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7851300000041

第41章 月经失调方(12)

【临床运用】共收治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共1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用当归芍药散)90例,对照组88例(服田七痛经胶囊,内含田七、川芎、元胡、木香、小茴、冰片等,每粒含药粉0.4g,由广州敬修堂药厂生产。服法与当归芍药散基本相同)。经对照观察治疗,结果:观察组90例,痊愈48例(53.3%),显效23例(25.6%),有效12例(13.3%),无效7例(7.8%),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88例,分别为31例(35.2%)、34例(38.6%)、7例(8%)、16例(18.2%),总有效率为81.8%。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别(X2=10.59;P<0.05)。两组原发性痛经疗效比较,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X2=9.40;P<0.05);继发性痛经的组间疗效比较则无明显差异(X2:3.64;P>0.05)。

【经验体会】当归芍药散配伍精当,气血兼顾,攻补兼施,祛瘀生新,药精而效宏。经临床观察,本方对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肝脾不和、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型痛经均有良好疗效,尤以肝脾不和型为佳。经临床观察,该方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显着高于继发性痛经。此外,当归芍药散还具有良好的调经作用,且无任何副作用。

【方剂来源】谢春光,等.当归芍药散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9,(8):33.

3.痛经灵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桂枝、川牛膝、甘草、白芍各10份,川芎、丹皮各6份,吴茱萸4份。

【治疗方法】上药按比例共研细末,过80目筛装胶囊,每囊净重0.5g,每次服5粒,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服药于经前1周开始至月经干净停药,此为1疗程。服1疗程未愈者,可按上法再服,一般多在两个疗程内获愈。若病人首诊时正值经期,则可即行服药至经净。若病愈,应续用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温经散寒,兼以活血化湿。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60例,年龄在13~39岁之间;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0年;其中室女46例,占76%;原发性痛经32例,余为继发性痛经。经治疗60例全部获效。其中用1个疗程者27例,2个疗程者31例,3个疗程者2例。除6例同用益母草膏,2例同用当归养血膏外,皆以本胶囊取效。

【经验体会】本胶囊以益气养血,温经散寒为主,兼具活血和化湿之力,主治因虚寒及寒湿所致的痛经。若见气血亏虚太过或挟瘀较甚者,则辅以当归养血膏养血调经,或益母草膏活血行瘀以裨补之,取效亦良。本方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为病者接受。

【方剂来源】聂玉英.痛经灵胶囊治疗痛经60例.四川中医,1987,(7):37.

4.红兰花酒剂

【药物组成】红花、当归各10g,益母草60g,川芎5g,黑胡椒7粒。

【治疗方法】以上诸药,用白酒500ml浸泡48小时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20ml。连服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84例,以少腹疼痛如刺,经色多紫黯或挟有血块为主症。经治疗,服药1疗程经来疼痛消失者221例,占74.3%;服药2疗程疼痛基本消失者66例,占23.24%;服药3疗程症状无改善者7例,占2.46%。

【经验体会】本方系《金匮要略》红兰花酒方加味而成,原方主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本方适宜血瘀气滞之患者,尤以血瘀为主之痛经者。本方制作简单,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方剂来源】万仪辉.加味红兰花酒治疗痛经.成都中医学院校报,1990,(4):37.

5.养血和血汤

【药物组成】当归10g,白芍20g,枸杞子15g,川芎10g,香附12g,甘草6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加蒲黄、血竭。阴虚血滞型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楝子。肝肾亏虚型加熟地、山萸肉、川断。便溏加土炒白术、茯苓。呕吐兼畏寒肢冷加吴茱萸,兼口苦心烦加竹茹。

【治疗方法】水煎服。一般在经前7天开始服药,直至月经来潮。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者,平时服药以调补肝肾为主。大多服用2~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痛经。诊断标准:发生在经期或行经前后,以小腹疼痛为主,连续3个月以上,影响工作和生活。本方功可行气活血养血。

【临床运用】以上方治疗62例痛经患者,其中重度48例,中度10例,轻度4例。结果:经2~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腹痛及全身症状消失,评为痊愈者31例(50%);症状减轻明显,不服止痛药可以坚持工作,评为显效者21例(33.8%);好转者7例(11.3%);无效者3例(4.9%)。总有效率为95.1%。

【经验体会】一般认为,痛经的病机主要是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大法。然痛经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不可一味活血化瘀,还应顾护精血。青少年时期顾护精血尤为重要。子宫肌活动增强是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经前子宫内膜内前列腺素F2a值的增高是痛经发生的原因之一。以本方进行实验研究后推测,本方的止痛作用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部分对抗前列腺素F2a,以减轻对子宫肌的刺激;另一方面又可以直接抑制子宫肌活动的频率,降低肌张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方剂来源】王希浩.养血和血法治疗痛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88,(5):41.

6.乌沉定经汤

【药物组成】乌药、砂仁、香附、玄胡、当归、柴胡、熟地、菟丝子各10g,白芍、云苓、山药各15g,甘草、黑荆芥各6g,木香3g。

加减变化:行经心烦潮热者加丹皮、栀子、地骨皮各10g;白带量多者加白扁豆15g,车前子、生牡蛎、生龙骨各10g;行经胸闷气短、乳房胀疼者加丹皮、栀子、枳壳各10g;腰背酸疼者加杜仲、川断各10g,并发头痛失眠、心悸怔忡者加柏子仁、远志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内服,1日1剂。于月经来前少腹胀痛服2剂,下次月经来潮时再服2剂。不愈者连服3~4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健脾补肾、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42例,经治疗205例痊愈,35例显效,2例无效。其中服药2~3个周期者痊愈155例,显效24例。

【经验体会】本方系傅青主的定经汤和王肯堂的加味乌沉汤台并而成。本病气滞血瘀者居多。

【方剂来源】李伯先.等.定经汤合加味乌沉汤治疗痛经242例.国医论坛,1989,(6):26.

7.温脐化湿汤

【药物组成】白术30g,白茯苓10g,淮山药15g,巴戟18g,白扁豆10g,白果6g,建莲子18g,

加减变化:经前小腹冷痛加桂枝、吴茱萸、乌药,小腹胀痛加香附、小茴香,腰痛甚者加牛膝,经后腹痛加四物汤,舌质有瘀点者加五灵脂、川芎。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温服。煎药前要冷水浸泡,文火煎熬。于月经过后第10天开始服用,连服8剂停药,为1疗程,待下次月经周期照此续服。一般连服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功效主治】本方祛寒利湿,佐以活血行气。主治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以本方治疗50例痛经,治愈38例,占76%;好转8例,占16%。总有效率为92%。无效4例均为继发性痛经,占继发性痛经(共10例)的40%。如一患者25岁,主诉经前小腹疼痛难忍6年,伴腰痛下坠,小腹冰凉,经血量少,色黑有块,婚后3年未孕。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按此服药1疗程,经来痛减,2疗程后疼痛消失。随访未再复发,并已怀孕。

【经验体会】痛经一病,虚者以继发性为多,实者以原发性为多。本组25岁以下者34例,诊为原发性痛经的占80%,且多数有经期遭冷水或受寒史。据此,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应为寒湿所致,故温其寒、利其湿、佐以活血行气之法应为首选,因为寒湿外侵,凝滞血脉在先,致使冲任血运不畅在后,所以应首当祛寒利湿,使其寒散湿退,冲任才能调和,经水畅通,腹痛自消。

【方剂来源】刘晓东.温脐化湿汤治疗痛经50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5):24.

8.乌梅止痛汤

【药物组成】乌梅、白芍各30g,桂枝、附片、黄连、黄柏、当归、熟地、川芎各9g,姜炭、细辛各6g,炙甘草15g。

加减变化:寒象偏重者加川椒、艾叶各9g;热象明显者加川楝子12g,酌减量或去桂枝、附片、细辛;倦怠脉虚软者加党参15g;经血有块,痛剧者加蒲黄、五灵脂各9g,玄胡12g,去熟地;量少色暗者加桃仁、红花各9g,乌梅减至15g,去熟地;经量多者去桂枝,川芎;兼腹胀者去熟地,加香附12g;腰胀痛加乌药9g;腰酸痛加续断、巴戟各9g。

【治疗方法】痛经时服药,1日1剂,水煎,痛止停服。下次经期开始,不论痛与不痛,再服1~3剂。

【功效主治】温阳散寒.养血疏肝,清热止痛。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42例痛经,经乌梅止痛汤治疗,结果痊愈24例,占57.1%;显效1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2.9%。如一学生17岁,经期腹痛已6年,周期40~60天。诊时为经期第2天,量多色暗无块,小腹疼痛较甚,且伴腹胀腰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干口渴,舌红略暗,苔白脉弦。证属阳虚寒凝,热郁血虚气滞。处以上方去黄柏、熟地、川芎,加香附12g,3剂后血减痛止。守方3剂,嘱下次经期进服。经随访,此后痛经未作。

【经验体会】本方仿乌梅丸加减而成,重用乌梅,以其味酸入肝,配姜炭敛血海;合芍药甘草缓肝急,以解“不荣”之痛;桂枝通心阳以达胞脉;附片温肾阳而散下寒,合而以除“寒凝”之痛;黄连、黄柏清降郁热,四物汤养血以疏肝。全方寒热并用,补散同施,具温阳散寒,养血疏肝,清热止痛之功。本方虽主治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痛经,但应用时可根据寒热虚实之偏颇,以调整其温凉补散比例或按以上加减,可适用于多种痛经,诚为止痛良方。除经期应用外,若平时能辅以补肾、调肝、养血等方药调理则疗效更好。本方不宜经前服用,可能因其具酸敛之性,经血未动,服之则敛而滞之。

【方剂来源】冯宗文.乌梅止痛汤治疗痛经42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0,(3):18.

9.调经定痛汤

【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川芎各10g,当归20g,炒白芍、茯苓各15g,制香附、白术各12g,炙甘草6g。

加减变化:若痛而且泻,食少乏力,加陈皮10g,党参12g;舌红苔黄,心烦口渴者,加丹皮、栀子各10g;带下黄稠,苔腻,脉濡数者,加黄连6g,黄柏10g;腰酸耳鸣,脉细弱者,加山萸肉12g,巴戟15g;小腹冷痛,温熨则舒,加熟附片9g;肉桂5g;痛而且胀,引连胁乳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0g;痛处固定,经色紫暗有块,加五灵脂10g,蒲黄10g;经后绵绵作痛,面□白,神疲,加熟地、黄芪各20g,益母草15g;痛如针刺,剧烈者,加桃仁12g,丹参20g,或在服汤药时冲服三七粉2g,每日2次。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于经行前1周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疼痛剧烈时,每日2剂,煎成混合,昼夜3服。

【功效主治】本方疏肝理气化瘀,健脾养血调经,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痛经41例,结果痊愈13例,占31.7%,显效25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痛经最主要的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虚血少,胞络不通,胞宫失养。调经止痛方中柴胡,既是气分药也是血分药,能疏肝解郁,故作为行滞调经主药;当归、白芍、川芎、香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皆为妇科要药;枳壳、茯苓、白术、甘草理气健脾,以开气血生化之源。诸药相伍,可使肝得疏,滞得行,瘀得化,脾得健,血得生,经得调。如是则气顺血和,痛经自除。本病临床加减亦甚重要,主要根据致病因素,病理性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年龄体质等方面来确定。经期用药问题,由于峻猛破血之品最易伤络动血;故应慎重从事,以平为要。

【方剂来源】王星田.调经定痛汤治疗痛经4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0,(1):21.

10.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金铃子各10g,赤芍、大生地、炒五灵脂各12g,红藤30g,败酱草20g,炙乳香、没药各5g。

【治疗方法】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煎者30分钟,每剂煎2次。于经行腹痛开始每日服1剂,早晚各服1次。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连、公丁香各5g,川贝母粉10g,肉桂3g,共研极细末,每剂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化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次6g,日服2次。

【功效主治】清热、活血、调经、止痛。主治痛经偏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