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神秘现象
8040900000030

第30章 星空探秘(5)

起先,科学家们见到这些传回地球的照片,以为上面出现的城墟可能是大气层干扰造成的幻像,或是飞船仪器有问题。但经过深入分析后,他们发觉那的确是一些城市遗迹,由一种绝迹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来的。

里宾契诃夫博士在会上说:“那些城市全散布在金星表面,如果我们能知道是谁建造它们就好了……我们绝对无法在金星上生存片刻,但一些生物却做到了——并留下了一个伟大文化遗迹证明它。”

这位前苏联科学家具体介绍说:“那些城市以马车轮的形状建成,中间的轮轴就是大都会所在。根据我们估计,那里有一个庞大公路网将它们所有城市连接起来,直通向它的中央。”他说:“那些城市皆是倒塌状态,显示出它们已建成有一段极长的日子……目前那里没有任何生物,所以最保守的估计,就是那里的生物已死了很久。”

由于金星表面的环境太恶劣,派宇航员到那里实地调查根本就不可能。但里宾契诃夫博士表示说,苏联将不惜代价,用无人探测飞船去看清楚那些城市面貌。

美国发射的探测器也发回了有关金星城墟的照片。经过全面的辨认,那两万座城市遗迹完全是由锥形金字塔状建筑组成的。每座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座巨型金字塔摆成一个很大的马车轮形状,其间的辐射状大道连接着中央的大城市。

研究者认为,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昼避高温,夜避严寒,再大的风暴也奈何它不得。

联系到金星上发现的作为警告标志的垂泪的巨型人面建筑“人面石”,科学家们不得不把金星和地球看成是一对经历过文明毁灭命运的“患难姐妹”。据推测,800万年前的金星经历过地球现今演化阶段,应该有智能生物存在。但由于金星大气成分的变化,使二氧化碳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而发生了强烈的温室效应,造成大量的水蒸发成云气散失,最终彻底改变了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绝迹。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会隐藏着怎样的更加难以捉摸的秘密呢?这只有等待人类未来的实地探测了,但愿这一天并不遥远。

金星大海

因金星同地球的大小、质量和密度都差不多,同时还有含水汽的大气。所以人们推测,金星上可能有大海,如果有大海的话,就可能有生物存在。可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金星号”系列飞船在金星上着陆,推翻了金星上有大海的假说。尽管金星上有许多与地球相似的地貌,如平原、峡谷、高山、沙漠,可人们对金星上可能有大海的猜想并不死心,到了80年代,这一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重新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美国科学家波拉克·詹姆斯。他认为金星上确实存在过大海,不过后来又消失了,他还分析了大海消失的原因。一种可能是太阳光将金星上的水蒸气分解为氢和氧,氢气因重量轻而纷纷背叛了金星。第二种可能是,在金星的早期,它的内部曾散发像一氧化碳那样的还原气体,由于这些气体与水的相互作用,把水分消耗掉了。第三种可能是由于金星上大量的火山爆发,大海被炽热的岩浆烤干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水源来自金星内部,后来又重新归还原处。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多纳尔等人在波拉克·詹姆斯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太阳的早年并不像现在这样亮和热,太阳每秒的辐射热量要比现在少30%,金星的气温也就不像现在这样热了。有了适宜的气候,大海也就应运而生,生物也就有可能在大海里繁衍生息。可后来,太阳异常地热了起来,加上等于地球117天的缓慢运转,经不起烈日的酷晒,金星上的大海就这样被烤干了。

后来又有人对金星大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国衣阿华大学的科学家费兰克认为,金星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大海,金星探测器的探测表明,金星大气是由不断进入大气层的彗星核造成的。1986年通过宇宙飞船对哈雷彗星的探测表明,慧星核主要成分是冰水。

看来,金星大海问题又成了一个意见不统一的未解之谜。

金星的卫星失踪之谜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太阳系内有67颗卫星,但人们又一致认为,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不过金星曾有过卫星。

那是在1686年8月,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G.G.卡西尼宣布发现了金星卫星,并推算出这颗卫星的直径是金星的四分之一,即1500公里,类似于地球和月亮的比例。在当时,卡西尼已经发现了9颗卫星,金星卫星的发现,也曾轰动一时。

继卡西尼的发现之后,又有许多人就金星卫星的位置、亮度、轨道数、距离金星半径、绕转周期等问题进行观测研究,发表了他们的观测资料。直到1764年,还有人发表观测金星卫星的文章。

可到后来,尽管人们的观测技术比以前的观测仪器有了很大提高,却再也没有见到这颗金星的卫星,它神秘地失踪了。

由于长时间找不到这颗卫星,有人便怀疑卡西尼的发现。但由于卡西尼在天文学上的卓越贡献,人们又不愿意这样怀疑他。因为自他发现金星卫星后,还有许多人的旁证,简单否定卡西尼的发现是不客观的。

那么假如金星确实有过一个卫星,这颗卫星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它是什么时候离开金星的?什么原因离开金星的?这些还都是留给人们的问号。

彗星之谜

彗星是太阳系神秘的客人,以其在天空中形成美妙的形状和千姿百态的变化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彗星非太阳系固定的成员,它们是从太阳系边缘闯入太阳系的不速之客,那么,它们的原籍在何处?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太阳系,人类从地球上发射了6个空间探测器进行考察;1994年7月17日到7月22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裂成的22块碎片相继和木星相撞,全世界的天文台都把望远镜对准了木星,正在天空中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和“哈勃”太空望远镜也忙于收集彗木相撞的照片和磁场变化、射电流量变化等信息;1994年8月13日又发现一颗彗星“麦克豪尔2号”,发现时它正向太阳飞去,10天后亮度增强了10倍,彗核开始分裂,9月15日已分裂成5块……短短几年时间,全球天文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彗星研究热潮。

一颗完整的彗星有一个明亮的头,长长的扫帚一样的尾。彗头中央明亮部分的核心是直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固体核,核外四周看上去毛茸茸的模糊亮团称为彗发,彗星后部延伸很远的射线状亮线条是彗尾。

尽管人们对彗星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关于彗星本身还存在诸多谜团。

彗星来源之谜:彗星非太阳系固定的成员,它们是从太阳系边缘闯入太阳系的不速之客,它们的原籍在何处?有人认为:在太阳系之外有一片名叫奥尔特的星云,这片星云是一个巨大的彗星“仓库”,其中约有一万亿颗彗星。奥尔特星云和太阳的距离约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几万倍。由于内部相互作用的不稳定和恒星吸引等作用,少数彗星会脱离星云,有些进入了太阳系,成为太阳系的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云,它们经过瓦解、凝结成晶体、再聚合成团等过程形成了彗核,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时把较近的彗星吸引进入太阳系。还有人认为: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尘埃、气体积聚形成了行星,一部分则被推到太阳系的边缘,在那里它们又聚合在一起形成彗核。彗星进入太阳系有偶然性,谁也说不准何时将有新的彗星从何处闯入太阳系。

彗核之谜:彗核是彗星的主体,由固态物质组成。彗核有时会分裂,如“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和“麦克豪尔2号”都分裂了,由此人们产生了“碎石堆”的猜想:彗核是一堆相互作用力不太大的物质堆聚在一起的,一遇到外力作用不平衡,碎块就会分开。另一种猜想是“肮脏冰块”:彗核就是一大块由冰和尘埃冻在一起的肮脏大冰块,探测“哈雷”彗星时发现彗星表面有黑色尘埃覆盖。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对“肮脏冰块”理论较为有利,但还不能说彗星普遍都是这样的。

彗发之谜:彗星向太阳靠近时,彗核吸收大量太阳能使固态物质升华成气态分子、原子、离子和尘埃,它们在彗核表面形成大气层,它们散射太阳光,自身也吸收太阳光能发出荧光,形成了发亮的彗头,彗头中核心部分是彗核,在四周发亮的是彗发。彗发成分、结构都很复杂,还能形成磁场,形成的磁场犹如一个瓶子,瓶状的中间部分——磁腔磁场很弱,磁场向后延伸很远,其边缘远达数千公里。有人提出用太阳风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太阳日冕中吹出大量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高速的太阳风刮到彗星大气层,受到彗星大气层阻碍突然减速,太阳风和大气层相互作用引起激波,带电的粒子都作相当复杂的运动,磁场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运动形成的。

彗尾之谜:彗尾有两条,一条基本上沿着日彗连线一直向后延伸,它主要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氦等离子组成。彗尾中的这些离子以极大的加速度向后飞奔,远离彗头。加速度大表明它们受到了很大的作用力,于是有人设想这是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和离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后来证明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加速度没有这么大,因此至今尚未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条彗尾相对于尾轴对称产生,然后,一边伸长一边向尾轴靠拢,最终合并到彗尾上去。这一条彗尾的成因还是与太阳风有关。和太阳风相互作用而飞离彗头的离子在太阳风形成的磁场中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像一把边旋转边收拢的折伞。彗尾并不一定是规则的,它们会弯曲、方向突变、成螺旋状,会凝集、扭曲……这些现象现今亦无完善的理论说明。

彗星归宿之谜:闯进太阳系的不速之客有的拜访一次后,离开太阳系就杳如黄鹤一去不回;有的则定期回访,如“哈雷”彗星约76年回归一次;有的在第一次拜访中就瓦解,如“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彗星的最后归宿如何?多数人认为:由于彗星靠近太阳时蒸发掉不少物质,除一次拜访已瓦解的彗星外,凡定期回归的彗星最终均将瓦解。如“哈雷”彗星,离太阳较近时每秒要损失40~50吨物质,彗核总质量约1000亿吨,每运行一周要损失约2亿吨物质,至多再运行几十周就会瓦解。另一颗有名的回归彗星——“比拉”彗星在1848年1月分裂成两颗,1852年又看到过它,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1872年,地球恰好穿过“比拉”彗星的预计轨道附近,仍旧没看到它,但地球上却出现了壮观灿烂的流星雨。据分析,这可能就是“比拉”彗星的残骸。而一些拜访过太阳系就匆匆离去的彗星将在太空中继续孤独地漫游。

非同寻常的“雨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异景,层出不穷。这不,下雨本是平常事,但下的如果是“动物雨”、“彩色雨”,就令人迷惑了!

动物雨

据报道,1683年10月,在英国诺尔弗克的小村艾克尔,大量的癞蛤蟆从天而降,当地的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村民们不得不一起动手,用水桶把它们请走,然后烧掉。

1687年,在巴尔蒂克海东岸的麦默尔城,大片大片的煤黑色的纤维状物质落在刚落满白雪的地上。这些黑色絮片是潮湿的,气味像腐烂的海藻,撕起来就像撕纸一样,待它们干透之后,就没有味了。有一部分被保留了150年之久,当后来对它们进行化验时,发现其中含有部分“蔬菜”一样的物质,主要是绿色丝状海藻,还含有29种纤毛虫。

1786年5月5日,经历了从上一年的11月开始的连续干旱后,在海地的太子港地区降了大量的黑蛋。第二天这些蛋都孵化了,这些来自天上的奇怪动物有些被放在水瓶中保存起来。这些小生命经几次蜕皮之后变成了蝌蚪一样的形态。

下边是一段关于1794年在法国拉兰村的蟾蜍泛滥记载:

天气火热。下午3点钟左右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150名庄严的士兵为了不被水淹没,被迫从他们藏身的一大片洼地中撤出。令人惊异的是,这时开始有大量的蟾蜍从空中落到地面上,个头儿只有榛子大小,蹦得满处都是。一名叫M.盖耶特的士兵,不相信这无数的爬虫是从天上随着雨水掉下来的,他把手帕展开,几个士兵每人扯起一个角,举过头顶,果然接到了许多小蟾蜍,许多还带有小尾巴,也就是说依然有蝌蚪的形态。在半小时的暴雨过程中,士兵们明显感觉到有一股由蟾蜍带来的风吹到他们的帽子和衣服上。作为这一现象的真实证明,M.盖耶特在报告中提到士兵们的三角形帽子的格缝中塞满了这种小幼虫。

1809年6月23日,法国普瓦捷自然博物馆馆长M.毛杜被一场大暴雨困住了。在落下的雨水中,他发现有榛子一般大小的活的东西,不一会儿,这些小东西就把地面盖满了,他辨认出这些小东西是蟾蜍。

法国科学院接到M.社帕基的报告如下:

1814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经过数星期的干旱和炎热之后,离阿门斯1.6公里远的弗雷蒙村于下午3时30分下起了暴雨。暴雨之后刮起的大风把教堂都摇晃了,吓坏了里边的信徒。在横穿教堂与神父宅邸之间的广场时,我们浑身上下都被雨打湿了,更使人惊骇的是身体上、衣服上到处爬满了小青蛙……地面上也有大量的小青蛙到处乱蹦。到达神父宅邸时,我们发现在一间窗户已被风暴刮开的屋子里,地板上积满了水,爬满了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