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三辑
7850200000013

第13章 八画(6)

经过二十八年的准备,燕国已有足够的实力讨伐齐国了。这时齐宣王已死,他的儿子齐阂王是个昏庸贪婪的君王。燕昭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派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

齐阂王听说五国联军来进攻齐国,忙派大将触子率领军队到济水边去迎击。触子对齐阂王非常不满,有意想打败仗,就命令齐军同五国联军开战。可是两边的军队刚一交锋,触子就又命令齐军撤退,齐军士兵不知怎么回事,转身就逃。乐毅率领五国军队趁势追击,结果齐军大败,触子也在混乱中乘着一辆兵车跑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达子是触子手下的大将,他把余下的士兵组织起来,准备继续抵抗燕军。这时,齐军将士们已是又累又饿,军心涣散。达子为了稳住军心,就要求齐阂王犒赏士卒。没想到齐阂王不但不给赏赐,还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这些没用的残兵败将,还想要我赏赐?我不杀你们,都已经是客气的了!”

达子听了,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将土们更是一个个怨恨交加,他们都在心里说:“像齐阂王这样的国君,我们真不值得为他卖命。”

结果,燕国军队打过来时,齐军的士兵们都无心抵抗,全都逃掉了。燕国军队毫不费力就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阂王也逃走了。

燕国军队找到了齐国的国库,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齐阂王舍不得拿点钱财来赏给士兵,结果不但国库没保住,而且国都、君位都丢了,后人嘲笑他是“贪小失大”。

贪财好色

【释义】贪爱财物,喜好女色。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在秦的暴政下农民纷纷起义反抗。项羽、刘邦也于公元前200年在吴县、沛县起义反抗秦军。

刘邦率军西行,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刘邦以前做小官吏的时候,喜欢饮酒,贪恋女色,常常喝得醉卧在地。打败秦军后,樊哙、张良都劝谏他眼光放远一些,他便封存了秦宫中的珍贵宝物和财物,废除秦朝的严刑厉法,自己又率军返回霸上。

项羽率领诸侯军队西来,刘邦早有防备,已关闭了域门。项羽听说沛公已平定了关中,大为恼怒,派人攻破函谷关,长驱直入,到达鸿门,沛公没有拜见项羽。

沛公部下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沛公,想讨好项羽,得到封赏,就派人传话给项羽说:“沛公要做关中王,宫中的财物都被他据为己有。”项羽听后更加愤怒。

项羽的谋士范增也主张攻打沛公,他的理由是沛公原先贪财好色,而今却对财物、美女不屑一顾,显然他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创功立业,乘他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一举摧毁他。

项羽听从了众人的建议,招兵买马,准备攻打沛公,以绝后患。

贪得无厌

【释义】贪:贪心;厌:满足。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赵世家》。

春秋末期,周朝势衰力竭,天子有令不行,人们根本不把主上放在眼里。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知、中行。在六个上卿中,知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知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知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知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

知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喜欢。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

这时候,知伯得意忘形,他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

知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知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

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完了,知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让他们联合进攻。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知伯不满,知道知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知伯,然后平分知伯的土地。

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作内应。结果,三家联合,一举击败了知伯,并将他杀死。

受宠若惊

【释义】指人突然受到过分的赏识,心被震动,感到高兴和不安。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当时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经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没有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称赞,说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改列为“中上”。

《老子》上篇《道经》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又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作“受宠若惊”。

所向风靡

【释义】风靡:草木随风倒下。比喻惧怕强敌,闻风溃败。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涄传》。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企图吞并吴国,统一中国。命令王鸱负责制造船只,做好进攻吴国的准备工作。

王鸱受命后,在蜀郡益州制造战船。益州位于长江上游,木屑顺流而下,吴国太守吴彦捡到后,向吴主孙皓报告:

“晋国看来准备攻打吴国了,必须增加建平的兵马。晋国拿不下建平,就不敢渡过长江。”孙皓没有引起重视,只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七年后,王鸱已做好伐吴准备,他主动请求出战:“吴主孙皓荒淫凶残,国内怨言四起,现在是伐吴的大好时机。我负责修造的那些船只,因为时间长了,有的已逐渐损坏,再说我年已七十,说不定哪天就死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晋武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公元279年,令水陆六路大军20余万人同时出动,进攻吴国。

王鸱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顺流而下。吴国为了对付晋国,在长江险要地带用铁索拦住江面,又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置江中,用来破坏晋国的战船。晋国早有防备,做数十个大竹筏,攻破了吴军的防线。王鸱率军顺江直下,先后攻取吴国多座重镇,直抵建业三山。

公元280年,王鸱率八万大军离船登陆,直入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至此,魏、蜀、吴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了。

开始攻吴时,晋武帝告诉王鸱说:“进攻建业时,受安东大将军王浑指挥。”王鸱攻下建平后,王浑却要他去江北讨论军事,王鸱考虑到庞大的船队正顺风顺流而下,不宜停泊,就没有去见王浑,而是率军直捣建业,立下战功。这样一来,引起王浑的不满和妒忌,上书晋武帝说:“王鸱违反皇帝诏令,不接受我的指挥。”晋武帝不知道事情真相,责备王鸱。王鸱很委屈,上书辩解说:“臣自率军进攻吴国以来,所向风靡,势不可挡。到达三山时,王浑在长江北岸,我军因顺风直指建业,没有机会去见王浑,我以为,事君之道,应当尽节尽忠,奋不顾身,随机应变,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个人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如果顾全自己,逃避责任,那么虽然对个人有利,但对国家不利。我为国家竭尽全力,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晋武帝感到王鸱言之有理,就不在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把王鸱调进洛阳,封为辅国大将军。

所向无前

【释义】军队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无法阻挡。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曹操统一北方后,没有停留又带领大军向西征讨,韩遂、马超联合起来阻击曹操,但被曹操击败,曹军占据长安基地后又想把陇西拿下,曹军统帅夏侯渊受命完成此任务。

经过三年的征战,夏侯渊将马超赶跑,又将韩遂逼退到了略阳(郡名,晋秦始中改广魏郡置)。韩遂在宋建等的支援下,准备坚守略阳。但是,夏侯渊焚烧羌人的村落,引诱韩遂前来救援,结果击败了韩遂的军队。

夏侯渊乘胜追击,他的先锋张合很快率军来到袍罕,宋建一面下令闭城坚守,一面派人请羌汉义军来救援。

张合指挥将士攻城,袍罕军士竭力坚守,双方相持不下。夏侯渊见张合一时不能破城,便亲自率领大军围攻袍罕。经过一个多月的猛攻,守军终于失败。城被攻破后,宋建被俘,因不肯投降,而被杀死。

曹操听到夏侯渊的捷报后,非常高兴,特嘉许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亡,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所向无敌

【释义】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形容无往而不胜。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并在许昌建立都城,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削平了吕布的割据势力后,又威胁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做人质。

孙权不知该怎么办,便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面对势力强大的曹操,许多官员都不知所措,觉得左右为难。

孙权的主将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送人质,并力劝孙权不要屈服于曹操。他说:“现在孙将军继承了父兄开创的伟业,应该实现他们的遗愿。我们统辖着江东六郡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兵精粮足,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奋发图强,那么,力量所达到的地方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如果送去人质,我们只能听从曹操摆布要挟,这就等于向他称臣了。”

孙权的母亲认为周瑜见解独特、合理,嘱咐孙权按周瑜的意见从事。孙权本来就不愿把自己的儿子送给曹操做人质,以表示听命于曹操。他听了周瑜的分析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毅然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决心与曹操对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