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是快乐交往达人
8025300000002

第2章 认识自己,认识友谊(2)

“怎么不好?哪里不行?你是文艺委员,你说了算!我是你朋友,这点忙你都不帮?”

“楠楠演得很好,没有理由随便换啊。”

“你随便挑点她的毛病不就完了。”

“不行,这……”

“哎呀,你这人怎么这样!这点小忙都不肯帮,亏我还把你当成好朋友!你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啊?你仔细考虑考虑吧!这忙呢,你帮,咱们还是朋友;不帮呢,我们就绝交好了。”

去还是不去?

小安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自己感觉在班上抬不起头来,同学们都很瞧不起他,也没人跟他玩。于是,孤独的他跑到网吧去上网,很快便迷上了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他一路过关斩将、降妖除魔,是个威望很高的英雄。但是网络游戏升级买装备需要很多钱,每周家里给他的零用钱很快就开始入不敷出了。

有一次,他在网吧结识了一个一起玩游戏的朋友小乐。小乐看小安为了上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便把自己的面包给小安吃。饥肠辘辘的小安吃着面包心想能认识小乐这个朋友真好。后来小乐答应小安帮助他“找活干”挣钱,谁知小乐把小安带到了火车站,让他趁着人们买票或排队进站的时候,去偷别人的钱包。小乐拍拍他的肩膀说:“可别忘了咱是朋友,哥们儿,快给我上!”

小安犯难了。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朋友,班上的同学都瞧不起他。现在难得小乐把他当朋友,在他最饿的时候给他面包吃,还带他出去挣钱,这份情谊说什么也不能忘。可是小安转念又想:这可是违法的事儿,哪儿能干啊。

总管着我,算什么朋友

场景一

“李迪,把你作业给我抄。”

“不给。抄别人的作业你学不到知识啊。”

场景二

“李迪,我困了,先睡会儿,老师来了叫我啊。”

“上课不准睡,课堂40分钟那么宝贵,老师讲的都是精华。”

场景三

“李迪,晚自习我出去溜达一会儿,老师问起就说我去厕所了。”

“那你去哪儿?”

“去网吧呗。”

“喂,回来!”

40分钟后,被老师从网吧拎回教室。

“李迪,你这混蛋!你算什么朋友,敢告发我!”

心理密语

人人都需要友谊。没有人敢说:“我不需要朋友,我可以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打交道。交际需要是人的社会性需要。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人,我们会不会快乐?会不会活得自在?我也拿这个问题请教了许多人,所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有的时候会,有的时候不会。会的时候,是因为当与人交往有分歧、有冲突及不顺畅的时候,就很希望独处,避免与他人相处,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可是一旦独处太久,又会觉得孤独与寂寞,此时就需要别人的友谊及关怀了”。就是因为这种人类需求的矛盾性,让我们去思索,交往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需要什么样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的必要前提。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曾经做过一个“人际剥夺”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高薪招募应试者到他创设的一个小房间里去居住,居住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报酬越多。这个小房间完全与外界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当然更找不到人聊天。每天只供应饮食等必需的用品。先后有五个人应聘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1个人在小房间里待了2个小时,3个人待了2天,只有1个人待了8天。这个待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1分钟,我就要疯了。”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这种隔离和孤独不仅会破坏一个人应付日常交往的能力,甚至还会使人心理变态、精神崩溃。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正是在这种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没有这个过程,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相信大家都听过“狼孩”、“猪孩”的故事,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小孩子远离了社会、远离了人群,和动物一起生活,这些被剥夺了社会化过程的孩子在被解救出来后,无论再怎么教养和训练都无法达到同年龄孩子的心智水平。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样发现,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出现明显的障碍。例如,在孤儿院成长的孩子,由于不能像在普通家庭中那样受到照看者的充分注意,并与他们保持积极的交往和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远低于同年龄的一般儿童,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有了与人的交往,才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让我们拥有了健康、正常的心理,才使我们获得了做人的“绿卡”。

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改善有异性在场的时候感到神经紧张,慌乱不安,说话结巴,语无伦次等;有些人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交往总是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有些人特别容易嫉妒别人,等等。这些性格中的缺陷有些有其先天的基础,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缺陷都会得到改善。由于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他人的期待和回应往往会成为我们做出回应的动力。比如,有的同学在上大学以前养成了性格孤僻的特点,不愿与人交流。在初、高中阶段,由于主要任务是学习,他可以逃避人际交往。可是上了大学,情形就变化了,比如班里要集体排演一个节目,即使他不愿参加,也会有同学积极地劝说,迫于别人的情面,他可能就开始了与人交流的尝试。而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他又开始认识别人,得到别人的反馈,开始认识自己,这样性格就能逐步得到完善。

心灵钥匙

我们都了解友谊对于生活的重要,所以在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时一定要慎重、谨慎!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意思是: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像进入摆放着芳香的兰花的房间,时间久了,自然会散发出芳香;和品德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卖腌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身便会散发出恶臭。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在交友的时候可要擦亮了眼睛,别一不小心跌进交友的误区里,变成人人讨厌的“鲍鱼”。

朋友之间相互帮助、资源共享是应该的。但仅仅凭一个人是否能为自己办事来决定是否与之为友,这就陷入了功利的陷阱。比如上面故事中,小赛想通过自己与小北的好友关系以及小北文艺委员的职位,为自己谋取便利,这本身就是很任性和自私的行为。小北没有因为一己之私而给小赛方便,这是公私分明的表现。但是小赛非但不理解,还扬言不帮忙就绝交。这样的朋友,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认为其他人都是可供自己利用的棋子。在他们眼里,决定与谁交朋友,不是因为情谊,而且因为你能否为之所用。这样的友谊观明显是错误的。

错把“哥们儿义气”当友谊,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很常见。“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就是这种误区的典型写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青少年希望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必须和群体内的成员保持高度的相似性,包括言行一致、遵守相同的规则等。小乐叫了小安一声“哥们儿”,这让原本孤独无友的小安体验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了“我们是一伙的”的心理。既然是“一伙的”,那就要做一样的事。小乐正是利用小安这样的心理让他去当小偷,绝不是真心想把小安当朋友。

如果把“哥们儿义气”当做友谊的话,就很可能被这样的“朋友”送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一种交友无原则、凡事亦步亦趋的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容易助长坏风气,既让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于集体好风气的形成。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需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设,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有一种人,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让我们感到难堪、羞愧甚至愤怒。他们一开口说话就一定是说我们这里不对、那里不好!第二种人,他们总是支持我们,赞美我们,哪怕我们真的做错了。他们的甜言蜜语把我们哄得高高兴兴的。我们真的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一说话,总让人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可事实往往是:第一种人的话,虽然听着不顺耳,但只要听进去了,我们就进步得很快;第二种人的话,虽然听着悦耳,但一旦听进去了,听得多了,我们很可能会摔跟头。

真正的朋友,不是对你事事恭维、谄媚的人,而是敢于指出你的问题所在的人,委婉些当然更好。像李迪这样的朋友,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的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友谊存在,告诉你“你不全是对的”,才鞭策着你进步!

要走出交友的误区就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所谓益友,孔子的理解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即正直、宽容、见闻广博的朋友。所谓损友,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朋友。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人,以下几种朋友可以多交,他们分别是:推手鼓励你的人;支柱赞美你的人;同好兴趣相近的人;伙伴陪伴你的人;开心果给你打气的人;开路者开拓你视野的人;导师为你引路的人。另外几种朋友则要少交,比如违背誓言的人、占小便宜的人、出卖朋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喜欢攀比的人、情绪萎靡的人、喜欢干涉别人事务的人,等等。对不好的朋友,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发现,趁早远离他们,别让他们害了你。

我属于哪种交往类型?

心情日记

王艺是初二的学生。她和许多同学一样想要交到朋友。可是她性格内向,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交不到好朋友。她的同桌刘芳性格外向,总能交到很多朋友。刘芳能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王艺很纳闷,难道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能交到朋友吗?

一次,王艺问刘芳:“我要怎么样才能像你一样交到朋友呢?”刘芳对王艺说:“其实,我们是属于不同的性格类型,与人交往的方式也不一样,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友方式。你看,虽然你朋友不多,可是,你交到的每一个朋友都跟你特别要好啊。”

王芳想了想,也是这样,觉得自己不应该抱怨运气不好。可是,如何确定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人际交往类型呢?自己的这种人际交往类型的优缺点又是什么?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方法呢?

心理密语

在人际交往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这些模式就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反应类型。所谓人际关系反应类型,通俗地说,就是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与每个人的个性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人际关系倾向。所以人际关系反应类型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但也不是绝对地保持不变。有的人身上可能有好几种表现,而有的人则是在某一种表现方式上比较突出。

人们的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和气质有关。心理学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胆汁质类型的人像李逵一样,脾气暴躁,性情直率,俗话说的“点火就着”;黏液质类型的人像林冲一样,平静,善于克制忍让;多血质类型的人像孙悟空一样,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善于交际;抑郁质类型的人像林黛玉一样,沉静,易相处,办事稳妥可靠,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情绪容易低落。人的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以气质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当然也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际关系反应使人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蒙上一层特定的色彩,带有一定的特色。王艺和刘芳在交友上的不同,是因为她们身上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反应类型。

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媒介不同,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血缘关系是指因为血缘关系和婚姻联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地缘关系是因为人们共同的生活空间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比如老乡、邻居、校友等。业缘关系是指人们在职业、行业、专业、事业的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比如同事、同行、合伙人等。趣缘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情趣相投而建立的人际关系,比如棋友、球友等。

按互动方式不同分类的话,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八种类型(美,P.Lewicki):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无规则型。

结合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实际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交往类型。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人际交往的类型,了解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在交往的时候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