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三辑
7850200000006

第6章 七画(6)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沧海桑田

【释义】比喻世界上事物变化之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王远》。

传说从前有两个仙人:王远和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都不见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她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果真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是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垂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脸色白嫩,眼睛黑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銮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酒完毕,只见天边飘来两片白云,她们各自驾着车,踩上云朵,飘然而去。

沧海一粟

【释义】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是北宋时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到黄州以后,他曾经两次驾着小船游览黄州的赤壁,并且前后两次都写了有名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先写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接着记述了和同伴的辩论。有的同伴说:“曹操曾经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现在在哪?还不是一样的死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好像蜉蝣那样短暂即逝,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子那样渺小而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苏轼则反对同伴的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指出江水总是不断地流去,月亮有缺又有圆,它们始终没有消失。万物和人类是永存的,不必悲观。古代哲人正因为知道自己生命有尽头,所以才在活着的时候奋发努力,写出千古不朽的文章或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沆瀣一气

【释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指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补遗》。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定期来到长安应考。

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人很有才学,考完后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

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从此以后,这个成语故事就传开了,慢慢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沉鱼落雁

【释义】形容美貌的女子,使鱼下沉,雁落下来,无人敢与之比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君主越王勾践也被吴王阖闾俘虏了,起初送去做马夫,后因人说情才放他回国。回国后,越王勾践一心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想用美人计腐蚀吴王的志气。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惭,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蠡找到她,把她献给吴王。果然迷惑了吴王,无心料理国政,于是勾践养精蓄锐,终于一举攻陷吴国。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时美女王昭君被选为第一。但佞臣毛延寿因没有得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画得很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夜深郁闷,昭君弹琶琶遣兴,被元帝听见寻声而去,见面之后惊为天人,问其缘故,元帝乃将昭君封为明妃,并下旨将延寿斩首。延寿闻讯,逃至匈奴,并将昭君图像献于呼韩邪单于,单于见图乃教唆使者来索昭君。元帝大怒不允,但昭君深明大义,以国事民命为重,慨然前往,元帝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元帝亲送至灞陵桥上,此时正好有一群雁子在空中飞过,见到昭君美如天仙,赶紧躲到森林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女的漂亮。

初出茅庐

【释义】茅庐:草房。原指新露头角,后多比喻初次历事,缺乏经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大乱。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眧率领10万大军,杀奔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部将共商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军师去退敌呢?”原来,刘备为了争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请他做了自己的军师。刘备怕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调度,就把宝剑和帅印都交给了他。

诸葛亮便召集众将前来听令。他命令关羽、张飞各带1000人马,埋伏到博望坡左右的山谷里,望见南面火起,立即出兵截杀,烧毁曹军粮草。命令关平、刘封领500人,准备好放火器具,在博望坡后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丢弃营盘退走,等到火起后,再回军冲杀。众将不知其中奥妙,勉强接令行动。

夏侯眧带领大兵扑向博望,正遇赵云引兵前来迎战,夏侯眧亲自出阵,赵云假装败走,夏侯眧领兵追赶。追到博望坡前,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杀来。夏候眧与刘备交战,刘备虚晃一枪,便与赵云一起退去。夏侯眧继续催军追赶。

夜半时分,曹军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只见路边树林茂密。芦苇丛生。曹将于禁提醒夏候眧防备火攻,夏侯眧猛然惊醒,传令赶快撤退。话音刚落,背后喊声震天,风助火威,火仗风势,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哭爹叫娘,曹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乘机回兵冲杀,夏侯眧冒着烟火狼狈逃窜。关羽、张飞率领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罗贯中写的这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立下第一功的惊世之才。

初生之犊不畏虎

【释义】犊:小牛。刚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现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准备进攻中原。这时,曹操与孙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刘备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兵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被关羽部将廖化、关平打败。曹操接到战报,立即派大将于禁和先锋庞德统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

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为了表示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他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前面。两军对阵,庞德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样子,指名道姓要关羽出战。关羽欣然前往,与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你来我往,不分胜负。

关羽回到营寨,对众将说:“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看庞德年轻气盛,必须靠计谋赢他,不可凭恃武力取胜啊!”

这时正是秋季,樊城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围于大水中。关羽派人堵住水口,等到江水暴涨,扒开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汹涌而下,淹没了于禁率领的7支人马。关羽命令将士登上预先造好的船筏,向敌军发起猛攻,庞德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从早晨一直战斗到中午,最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改弦易辙

【释义】比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以此着名,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恰恰相反。

张汤年少时就喜欢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盯住不放,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为两名大臣说情,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铣(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殊)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