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社交成功的要素
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这里所说的社交,主要是指与家庭以外的人员打交道的过程。在社会活动日益开放的今天,社交显得格外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人际和谐、身心健康、事业成败和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要获得社交活动的成功,除了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主要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社交活动中,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身体其他动作等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使自己在交往中做到行为豁达,举止有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
1。社交成功的基本要素
(1)热情关怀。热诚与关怀能融化冷漠的冰石。要赢得友谊,首先要以诚相待,给人以温暖。如客来施座、倒茶,客走起身相送,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如果进一步要求的话,则应把别人的痛痒和利益放在自己心上。别人求我们的事,无论自己如何忙,只要能办到,就要尽力去帮助办好,不要怕麻烦或勉强应付。例如,一个医生正在吃饭时病人上门来求医,如果病情比较急,就应该放下饭碗,热心为病人治病;如果有人在晚上来请你帮助办点急事,这时你即使已经睡下,你也要毫不犹豫地起来帮助他,而且没有怨言。对人冷漠无情,眼睛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时时都为自己着想,处处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有知心朋友的。
(2)和颜悦色。面带微笑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简单方法。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说过:“一个人的微笑值百万美元。”的确,这位政治家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高尚的人格和出众的才华,也许经常微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待人和颜悦色,是富有魅力、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因素。当然,微笑是心底里发出来的,不是皮笑肉不笑的假笑,虚假堆笑不仅不能打动对方,反而会使人讨厌。真诚的微笑产生于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平时就要重视培养自己平稳、开朗、坦诚的性情。
(3)牢记别人的名字。记名字有时得花一点时间,可在笔记本上写下别人的名字,也可反复背诵十遍,隔一天再背十遍,一般都可记住。据说,拿破仑三世记名字的方法是动员脑、手、眼、耳、嘴等多个器官,虽然麻烦,却很有效果。由此可见,要有良好的礼貌,须做一个有心人。
(4)洗耳恭听。和我们说话的人,对他自己的问题一般要比我们的问题关心得多,要理解别人的心情,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认真地听取别人的谈话,是有教养的标志,也是对别人最好的赞赏。
(5)语言文明。这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文明,除了容易赢得友谊之外,还可以避免纠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冲动,出口伤人,往往是人际关系闹僵、矛盾激化的原因。
2。人际交往中的忌讳
(1)态度冷漠。对他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绪。
(2)自私。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不关心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3)俗气。物质交换过于频繁,不免流于庸俗。
(4)依赖。过于依赖别人,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
(5)嫉妒。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不高兴。
(6)敌意。感情用事,寻机报复。
(7)孤独。不喜欢与人来往。
(8)固执。不接受他人劝告。
(9)苛求。要求过高,苛求他人。
4.2 礼轻情义重
互赠礼物是人际感情交流的需要,以此来表达友好之情、爱慕之意,以及孝顺、尊敬、感谢等,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然而,眼下的情况有点让人受不了:表达爱情本来只需一朵玫瑰花,现在要送几百甚至上千朵才觉得够格;要托人家办点事的话,香烟、老酒已经拿不出手了。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君子之交”,还礼物一个“清白”,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俗话说,“千里鹅毛一点心”,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有必要送点礼物的话,只要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是好礼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内在需要,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级,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如吃、喝、穿、戴等;稍高一点是安全的需要,如工作、健康、财产的保障;再高一级的需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如参加某个社团组织,受爱或示爱等;再高一级是尊重的需要,如名誉、地位等;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等。我们如果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素养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礼品,往往能够达到“礼轻情义重”的效果。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湖北省英山县一位89岁的田老太为了向政府表达过上好日子以后的感激之情,给温总理送去的一双象征“清白”和“有福气”的鞋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礼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侧重于实物方面的,如食品、补品、日常用品等;第二类是精神方面的,如鲜花、贺卡、书信等;第三类是精神和物质兼有的,如图书、玩具、艺术品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精神礼品正在风行起来,并有逐步取代实物礼品的趋势。精神礼品对人的感染力有时甚至超过实物礼品。例如,某一女教师患“更年期抑郁症”,因想念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症状日见加重,时常出现自杀念头,到处求医问药都难以见效。一天,在她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收到了儿子的一封来信,信中还附了题为“母亲”的一首诗:
母亲
你的光耀,好比灿烂的旭日,
永远永远地照着我的心;
你的慈爱,好比和煦的阳春,
永远永远地披着我的身;
是谁关心我的饥寒?
是谁督促我的学业?
是你,伟大慈祥的母亲!
??
这位女教师反复读了儿子的信以后,热泪盈眶,精神大振,她的病也就慢慢地好起来了。类似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由此可见:精神礼品其实是一种精神补品,对健康人来说,它能延年益寿;对病人来说,它有促进康复的作用。难怪曾经有人把书信比作世上最美妙的礼物。一封好的书信会使你的朋友触到你的心跳和脉搏,他会把你的信珍藏起来,过两三年再读一遍。信就和酒一样,年代越久越珍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精神礼品必定会更加受到青睐。
在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中,为了有益于双方的身心健康,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动机要纯。不要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去送礼。(2)不要等待别人来送礼。给予只是为给予而快乐,不必等待别人来答谢你。(3)送礼不宜过于频繁。你来我往地热衷于物质来往,不免流于庸俗,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会渐渐地把这种交流当负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4)送礼不宜太重。礼送得太重,会增加对方的压力,甚至会助长腐败之风。亲朋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最需要的是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交往过程以简化和节俭为原则。
4.3 愿你交个好朋友
友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需要。凡是心理健康的人,无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人小孩,都需要自己的朋友和伙伴。友谊是一盏生活的明灯,交好朋友,彼此都得到补益;和坏人交朋友,许多事情都会败在他们手里。一些涉世不深、单纯幼稚的青少年,还可能在坏朋友的引诱下走上邪路。因此,朋友交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事业成败。
一般来说,人们愿意跟自己具有相似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人交朋友。生活态度相似是建立友谊的重要条件,对双方的信念和价值观具有增强的作用。有了共同的语言,双方容易理解彼此的行为反应,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要了解一个人的信念、思想、情感与自己是否和谐一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光靠初次接触的印象是不可靠的,这就是所谓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根据心理需要的互补理论,人们不仅喜欢同那些性格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同时也喜欢同那些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反的人交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个性很强、脾气暴躁的“急性子”能与一个个性脆弱、性情随和的“温吞水”结为挚友;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能与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结为伴侣,等等,这些都符合性格互补需要的原则。
交朋友必须注意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人的外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和风度等,能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被他人的外表所迷惑。华丽的外表可以产生一种光环,使其缺点被掩盖起来,不易被人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光环效应”。所谓“一见钟情”、“一见如故”,都可能有“光环效应”在起作用。随着接触增多,交往加深,大约需要经过半年以上时间的相处,“光环效应”会逐渐消退,还其本来面貌。这时,我们就能发现,外表与品质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找一个理想的异性朋友的话,不能光看其外表姿色,还应了解其举止、言行、兴趣、爱好、意识、情操等各个方面。此外,年龄、籍贯、职业、健康状况、经济收入、社会背景等方面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那些对朋友不说真话的人,言而无信的人,忘恩负义的人,自私自利的人,道德败坏的人,行贿受贿的人,居心叵测的人,说谎饶舌的人,酗酒、赌博成性的人,在他们没有真正悔改之前,不要轻率地跟他们交朋友。总之,在选择朋友的时候,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使彼此都在交往中得到补益和进步。
为了使友谊得到进步和发展,朋友交往要遵循以下一些心理卫生原则:
(1)尊重朋友的人格。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2)自爱自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力戒骄傲、嫉妒、怀疑和畏惧。
(3)热情开朗。热爱生活,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对环境采取现实的态度,树立“知足常乐”与“常乐于不知足”的辩证统一观,给朋友以愉快、积极的感染。
(4)廉洁正派。朋友之间以精神勉励和互相帮助为主,“以言相赠,重于金石珠玉”,以物相送,有时不免会流于庸俗。
4.4 与少女谈害羞心理
常有少男少女谈论害羞的问题,有位女同学说:“在班会上发言,还没有开口,面孔便热辣辣地红了起来,心里一慌,意思也表达不清楚了。”另有一位女同学说:“因为害羞,差点背了黑锅。”在她们寝室里曾经发生过一个女同学丢信的事,那是一封情书,在追问信的去向时,这位姑娘满面通红。人们曾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她,而她好像真的做了亏心事。直到最后找到了这封信,才使这位姑娘的心平静了下来。总之,生活中的害羞心理给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许多困难。
害羞算不算是一种心理障碍或者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不妨从枟圣经枠中上帝造人的故事谈起:传说中的耶和华先造男人,然后在男人身上取下一条肋骨,并由此造成一个女人,做男人的妻子。开始时,他们的眼睛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当他们吃了伊甸园善恶树上的果子以后,眼睛才亮了起来。当女人看到自己赤身露体时,感到无比害羞,赶紧用无花果树的叶子编成裙子,为自己遮羞。现代科学当然不相信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但这故事告诉我们:害羞是人类的天性,而且女人比男人更害羞。
在当今社会,少女应当把害羞看成一种美德。例如,在与男性交往中具有羞怯的少女气质,它能显示出:(1)心灵纯洁;(2)有教养、懂礼貌;(3)单纯、幼稚;(4)对异性的拒绝,从而激发对方更深挚的爱;(5)抑制对方的欲念,有利于保护自己和尊重对方。
当然,害羞也具有两重性,过度的害羞有可能成为病态的羞耻心,从而抑制自由情感的表达,引起内心冲突而危害健康。或者因为过度害羞而导致自我封闭,使自己处于孤独的境地。或者在事情过了以后,害羞的情绪体验仍不能摆脱,并产生自卑、自责、自我厌恶等抑郁情绪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等等。这种病态的害羞需要进行一些自我调节,努力加以克服,以保持心理平衡和恢复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
克服病态害羞的最好方法是认识害羞,对自己害羞不以为然也不压抑。研究表明,那些能对自己害羞和尴尬的事不以为然的人,都能较好地摆脱害羞的情绪体验。如果把害羞公开化,也有助于克服害羞。例如上面讲到被别人怀疑私拆信件的那位姑娘,如果她干脆把这件事讲出来,也不至于陷入痛苦,同时也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不管如何,总比闷在肚里“羞愧难言”要好。医学心理学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采用“系统脱敏疗法”也有助于克服病态害羞。“系统脱敏疗法”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自己不善言谈和交际,偏偏要争取多接触社会,加强人际交流,从而逐步适应,克服不必要的害羞心理。还有“角色疗法”,在生活中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敢于暴露自己的记者,或善于表演的演员,这样可以不断发现内心的冲突体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从而改变自己过于拘谨和腼腆的习惯。只要正确对待害羞心理,充满信心,一定能成为落落大方、讨人喜欢的好姑娘。
4.5 悲剧源于一句话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人心,恶语半句要人命。”在我们周围,经常听到一些恶语伤人的事例。有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女士,在体格检查中发现了子宫颈癌,在某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后半个月,她就能下床行走,并再三要求早日出院。一个晚上,因胃部有点不适,按床头铃请求护士给点胃药。不料,值班护士不耐烦地说:“你已经够好了,现在有点胃痛就按床铃,你晓得你得的是什么病?癌!还会好吗?”从那以后,她万念俱灰,拒绝治疗,没过多久,她的青春火焰便熄灭了。另有媒体报道,某市郊区一对妯娌发生争吵导致一人被“气死”的事例:董某饲养的一口猪把隔壁妯娌白某家的鸡食吃掉了。为此琐事,白某隔着墙将董某一顿臭骂,54岁的董某不堪忍受,突然倒地。白某之子见此情景连忙将婶婶送附近卫生院抢救。此时董某已不省人事,最后因脑溢血而死亡。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极度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威力巨大,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突然上升,血液循环像洪水泛滥一样冲击心脑血管,可使心肌纤维断裂、心肌梗塞或脑血管破裂,导致脑中风或心跳骤停而死亡。肾上腺素号称“激素之王”,它的异常分泌同时还伴随着体内其他激素的异常分泌,从而引起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严重紊乱。这种激素的分泌有时虽然并不十分猛烈,不会立即引起死亡事故,但长时间持续的过度分泌也同样会损害心脑血管和引起机体新陈代谢的紊乱。
在这儿,我们并非有意过多地去责怪出口伤人的当事人,因为说话的人可能一时冲动,情绪失控,也不是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由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同样一句话,听到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性格内向、情绪不稳、暗示性强的人反应比较强烈;个性开朗、胸怀豁达、遇事丢得开放得下的人,对不良语言刺激的承受能力要强得多。前面提到那位子宫颈癌患者,对癌症的恐惧,以及内向的性格、强烈的情绪体验等,是最终导致其绝望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人际和谐,语言文明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