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7860600000008

第8章 金刚经(7)

①善法:与“恶法”对称。指合乎千“善”的一切道理,即合理益世之法。一般以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但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译文

佛继续说:“再者,须菩提,诸法是绝对平等的,没有上下高低的分别,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妄想分别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如来说它并不是真实的善法,只是假名为善法而已。”

原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文

佛进一步说:“须菩提,如果有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王这么多的七种珍宝,有人用这些珍宝来做布施。然而如果有人以这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加以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并广为他人宣说,则前者以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后者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数字、譬喻都无法说清楚的无数分之一。”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①,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②。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释

①我:通常佛教中所说的“我”,大抵可分为实我、假我、真我三类。有常、一、主、宰等义之实在我体,称为实我,乃凡夫所迷妄执情的我。假我为真我之对称。以佛教的立场而言,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和合所成之身,假名为我而已,故称假我。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就是诸法平等的真性,不但诸佛已依此得到了归趣,即一切众生也是依此为最后的归趣,所谓“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

②凡夫:指未见四圣谛之理而凡庸浅识之人,也就是指迷惑事理和尚流转于生死大海的平常人。

译文

佛再次询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意念:我应当度化众生。须菩提,不要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度化,如果真有众生让如来度化,那么如来就落入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的执著之中。

“须菩提,我虽口称有我,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我,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他并不是真实的凡夫,只是假名为凡夫而已。”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释

①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飞行转轮帝、转轮圣帝、轮王或飞行皇帝等,是佛教政治理想中的统治者。依佛典所载,与佛一样具有三十二相,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具足四德(大富、端正姝好、无疾病、长寿),成就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常乘轮宝巡视所统一的须弥四洲,以十善法治世的大帝王,故称转轮圣王。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又将佛陀说法称作******,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依三十二种殊妙身相来证见如来吗?”

须菩提答:“是的,是的,可以依三十二种殊妙身相来证见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依三十二种殊妙身相来证见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

须菩提对佛陈白:“世尊,如依据我对佛陀所说之佛法的理解,是不应该依三十二种殊妙身相来证见如来。”

这时候,佛陀以偈说道:“若想凭色相见我,若以声音寻求我,此人修行邪魔道,必不能证见如来。”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①,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释

①断灭:又作断见。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有七种断灭,所以又称作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这种看法,与“常见”相对,持常见者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的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佛教既不偏于常见,亦不偏于断见,而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

译文

佛又说:“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不应当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如来不以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念头,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就会说一切诸法都是断灭空性,你不应当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对一切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①,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释

①贪著:即贪爱执著。属于六烦恼(根本烦恼)之一,三毒、五盏、十恶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凡夫对于自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逐而引生种种的苦恼。

译文

佛又说:“须菩提,如果菩萨用满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七种珍宝来布施,倘若又有人透彻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便能证得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获得的福报功德胜过前面所说的那位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这是因为所有的菩萨都不领受有为福报功德的。”

须菩提向佛提问:“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领受有为福报功德?”

佛回答说:“须菩提,菩萨对他所作的福报功德,不应贪求而生起贪著执取,所以才说菩萨不领受有为福报功德。”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等相,这个人就是没有透彻我所说的佛法义旨。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之为如来。”

原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①。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注释

①一合相:指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的一切法,皆为一合相。世界也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的,故也称世界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因此人身也是一合相。

译文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捣碎成粉末微尘,你有什么看法?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实际上这些微尘都是真实存在的,佛就不会说这微尘很多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佛陀所说的很多微尘,实际上并不是真说很多微尘,只是一个假名的微尘而已。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只是一种聚合的形相。如来说一个聚合的形相,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聚合的形相,只是假名为聚合的形相。”

佛说:“须菩提,所谓一个聚合的形相,妙不可言喻。可是一些凡夫俗子却偏偏要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聚合的形相。”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你认为这个人透彻了佛所说的佛法义旨吗?”

须菩提回答:“没有,世尊,这个人没有透彻佛所说的佛法义旨。为什么呢?佛说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只是假名的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

佛说:“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万法,应当这样去认知,应当这样去见解,应当这样去信仰理解,心中不生起任何的法相。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它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相,只是假名的法相。”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①?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③。

注释

①如如:又作真如、如实,是五法之一。指正智所契合的真理,即不变不异一切存在的本体。诸法虽各有差别,然此真如法性,乃是平等不二的,故称之为“如”。此“真如”乃是万有诸法之真实本体,万法不离真如,因此,万法彼此也是平等一如的,所以又叫作“如如”。

②比丘、比丘尼: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比丘又作苾刍、备刍、比呼等。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比丘有五种语义。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和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又作苾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是从“求乞”一词而来,也可以被解释为破烦恼者。优婆塞、优婆夷:此二词原为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名称,原义为“侍奉者”、“服事者”,指侍奉或服事出家修行者。佛教取之以作为男性及女性在家佛教徒之专用语。优婆塞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等。即在家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男居士。优婆夷意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等。即亲近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佛的四众弟子。若再加上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则为佛之七众弟子。

③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表示大家听了本经,感到佛法的希有,都能法喜充满,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并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遍满无数世界的七种珍宝进行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经乃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加以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并广为他人宣说,他所获得的福报功德要远远超过那位以遍满无数世界的七种珍宝进行布施的人。应当如何为他人宣说此经呢?那就应当不执著于一切相,安住于一切法性空而不为法相分别所倾动?为什么呢?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的观照。”

佛已经圆满宣说这部经,须菩提长老及在场的众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无不法喜充满,信受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