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7860600000028

第28章 机缘品(4)

①永嘉玄觉禅师:即《永嘉证道歌》的作者,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学,常修禅观。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励,遂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寻道。至韵阳时,谒曹溪惠能,与惠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玄朗赠书招之山栖,师复书辞退。后趺坐入寂,世寿四十九。法嗣有惠操、惠特、等持、玄寂等人。著作有《禅宗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证道歌》一首、《禅宗悟修圆旨》一卷等。

②天台止观法门:天台,即天台宗,乃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注重《法华经》,所以也称“法华宗”。天台宗主张定(止)慧(观)为修行的主要内容,所以用“止观法门”概括天台宗的理论和实践。

③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威音王已前”为禅宗僧人常用语,用以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等语。盖威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故以之表示无量无边的久远之前。

④沙门:意译为勤息、勤劳、功劳、勤恳、静志、息止、息心、息恶、修道、乏道、贫遒等,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不善,调御身心,勤修诸善,以期证得涅槃境界。

⑤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的作法。僧人的动作有威德有仪则,称为威仪;戒律之外的各种微细的仪则规定,称为细行。“三千”、“八万”喻数量之多,并非实数。综合而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指有关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

⑥大德:印度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比丘中之长老,也称大德。中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作为对高僧的敬称。

译文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的儿子,小时候学习经论,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教义。因为看了《维摩经》,认识了自心本性。偶然,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来访,和他大谈佛理,永嘉玄觉所说的话都与佛祖的真义隐隐相合。

玄策说:“你师从何人而得法?”

永嘉玄觉说:“我听大乘经典,都各有师承关系。后来在读《维摩经》时,开悟佛心宗,还没有得到人印证我的见解。”

玄策说:“在威音王佛以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在威音王佛之后,没有师承传授而自我开悟,自然全部是外道。”

永嘉玄觉说:“希望你能为我印证。”

玄策说:“我人微言轻,不足以为你印证。曹溪山有六祖惠能大师,四面八方的人都云集在他那里,并且都是受得正法的。你如果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永嘉玄觉便随同玄策来参礼六祖惠能大师。玄觉绕着惠能走了三圈,举着锡杖一振,站在那里不动。

惠能大师说:“出家人,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种种戒律仪轨。大德你是从哪里来,对我生起如此大的傲慢和不敬?”

玄觉说:“人的生死才是大事,且无常交替迅速,变化很快。”

惠能大师说:“为什么不体悟领受无生无死,明了这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觉说:“体悟的就是无生无死,明了的就是无常迅速。”

惠能说:“是这样!是这样!”

玄觉这才整肃仪容向惠能大师礼敬参拜,一会儿便向大师告辞欲走。

惠能大师说:“你这就返回,太快了吧?”

玄觉说:“本来就没有动与不动,哪里有快和不快?”

惠能大师说:“谁能知道不是动呢?”

玄觉说:“这是您自己生起了分别之心。”

惠能大师说:“你已经十分了解无生无死的道理了。”

玄觉说:“无生无死难道还有意义吗?”

惠能大师说:“没有意义谁能分别它呢?”

玄觉说:“分别本身也没有意义。”

惠能大师说:“好啊!小住一晚吧。”

当时称之为“一宿觉”。后来永嘉玄觉作了《证道歌》,流传盛行于世间。

原文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①。庵居长坐②,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③。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④!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⑤,五阴本空⑥,六尘非有⑦。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⑧,性相如如⑨,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⑩。

注释

①正受:是禅定的异名。正,即定心而离邪念。受,指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因此正受即远离邪想而领受所缘之境的状态。即入定时,以定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②庵:以草木覆盖而成之简陋小屋。乃出家者、退隐者远离村落所居之房舍,以作为修行之处。

③入定:入于禅定的意思,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这里指前者。

④大定:为佛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之一,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以大定可断除一切妄惑,故又称大定为断德。这里可以被看成是禅宗的禅定理论。

⑤体用: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

⑥五阴:与“五蕴”同。

⑦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尘即染污的意思,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⑧能所:即“能”与“所”的并称。自动之法(主体)叫做能,被动之法(客体)叫做所。例如能见物的“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的“物”,称为所见。又譬如六根对六尘,六根是能缘,六尘为所缘。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的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⑨性相如如: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的真实本体,或事物的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的现象和相状称为相。性与相其实无异,仅名称有别。说性即说相,说相即说性。如说火性即说热相,说热相即说火性。如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叫作“如如”。

⑩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的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其二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译文

智隍禅师,最初参拜五祖弘忍,自己宣称已经得到了正宗传授。智隍居住在庵室里长期打坐,累计二十年了。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游历到河北一带,听说了智隍的名声,便造访智隍的庵室,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智隍回答说:“入定。”

玄策问:“你说入定,是有心念入定呢,还是无心念入定呢?如果是无心念入定的,一切的草木瓦石无情众生,应该都能达到入定;如果是有心念入定的,一切含有意识的有情众生之类,也应该能达到入定。”

智隍说:“当我真正入定时,看不到我有‘有无’的心念。”

玄策说:“看不到‘有无’的心念,就是常定,怎么又有出入之分呢?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真正的定了!”

智隍无言以对。过了很久,问玄策:“你师承的是谁啊?”

玄策说:“我的师父是曹溪山六祖惠能大师。”

智隍问:“六祖惠能大师认为什么是禅定?”

玄策说:“我师父说,法身圆融玄妙湛然常寂,性相体用一如,五蕴和合,本来是空,六尘也不是真实存在。既不出,也不入,不执于定,不生散乱心。禅的本性是不执无滞的,要住禅寂。禅性无生,要超离执著禅的念想。心如同虚空一样,不存在对虚空的度量。”

智隍听到这样说法,直接来拜谒六祖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智隍把遇到玄策的因缘全部描述了一遍。

惠能大师说:“正像玄策说的那样,你只要心如虚空一般,又不执著于对空的妄见,自如应用,没有滞碍,对于动静,不生其心,世俗和圣境全部两忘,主观和客观对象能够一齐泯绝,性相如一,就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没有不禅定的时刻了。”

智隍于是大彻大悟,二十年修行所得的执著之心,刹那间都没有留下影响。那天夜里黄河以北的官吏和百姓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智隍禅师今天得成佛道了!”智隍后来礼敬告辞,又回到了黄河以北,开示教化大众。

原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①,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②。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磨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③,及僧伽梨④,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⑤: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注释

①黄梅意旨:这里指五祖弘忍的教法。

②我不会佛法:这一句话强调禅宗自证自悟,主张徒弟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现成的东西。

③大迦叶:是摩诃迦叶波的简称,佛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大迦叶是王舍城摩诃娑陀罗村人,大富婆罗门尼拘卢陀羯波之子。以诞生于毕钵罗树下,故取名毕钵罗耶那;又因出自大迦叶种,而称大迦叶。出家不久后,遇见佛陀,蒙受教化。八日后,发正智,脱却自身僧伽梨以奉佛,并穿着佛陀所授之粪扫衣,证得阿罗汉果。大迦叶在俗时,以富裕闻名,然于出家后,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又,古来以大迦叶为付法藏第一祖,尤以“拈花微笑”的故事,为禅家所传颂,并据此尊大迦叶为禅宗天竺初祖。正法眼藏:亦名“清净法眼”。“正法眼”指佛的心眼彻见正法;“藏”的意思为深广而万德含藏。禅宗用正法眼藏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④僧伽梨: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的衣服。因必须割截后才能制成,所以称为重衣、复衣、重复衣。又因其条数多,所以称为杂碎衣。一般是在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穿,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时候穿,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⑤卧轮禅师:此禅师事迹不详。

译文

有一个僧人问惠能大师:“黄梅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什么人得到了?”

惠能大师说:“领会佛法的人得到了。”

僧人问:“大师您得到了吗?”

惠能大师说:“我不明白佛法。”

有一天,惠能大师想洗涤一下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袈裟,可是周围没有上好的清泉。因此大师来到寺庙后面五里远的地方,看到这里山林葱郁茂密,有祥瑞之气笼罩盘旋,惠能大师举起锡杖在地上一戳。泉水立刻涌了出来。积成了一个水池,惠能大师便跪在石头上洗着袈裟。忽然有一个僧人来礼敬参拜,说:“我方辩是西蜀人。昨天在南天竺国,见到达磨大师,他嘱咐我赶快到唐国来,达磨大师说他所传大迦叶的真正教法及法衣,现在传到第六代祖,目前在韶州曹溪山,你去瞻仰礼拜他。方辩我远道而来,希望能得见达磨祖师所传之袈裟。”

惠能大师取出袈裟展示给他看。随后问:“你擅长什么事呢?”

方辩说:“擅长雕塑。”

惠能严肃地说:“你试着雕给我看看。”

方辩一时迷惘无措。过了几天,雕好了一尊佛像,高七寸,曲尽其妙,十分逼真。

惠能大师笑着说:“你只理解了雕塑之特性,不理解佛性。”

惠能大师用手抚摩方辩的头顶说:“希望你生生世世都成为人天种福之田。”

有一个僧人展示了卧轮禅师的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惠能大师听了说:“这个偈还没有明见自性。如果按照这个偈来修行,是更增加了束缚。”

因此开示了一个偈,说: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