欢寻根究底的科学家一心想要弄清楚棕纹蓝眼斑蝶在蚁穴内干了些什么。他掘开蚁穴,里面一塌糊涂,除了熙来攘往的蚂蚁外,别无他物——既无蚁卵,又无蚂蚁的幼体。科学家更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棕纹蓝眼斑蝶的幼虫从欧石楠树上爬下来去寻觅食物。它在蚂蚁的巢穴内觅到了它所需要的食物——蚂蚁的幼体。于是,它故意让蚂蚁将它弄进蚁穴。此刻,蚂蚁只顾舔食毛虫肚子里令其陶醉的甜汁,毛虫就可以肆意地吞吃蚂蚁的幼体了。

此后,有人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其结果完全一样。蚂蚁是如此酷爱棕纹蓝眼斑蝶幼虫身上的甜汁而听任它吞食自己的孩子。因此,蚂蚁可就要断子绝孙了。

这真是生物界中的一大奇观。至于棕纹蓝眼斑蝶的幼虫何以天生就有如此欺骗蚂蚁的手段,科学家至今仍难以解释。

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

关于长白山天池怪兽的传说,并非是新闻,而是早已有的旧闻轶事。有人说它像恐龙,有人说像大铁锅,有人说像水牛……近年来,还有人拍下了“怪兽”的照片和录像,但由于拍摄地点均在距离天池水面千米远的山顶,加上发现“怪兽”时其身体大部分都在水中,所以难以查明它到底是何种生物。

第一次发现长白山天池怪兽是在1903年5月间。据当时目击者徐永顺介绍说:“适来一物,大如水牛,吼声震耳,状欲扑人,众益惧,相对反失色,束手无策。俞福急取枪击放,机停火灭,物目眈眈,势将噬俞。复顺(即徐永顺之弟)腰携六轮小枪,暗取放之,中物腹,物哮长鸣,伏入池中。”

此后,又有很多关于怪兽出现的记载:

1962年8月中旬某一天,怪兽出现于天池东北角,距岸二三百米。有人用双筒6倍望远镜观察,见到怪兽,似狗,黑褐色,前后追逐自如,波纹呈喇叭状。

1974年再次发现怪兽,遗憾的是仅为口传,无文字记录。

1977年8月初的某一天上午11时~12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人员金昌奎,目击从气象站西侧脚下天池中跃起一怪物,长约2米,黑色,与四条短腿的哈巴狗相似。

1980年8月21日上午8时,正在长白山体验生活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位作家站在气象站门口观赏旭日初升碧空如洗的景致时,突然看见天池中有喇叭状的波纹,波纹顶端露出一个盆状的黑点,兽头露出水面,后边拖着一个很长的梭子状的脊背。9时后,正在长白山天池边上写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卢兴华,又在中朝6号界碑处发现一道划水线,一只怪物正向朝鲜境内的将军峰(白头峰)的倒影的方向游去,如小快艇一般。一日之间,竟有两位目击者。

1980年8月22日上午8时40分,天池气象站的朴龙植、崔星恩,在天文峰紧挨天池一侧的岩石顶上,几乎同时发现池中有动物浮出水面,身后划出一道人字形水波纹,如快艇一般由南岸向北岸方向游去。当游至距北岸四五十米的地方时,又被正在岸边的周凤瀛、郑宝诗二人同时发现。这怪兽头似水蛇,直径约15厘米,头仰上翘,颌下有灰白色毛须,余下嘴、眼、鼻则未看清晰。周激动得大吼两声,那怪兽便向回游去。此时,朴龙植急忙从山上往山下跑去,在卧牛石上等候,看见怪兽的头直径约10厘米,长1.2米~1.5米,与身体相近的部位有一条白色环纹,毛皮光滑无花斑,灰白色,全身如耕牛大小。怪兽见人之后,倏地下潜不见了。又过20分钟,在距岸边250米~300米之处再次露出水面,且为两只。

1980年8月23日,当卢兴华在天池边上写生时,突然间发现距他约30米处的水面上,同时有5只怪兽出没,浮上沉下,戏耍自由。怪兽头似牛,末端似鸭嘴,身似狗,背长黑毛,腹部色浅,身体露出水面约4米。

1981年6月17日中午12时40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警察李长友陪同五位战友来天文峰处游览,以天池做背景摄影留念时,其中一人突然指着天池喊道:“看,出来一只什么东西!”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见有一白色的斑点正在水中游动着。通过用望远镜观察,李长友发现,怪物长约2米,脑袋大又圆,似豹子头,前额、头顶纯白色,余下部位为淡黄色,体细长,拖着一条长尾巴,浮在水面的部分似一条凤尾鱼。

1981年9月2日下午,正在长白山采访的《新观察》杂志社记者李某,通过尼康照相机的1000毫米的长焦镜头,拍下天池怪兽的照片。当时那只怪兽露出水面部位长约3米,其背如黑锅一般。李某所拍摄的那张照片,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张关于天池怪兽的照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