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7840500000043

第43章 专业分工协作,企业和谐共生

浙江人的平实经营还体现在市场定位上面。不好高骛远的浙商最实事求是,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是赚钱的,而是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和管理模式。各地都在为发展经济而绞尽脑汁,浙江的“专业分工协作,企业和谐共生”概念让人耳目一新。

1用心做好“配角经济”

虽然浙江全省出现了一批知名品牌企业,但面广量大的还是分工精细、规模分散的“配角企业”,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原辅材料加工、为产业链配套的“配角经济”。严格来说,“配角经济”尽管有受制于人、默默无闻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有着市场风险小、投入相对少、调头快等优势。

甘做“配角”的定位体现了浙江人的清醒与正视现实的勇气。在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毫无知名度,但20多年间,浙江克服了资源紧缺、市场狭小的先天不足,依靠培育专业市场,放手发展“配角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让千家万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目前,浙江非国有经济比重已达95%。各地依托“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涌现了成百上千个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服装等专业村、专业镇。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城……一个个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块星罗棋布。尽管这些区块中大部分属于“配角”的范畴,多数产品为大型电器厂商、服装集团、外贸企业等做配套,但已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纺织产业中的印染助剂只占整个产业产值的05%,往往为人所忽视。但民营企业浙江传化集团却牢牢抓住这05%进行科学攻关,终于占领了国内60%的印染助剂市场。如今,10多年前靠2000元借款起家的传化集团已经拥有8亿多元的总资产,成为集化工、物流、高科技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团。温州苍南的一个印刷包装企业,专门为全国的白酒企业等制做酒类包装,一年的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

2专业分工,协作共生

跨国大买家何以对浙江钟爱有加?原因在于浙江小商品显示了价格上的绝对优势。以温州鞋业为例,在走过了假冒伪劣的弯路后,如今温州鞋业在确保质量的同时,通过市场手段将成本降到了极限。构成一双皮鞋的所有原料都有温州“自己”的市场,鞋底来自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鞋饰来自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鞋料来自河通桥鞋料市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制鞋企业不得不找上门来,当起了这批“配角市场”的真正“配角”。一位西班牙客商吃惊地说:“这里的专业分工已经细化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别人几乎无从竞争。”

聪明的浙商显然明白,企业规模小和规模经济不是一回事。一家织袜子发了财,忽地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摆起织机;听说有人养珍珠赚了钱,全村上下纷纷挖塘养河蚌。邻里看样,村镇模仿,“重复建设”的结果,在浙江出现了300多个销售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区,每一个产业专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小业主。

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链。而作为大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一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和谐共生的,符合良性经济生态平衡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

当然,小也有小的难处。单个企业势单力薄,在大市场的风浪中无法独自应战。由此,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诸暨市大唐镇有8000多家家庭企业,却形成了袜子生产的全流程:1000家袜子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一环扣一环,既竞争又合作,将全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袜子工厂,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90亿元。

现在,浙江的特色产业群还出现了跨市县的大产业区。如以永康市为中心,包括武义县、缙云县在内的五金机械产业区、杭州—绍兴—宁波的服装产业区等等。它们的销售网络也大多覆盖到了海外。在法国的10万祖籍温州的侨胞,如今已经成为浙江货在欧洲市场上的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