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N次元成都打工记
8031600000097

第97章 创世、老场趣闻与新场文化的创作经历

补对联,全逢场:

据当地老人们说,民国23年,当地曾逢过一次场,至于为什么没有逢起,主要是地理偏僻,经济落后,客源稀少,经营无方等原因。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一位清末时期的举人在路过当地场时,由于人情事故,可能是当地人在接待上有失礼节的地方,或者饭菜价要得太贵。举人在走的时候,就题了半幅对联来为难当地人,要求场上的人在三年内对出下联来,不然就逢不起场。

可是还不到三年,场就停业了。当然,不一定是没有对起哪位路过的举人出的对联的原因,但是民国年间那次逢场,没有对起下联的话柄却流传了下来。

直到这次逢场,上次逢场没对起举人题的那半幅对联的话题又被老人们重新提了出来。虽然对旧联与逢新场是两码事。但是不对起下联,就显示不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水平。为了能把这个场逢起来,也为了显示一下我的才学,于是我决定把那半幅对联对上。

据老人们说,举人题的上联是:地薄、水穷、人心厚;

经过仔细琢磨,我对的下联是:天淡、气稀、事意浓。

解释一下,除了下联的词义要与上联相对以外,还考虑到了上联里面的第二字“薄”与后面的“厚”字也是相对的。于是我就对成了“淡”与“浓”。

另外,地薄与水穷是可以组合起来用的,薄与穷还是近义词的原因。所以,我就对成了天淡与气稀,天淡与气稀既可以联合起来用,也是近义词。另外,上联人心厚与下联事意浓,既可以单字对,也可以联句对。

虽然我自认为对上了举人出的上联。但却不知道哪位举人在地下有没有灵,更不知道我对的下联合不合他出上联时的心意。

关于民国年间当地已逢过一次场的故事:

虽然那个时期的经济条件还不如现在。当地人口也还很稀少,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从德阳经寿丰场镇到中江县的公路。只有一条从德阳县经三合场到中江县的小路。

因此,每天都有从德阳县经当地场到中江县,或从中江县到德阳县来往的客商。

上次逢场,在做常规吃饭打尖买卖之外,还发挥着客栈住店的作用。

从这一点看,现在还不如过去得地理。不过,现在也有优势,由于经济发展了,当地人口又比以前多出了几倍,人流物流当地就有很大的需求。

据说,民国23年那次逢场的开场典礼,是由当地几位财主筹钱,请了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也算是热闹了几天吧!

不是我自夸,我能对上举人出的上联。证明了我当时的学问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举人的水准。可是我在CD打工期间却连个普通的文化工作都找不到,你说遗憾不遗憾。

其实,三合场在集体制时期就可以逢场的。只不过那次筹办逢场的人不是我们生产队和我们村上的人,而是三合场河对门支家园子的支文辉(寿丰乡桂花村人士),支文高等在跑路。他们已经说服了寿丰区的粮站,食品站,和供销社来三合场投资建设。只是由于要占用我们生产队筒子山的田。我们生产队的队长龙礼德与会计吴启义不答应才作罢。

下面是我写在《新场文化》稿件封面上几句具有标识性的话:

系列报到:新场的发展,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理念。

民间理论,历史丰碑。

下面是清泉村村委会主任徐国荣的签字和盖的村委会的大红公章。

为什么要对新场的发展进行报道:

我认为,对新场的发展进行报道,不仅是笔者的荣誉,更是我们双东人民(当时曾想过把稿件交给乡广播站广播)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通过对这件事的宣传,是可以活跃我们双东的文化生活的。

为了完成《新场文化》的创作任务,我在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历尽了千辛万苦才完稿的。

我希望听众能够珍惜它,理解它。

致乡政府:

我认为,双东乡的经济要发展,场镇经济不发展不行,场镇经济要发展,就要发展经济理论。要发展经济理论,就要有人来研究。(双东乡除了乡政府地址在逢场外,另外还有个比三合场逢得早,逢得好的中心场。据说中心场很久以前就在逢场,集体制时期曾停止营业,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营业,继续逢场;另外还有个双龙镇,双龙镇因离德阳街上太近,而没有逢起场,但因有多家工矿企业,所以,双龙镇的经济在双东要算是最好的)。

为了发展双东的场镇经济,我愿意贡献出十多年来的自学知识。并且在作出贡献的同时,还可以边干边学。

力争为发展双东的场镇经济,拿出最佳的方案来,用最先进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双东人,不仅有义务为我们双东乡的场镇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有能力为我们双东乡的场镇经济作出贡献。

93年初

创作新场文化的艰难困苦:

笔者的简历:

我出生于1996年1月22日,1982年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

那时虽已有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但当时的情况却是“有志无才空胸怀”。

于是在耕种之余,开始了对知识的学习和学问的追求。

我一边努力地耕种田地,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这样坚持了十年时间。

1992年邓主席南巡讲话后,我受到了我们国家将要加快改革步伐的鼓舞,又恰逢当地逢场。于是我开动脑筋,对新场的建设出谋划策,并积文成书,一下子就从一个穷酸汉变成了当地人眼中的人才。

写作上的考验:

首先是写作技术上的欠缺,很难胜任创作《新场文化》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其次是生活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无助。

我在创作《新场文化》的时候,我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阅读和研究场镇经济学上了,因荒于生产,经济枯竭,生活只能靠乞求过活,日子过得很是窝囊。

还由于当时疾病缠身,工作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重重困难。

我作为工作上的新手,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对新场的发展进行评价和谋划的,但是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新手似乎更有新手的好处。由于没有陈旧思想的包袱,也就可以很轻松的看待问题和对待事情。

当然,对新场的评价完全是尊重客观现实的,并且力求做到贴切。对新场发展的谋划也是根据客观条件展开思维的。

我在创作《新场文化》过程,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和支持,但这些都不足以为憾。

我所遗憾的是,虽然我对新场的事务多了几层关心,对新场的认识也比他人更深入几层。但是写作中却又觉得丢三落四。

让我惭愧的是,限于能力和时间,我所写的:《新场文化》的内容还很肤浅。

三合场的现状与无奈:

三合场自1992年开业以来,至今都还在逢场,只是由于没有人才经营。发展非常缓慢,让人大失所望。

正如当地的村医生曾门贵,在前不久与我谈起三合场的现状时所说,如果你在家的话,场早就变化了。

我听了他的话后,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唉!

回想起我以前创作《新场文化》时的呕心沥血,对新场发展的建言献策。虽然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但却遭到了当地权势者们的嫉贤妒能,甚至排挤打压。

逼着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虽然后来我又回家住了几年(我1997年底从广东打工回家赡养我90岁的婆婆,我的婆婆2000年初不幸故去,我2000底离开家乡搬到德阳市旌阳区寿丰场镇居住至今)。

我后来在家居住的几年里,再也不敢过问场镇发展的事务了。

在当地权势人物看来,三合场发展不起来无所谓,但绝对不能让你这个臭小子出了该他们出的风头。这是三合场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由这件事也可以联想到中国很多地方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曾有多少愿意为家乡作出贡献的精英人才,不仅没有机会为家乡的建设发挥才干的机会,而且还遭到权贵们的打压、排挤。被迫离乡背井,可是又有多少人站着茅坑不拉屎。

以前我曾想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却不幸遭到了权势的排挤和打压,还一时想不通。我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场镇经济发展起来后,不但不会损害你们权贵的利益,而且你们作为当地人,也是受益者。为什么要嫉贤妒能呢!

现在我终于想通了,拥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旷世才华的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地方发展,那谁来研究国家大事呢!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清泉村2组杨开金QQ:21205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