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2
7955200000022

第22章 礼记(5)

【原文】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译文】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宜的时节去砍伐,禽兽也要在适宜的时节去捕杀。孔夫子说过:‘砍伐一棵树,捕杀一头兽,如果不适时,也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力气,中孝用功劳,大孝无所欠缺。思念父母的慈爱而忘记自己的劳苦,可以算是用力气了;尊尚仁德,安心实行仁义,就可以建功立业,使父母荣耀,可以称得上用功劳了。使天下普施德泽,使万物丰盛,用这来祭祀父母,可以算是无所欠缺了。父母喜爱自己,就高兴地记在心上;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谨慎不怨恨;父母有过错,自己就婉言规劝而不违背。父母逝世后,必须用自己从仁君那里得到的俸禄来祭祀他们,这就是将孝的礼节实行终生。”

【原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①,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②,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注释】

①乐正子春:姓乐正,名子春,曾子的学生。②瘳:病愈。

【译文】

一次乐正子春从堂上下来扭了脚,于是他几个月不出门,脸上显出忧伤的神色。他的弟子说:“先生您的脚已经痊愈了,一连几个月不出门,脸上还有忧伤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问得好呀!你问得好呀!我听曾子说过曾子听孔子说:‘天所生的、地所养的一切生物,没有比人更伟大的了。父母把儿子完整地生下来,儿子也要把自己完整地还给父母,这样才可以称得上孝。不损伤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人格受辱,这才可以算是完整地保存了父母的遗体。所以君子即使是走半步路,也不敢忘记孝。’现在我竟一时忘了孝道,而使脚受了伤,所以我很忧伤。君子一抬脚都不敢忘记父母,一说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一抬脚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总是走大路而不走偏僻的小道,过河总是乘船而不游泳,不敢拿父母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一说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不口吐恶言,也不会招致别人的辱骂。自己不受到侮辱,父母也不会遭到羞辱,这样可以算是孝了。”

【原文】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译文】

从前虞舜时重视道德,尊敬年长的人;夏后氏时重视爵位,尊敬年长的人;殷代人重视财富,尊敬年长的人;周代人重视亲情关系,尊敬年长的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王道兴盛的时代,这四代都没有忽略对年长的人的尊敬。由此可见天下对年长的人的尊敬由来已久,这仅次于对父母的孝敬。

【原文】

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权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重诸长者,而弟达乎獀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①,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注释】

①獀:同“蒐”(sōu),春天打猎。

【译文】

所以在朝廷上相同爵位的人就以年长的为上,七十岁的可以拄手杖上朝,国君如有询问就给他设坐席请他坐。八十岁的人上朝,朝见国君后即可退去,不必在朝廷上俟立以等到朝事结束。国君如有询问就亲自到他家去,这就是尊敬年长的德行在朝廷上实行。在道路上,与年长的不并肩行走,而是斜错雁行或跟随在后。见到老年人,年少的不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让路。头发斑白的人,不要让他携带重物在路上行走,这就是尊敬年长的德行在道路上实行。居住在同一乡里,也要按年龄长幼论尊卑,这样即使是贫穷的老人也不会遭遗弃,强者也不会欺凌弱者,人多的也不会欺凌人少的,这就是尊敬年长的人的德行在乡里实行。古代的规定,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在春季、秋季田猎时不充当徒役了,而打猎后分配捕获的禽兽给长者要多些,这就是尊敬年长的德行在田猎这事上的实行。在军队中,官阶相同的就让年长者居上位,这就是尊敬年长者的德行在军队里实行。尊重长者的德行从朝廷上发起,实行在道路上,播种到乡里间,推广到田猎上,通行在军队中,百姓都愿意死守这一道义,而不敢违背它。

【原文】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①,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注释】

①三老五更:是从年老退休的官员中选出的有德行而明达事理的人。

【译文】

天子在明堂举行天祭,用来教育诸侯遵循孝道;在大学里用食礼款待三老五更,用来教育诸侯实行尊敬长者的德行;在小学里祭祀前代贤人,用来教育诸侯崇尚贤德。天子亲自耕种藉田,用来教育诸侯供奉祖先;设置朝觐之礼,用来教育诸侯为臣之道。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重大的教育。

【原文】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译文】

天子有善行,要把功德归于天。诸侯有善行,要把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善行,要进献于诸侯。士、庶人有善行,要把功德归于父母的养育和长辈的教导。颁赐爵禄、庆赏典礼都要在宗庙里举行,用以表示把功德归于祖先并向祖先表示敬顺之意。从前圣人通晓天地阴阳之理,据此撰写了《易》。占卜官抱着占卜用的龟面朝南而立,天子身穿冕服头戴冕朝北而立,恭听神的意旨。天子即使聪明智慧,也要请神明来帮助他决断,表示自己不敢自专,而要尊重天意。有了善行,要把功德归于别人;有了错误,就要归咎自己。这样来教导百姓不要自我炫耀,而要尊重贤人。

哀公问

本篇记叙鲁哀公与孔子在礼和政方面的问答之辞。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如何?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烟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①。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②,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注释】

①黼黻(fúfú):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②腊:干肉。

【译文】

哀公向孔子问道:“隆重的礼仪究竟是怎样的呢?君子说到礼,为什么显得那么尊重呢?”孔子说:“我只是个小人物,还不够资格谈论礼。”哀公说:“不!先生还是说说吧。”孔子于是说:“我听说,人们赖以生存的,以礼

为最重要。没有礼,人们就无法侍奉天地鬼神;没有礼,人们就无法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不同地位;没有礼,人们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疏的人际关系。因此,君子对礼特别尊敬。然后尽他所能做到的来教化百姓,使他们不失时节地进行各种礼仪活动。到礼教有了成效,然后再文饰祭器,制作服饰,延继礼法。百姓都遵循礼法后,再制定和明确服丧的期限,准备好祭祀用的鼎俎等祭器,陈列好牲体、干肉等供品,修建宗庙,每年按时举行虔诚的祭祀,排列好宗族里长幼亲疏的次序。于是君子也安心自己的居住,穿起俭朴的衣服,住低矮的房屋,车子也不雕饰花纹,器物上也不雕镂花纹,吃饭简单。用这些来体现与百姓共甘苦。从前君子实行礼教就是这样的。”

【原文】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①,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注释】

①午:通“忤”,违逆。

【译文】

哀公问道:“现在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富,贪得无厌,放荡不倦,荒淫傲慢,刮尽百姓财物,违背百姓心愿,侵害有道之人,只求满足个人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从前的国君对待百姓就如前面所说的,现在的国君对待百姓就如后面所说的,现在的国君没有人愿意施行这种礼教了。”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以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译文】

孔子陪坐在哀公身边。哀公问:“请问治理百姓的办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孔子脸上立刻露出严肃庄重的神色说:“您问到这个问题,那真是百姓的福气啊。我哪敢不回答呢!在治理百姓的办法中,最重要的是政事。”哀公又问:“请问什么是政事呢?”孔子回答说:“政,也就是正。国君若行正道,百姓就会服从您的统治。国君的所作所为,是百姓所要效法的。国君不做,百姓怎么效法呢?”哀公又问:“请问实行政事呢?”孔子回答说:“夫妇有分别,父子有亲情,君臣相尊重。这三方面做好了,那么其他的事情就都好办了。”哀公说:“寡人虽没有德才,也愿意听听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办法,是否可以说给我听呢?”孔子说:“古代实行政事,首先把爱别人看得最重要;要做到爱别人,施行礼治最重要;施行礼治,恭敬最重要;恭敬达到极点,就是国君的隆重婚礼。既然国君的婚礼使恭敬到达极点,那么隆重的婚礼时,国君要穿上礼服亲自前往迎亲,这是表示对对方的亲爱。向对方表示亲爱,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亲爱。所以君子用恭敬的态度迎亲,如果放弃恭敬的态度,也就失去了对方对自己的亲爱。没有爱,就不能相互亲近;不恭敬,行为就会不端正。所以爱和敬,可以说是政事的基础吧!”

【原文】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对曰①:“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

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②,大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顺矣。”

【注释】

①愀(qiā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忾(xì):满的意思。

【译文】

哀公说:“我想问一句,国君身穿礼服亲自去迎亲,不是过于隆重了吗?”孔子脸色变得严肃地回答说:“婚姻是二姓结合相亲好,来延续祖先圣君的后嗣,成为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您怎么能说过于隆重了呢!”哀公说:“我真孤陋寡闻。不是这样,怎么能听到你的这些话呢?我想问,又找不到适当的词语,请您继续说吧!”孔子说:“天地二气不结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婚姻,是延续后嗣到万代的,您怎么能说过于隆重了呢!”孔子又接着说:“国君夫妇对内主持宗庙祭祀之礼,足以和天地神明相配;对外发布朝政命令,足以使君臣上下都能相敬。这样内外都有了礼,臣子有失职之事,可以依礼纠正;国君治国有误,可以用礼复兴。所以说实行政事要先有礼仪,礼仪不是政事的基础吗?”孔子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圣明天子治理政事,都很尊重他们的妻子和子女,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双亲的主祭人之一,敢不尊重吗?子女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重吗?国君应该尊重一切,以尊重自己为最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对于双亲来说好比树的枝,敢不尊重吗?不尊重自己,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树枝也就随着灭亡了。自己、妻子、儿子这三者,是百姓的象征,由尊重自己推广到尊重百姓,由尊重自己的子女推广到尊重百姓的子女,由尊重自己的妻子推广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国君能做到这三点,礼就会遍布于天下,从前周太王治理天下就是这个办法。能够这样做,那么整个国家就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