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7868900000031

第31章 三者的可持续发展(5)

自然环境有它自己一整套的自然法则,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极限,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从生态谨慎原则,在自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合理地利用它,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谁一旦损害了它,谁就必然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持续发展认为环境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是有限的。因此,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发展的理论和观点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与环境和资源的联系的紧密程度。

从现代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真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环境与资源的支撑。同时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伴随着环境与资源的急剧衰退,环境与资源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能力却又越来越有限了。这种严酷的现实要求我们,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与资源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就越发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就是对自然资源和生产力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程度必将被迫延缓甚至搁浅。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保护成为了区分持续发展和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再次,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仅每个人都有不容剥夺的环境权利和生存发展的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权利,其他在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物也应享有其生存和发展等一切必要的环境权利。

4.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过快及人口素质的相对低下就一直是一些国家有识之士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困境”和全球问题理论框架的确定,人口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舆论以及各国政府,特别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涉及环境容量的概念。所谓环境容量,是指在无损于生物圈功能的健全和不耗尽非再生资源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稳定状态的地球所能供养的世界人口数。它强调人口的环境容量是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和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因此,这一概念指的不是地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负载量,而是适宜的人口负载量。从人类生态学的观点看,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生态金字塔变形,使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不畅通,生态网络破损,物种大量减少,食物链结构瓦解,生物格局趋于简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代谢功能都逆向演变,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问题接踵而至。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所产生的后果中,首当其冲的是食物紧缺,这是最容易被一般人理解的。但人口过度增长还会给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潜在的压力,诸如造成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从而加剧通货膨胀,使待业人数的增长超过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长,从而导致失业(或待业)人数增长。可以断言,在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绝对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

事实表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也就越低,人均资源拥有量、消耗量和资源的利用率也就越低,污染越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维生经济类型的活动。这样现代化进程非但不能前进,反而有可能逆向发展。例如,1983年,非洲经济委员会对非洲前途所作的评价是:“历史趋势的发展犹如一场噩梦,……潜在的人口爆炸对该地区的物质资源,诸如土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经济状况将使人的尊严蒙受伤害。农村人口将面临土地不足的近于灾难性的局面,每一家不得不仅靠更少的土地维持生存。”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认为这个委员会的这一评价是“生动而且符合实际的”。

因此,持续发展认为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人类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并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同时还呼吁人们彻底放弃“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持续发展还认为目前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坚决、及时、彻底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下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适当的发展,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改变消费模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21世纪议程》)。

5.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加快环保技术的研制并提高环保意识

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中最基本的实质就是:一方面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中,要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度内,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彻底纠正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甚至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所拥有的资源为代价来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从而使发展尽可能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使人类的活动尽可能更多地与地球所能承受的负载能力达到有机的协调和统一。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人类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生存得更美好、更长久。

如果说人类今天遇到的种种困难皆起因于昨天的失误和错误,那么今天的错误将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加强而加重明天的困难。未来世界的面貌不是未来人做出的选择,而是现代人的决策及其实施的结果。现代人的决策失误或错误所造成的艰难局面,将是未来人被迫接受的一种现实。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看,所谓决策就是决策者在价值、功利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对目标以及对实现目标所必要的方案作尽可能优化的选择。它的方向是指向未来的,而且必须应当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有足够的能力的前提下进行(这种选择并不完全排斥决策者意志因素的作用)。所谓价值,就是从人类的立场、角度和功利出发提出来的问题,它表明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价值在决策的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人类生态的决策既然是指向未来的,那么它就要以价值为媒介,通过提供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对决策产生渗透作用,从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生态平衡理论出发,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物质增长与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和改变环境与创造物质财富、未来人的幸福与当代人的需求、人的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技术手段的使用与道德资源的开发等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只有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才能导致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形成自然的稳定性、有序性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持续性。

要彻底解决困扰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破坏,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必须加强教育以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使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研制、普及和应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地降低,才能不断地去开拓、利用新的能源和新的资源,也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的持续发展模式,才能最终彻底放弃“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有限的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各种压力,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达到同步、协调统一和持久的状态。

6.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

持续发展还强调并呼吁人类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态度,彻底放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这样的传统观念,即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只要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而从不管自然界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人类应当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真正地回到自然中去,要把自己当做是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与生存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对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生态规律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发展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人类高度智慧对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状况予以积极的调节,将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唯一的地球,完好无缺地交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

“为了在解决全球问题中成功地取得进步,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当然也包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此,要进行一场艰巨而持久的文化性质的革命,使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合持续发展,增加公众意识并推广培训”(《21世纪议程》)。

综上所述,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程度。人类有能力,也有责任按照自然规律自觉地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自然界的和谐,使地球这个小小的行星永远地、有生机地存在下去。人的未来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