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别把你的婚姻搞砸了
7852400000026

第26章 养育儿女有方法(3)

迷津指点

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玩耍,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问问孩子最喜欢什么?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选择课程。必要时,可以和孩子立契约,当孩子因为累中途想退出时,以契约为依据告诉孩子,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你想要孩子学习什么,应努力培养他的兴趣,然后再让孩子去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智慧金言

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罗素【英国】

91. 尊重孩子的天赋

场景再现

江伟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他认为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很想要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儿子江风和江伟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他对医学书一点兴趣也没有。相反,从小就迷上了音乐,上高中时就曾去歌厅当歌手。可是这些在江伟眼里,认为是不入流的玩意。

高中毕业时,虽然儿子很不情愿,但为了不让爸爸失望,江风报考了医学院。大学三年,江风的成绩平平,毕业后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医院,工作也是毫无起色,还在出诊时出了一次错。虽然医院最终看在江伟的面子,医院没有辞退江风,但医院调江风去了后勤处打杂。全医院的人都知道江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这让江伟在同事面前很没面子。

后来有一次,江风参加了市里举办的歌唱比赛,一举获得冠军。一家唱片公司在看完比赛后,立即决定与江风签约。看到台上风光的江风,江伟为自己当初阻止儿子唱歌的行为后悔不已。

深度诠释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不过有些孩子的兴趣被粗心的父母忽视了,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无疑极其不利。让我们来看看居里夫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居里夫人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伊雷娜和小女儿艾芙。在孩子刚学说话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女儿刚上小学,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进行1小时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在索尔本的实验室里,分别请老师教给她们化学、数学、文学和历史、雕塑和绘画、4门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学校里,由居里夫人教女儿们物理学。

经过2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明确自己的使命是要当科学家并研究镭,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性格活跃、充满幻想、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培养她学医,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她对科学不感兴趣,艾芙的天赋是文艺。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而小女儿艾芙居里也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也同样依赖于父母对他的支持和帮助,盖茨从小就着迷于电脑和程序,从12岁那年第一次接触电脑那一刻起,电脑就成了他的终身伴侣,他一天不见那闪闪发光的控制盘,一天就感觉不舒服。但是由于条件限制,盖茨学习电脑的机会很少,父母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决定暗中策划帮儿子一个忙,那就是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鼓动学校孩子的家长们为学校交款赞助,使孩子们能够有机会更好地学电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而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顺势引导,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成才打开通道。

迷津指点

问问孩子最喜欢什么?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选择课程。必要时,可以和孩子立契约,当孩子因为累中途想退出时,以契约为依据告诉孩子,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你想要孩子学习什么,应努力培养他的兴趣,然后再让孩子去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例如,孩子是否善于背诵较长的诗句篇章?孩子是否能够指出你的某些错误?孩子对曾经到过的地方是否特别熟悉?从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

智慧金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那么,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詹姆斯·约翰【美国】

92. 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暴力

场景再现

小磊是一个15岁的农村少年,在邻居眼中一直是一个“乖孩子”。在父母和4个兄弟姐妹眼中,他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他只念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其后一直在家务农。可就是这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却因为误杀父亲被法院判处5年徒刑,酿成了一幕家庭悲剧。

由于家境不好,小磊的父亲经常借酒浇愁,一喝醉酒就打他。而父亲酒醒了以后,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完全忘记了他酒醉后的暴力行为。久而久之,小磊对父亲就产生了一种恐惧,随时都害怕父亲会喝酒,害怕被打。

“我经常都会恐惧,害怕半夜里父亲喝酒回来会把我从被窝里揪出来打,他让我常常不敢睡觉。”小磊说。由于害怕,他多次试图离家出走,但是由于他年纪小,而且性格又内向孤僻,所以又没有走成。

终于,在2004年年初的一天,父亲又一次喝醉了酒打他的时候,他操起了水果刀,刺向了父亲的胸部。没想到这一刀却要了父亲的命。

深度诠释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许多父母喜欢打骂孩子,父母们相信“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过多的打骂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几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关颖的调查中,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

其次,打骂孩子加剧了亲子冲突。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最后,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而父母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本来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惩罚他,可是孩子却从中养成了打骂人的坏习惯。

当然,孩子犯错误应该惩罚,但是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一个美国孩子出于好奇,误杀了父亲心爱的宠物。他的父亲回家后果然勃然大怒,惩罚他用打死的狗做了一个标本。当这个孩子成人后回忆起童年的这件小事时,非常感激他的父亲培养了他的责任感。这个孩子叫里根,后来成了美国总统。同样是惩罚,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

迷津指点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讲道理应该是选的方法。

父母也可以采取故意冷淡他的方法,让孩子在被冷落中反思,从而深刻认识自身的错误。

打骂的方式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多采用。即使非得要用打骂的方式,也必须让孩子清楚父母这样做的原因,让他心里认识到错误,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智慧金言

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唐·艾里姆【美国】

93. 弥合家庭教育思想的分歧

场景再现

美蓉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老公吴江很疼爱他,儿子聪明乖巧。可是,最近,小家庭开始有了问题。

原来,儿子到四年级后成绩有所下降,老师叮嘱做父母的要多指导孩子学习。美蓉和吴江都很关心儿子的学习,都抽出时间来陪儿子做作业。当儿子遇到难题时,两人总是争先恐后地帮助儿子。这一帮,就帮出问题来了。

美蓉教儿子这么做,吴江说不对,应该那样做;吴江教儿子的时候,美蓉也马上反对。夫妻俩为此争执不休,争着争着就互相贬低对方的水平,让儿子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样过了一学期,儿子的学习没有进步,夫妻感情却受到了影响。

深度诠释

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意见要统一,父亲一套方法,母亲是针锋相对的另一套教育方法,这样的一加一的结果是等于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贬低对方,这样做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性,而且会伤害夫妻双方的感情,结果孩子的学习不会好转,就连良好的夫妻关系都会受到破坏。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一个大家庭里,孩子犯了错误,做父亲的想着树立个规矩,当他批评孩子时母亲却站出来“保护”孩子,说孩子还小。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本来还没有打算要哭的孩子一看有母亲保护他往往放声大哭,任我们怎么劝也劝不住。这就是分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不好影响。

孩子们需要大人在教育他们时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如果父亲用这一套教育方法,母亲是另一套教育方法,到学校后老师又新换了一种教育思想。这样换来换去,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迷糊,他搞不清究竟哪一种规范和标准才是正确的,因此当一人一个规范时,孩子就会想,或许这事情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谁对谁错的标准。于是,他就不会理睬所有的标准和要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给他制定的规范非常多,但实际上孩子生长在一个完全没有规范的世界里——规范过多的结果是他们不再相信任何的规范。

除了父母统一教育思想外,不应想办法统一和孩子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的思想,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达到最佳。这种统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家庭中父母在制定教育规范方面必须统一,对于同一件事情。不能父亲说对,母亲说错。惩罚和鼓励孩子的标准也必须统一,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其次,要做好和孩子的其他亲人沟通教育思想的工作。如果孩子奶奶家的教育方法和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一致,孩子不得不在这一个规范和那一个规范之间变来变去,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父母应该和老师以及孩子经常接触的其他人之间保持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教育标准中生活。

迷津指点

找个避开孩子的时间,和丈夫进行深入的沟通,澄清各自的教育观点,客观地分析利弊,取长补短,力争达成一致。例如,在妻子擅长的问题上,以妻子的意见为标准;在丈夫擅长的问题上,以丈夫的意见为标准。这样,既能让孩子有惟一的、确定的指导,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执。如果夫妻无法取得一致,那么可以考虑请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权威人士”,如家教专家,参与双方的协商。双方都爱孩子,都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未来。因此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两人一定能理智地、容易地达成一致或妥协。

智慧金言

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在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托尔斯泰【俄国】

94. 尊重侵犯孩子的隐私

场景再现

最近,妈妈发现上初一的儿子和自己有距离了,不再象以前那样总是缠着自己,还为自己房间的抽屉加上了一把锁。这把锁让妈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子到底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有一天,妈妈实在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就趁儿子上学的机会看了抽屉里的日记本。看过以后,妈妈就放心了,原来儿子没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

儿子放学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件事,并大声质问妈妈。妈妈承认是自己看了日记,并说那是出于对儿子的关爱才看的。但儿子很生气,竟然冲妈妈发了火。妈妈要儿子道歉,可儿子却表示绝不让步,自己没错,是妈妈错了。伤心的妈妈在自己的卧室里哭了,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向很听话的儿子会责怪自己。

深度诠释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不爱自己儿女的母亲。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很多父母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人权,其中就包括隐私权。

上初中后,孩子会给父母一种突然长大了的感觉,他们开始要求有自己的空间。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和正常表现。父母要接受孩子的这种变化,而不要总想着维持以前那种对孩子“无所不知”的状况,更不要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孩子要求有自己的空间,这是一件好事,它表明孩子真的在成长了!

在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对父母不该有什么隐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什么都说,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儿童也不例外,我们首先应该把孩子当作“人”来看,而不应该总是拿她当孩子。

父母不妨多用换位法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的日记或者我们的私人信件被别人偷看过,我们是不是也一样呢?孩子也一样。他有一种要求被尊重的自然渴望。他希望保存自己的私人领地,和大人不一样的是,当他们的隐私受到侵犯时,作为弱者,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反抗大人的权威。这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以,请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偷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记,不要偷听孩子的电话。这些行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导致两代人之间矛盾的激化。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有远见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