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晔
曾晔为曾巩的长兄,他与曾巩同父异母,他的母亲为周氏。晔未成年时,母亲去世。父亲再续吴氏,生下了曾巩等。对于曾巩这位哥哥,有关的史料记载不多。
曾晔,字茂叔。他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比曾巩年长10岁。曾晔体质较弱,在父亲去世后,也难以担当家庭重负。哥英年早逝后,曾巩为他写下了墓志铭。铭文不长,而兄弟拳拳之情却溢于言表。曾巩在铭文中称赞其兄“有智策,能辨说,其贯穿反复,人莫有能屈之者。”曾晔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做事总是考虑得尽可能地周全。但是他更是一个十分爱读书,勤于读书的人,在他弟弟的眼里,他“欢愉忧悲、疾病行役、寝食之间,书未尝去目”。他读书的范围也很广,且往往读而有得。曾巩在他的墓志铭里说:“自上古以来,至今圣贤百氏、骚人材士之作,训教警戒,辨议识述,下至浮夸诡异之文章,莫不皆熟,而于治乱兴亡、是非得失之际,莫不能议焉。”正是由于曾晔读万卷书,对于天下是非得失、治乱兴亡的历史了熟于心,对时下也较为关注与关心,多有探究。所以他写的文章尤为可人,“文章尤宏赡瑰丽可喜”。除在南丰县《二源曾氏族谱》存其诗一首《春日与弟子固、子进读书岩中飘然感兴》外,其余不见有传。其诗云:“岩中晴雨满碧空,岩中人似坐鸿濛。南台高峙沙将擢,方石横流水自通。韫椟且须怀美玉,鸣弦恰好对焦桐。怡怡气味春无限,直欲翱翔万里风。”①曾晔与弟弟巩、牟读书洞中,其情、其景、其志跃然纸上。
可正是这样一位有学有才的年轻人却生活困顿不顺畅,宏才雄志而无处可施展,身心疲惫。皇祐五年(1053年)参加进士考试而不中,只好回家,可不幸的是在途中又染上疾病,十二月,他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去世,年仅45岁。
在曾晔短暂的一生中,虽未看出他做出了什么大事,但其才已显露,他勤于读书,善于为文,乐于上进,可惜壮志未酬。曾巩感慨说:“有材而不试以死”。
曾晔妻李氏,生有两个儿子一名叫觉,另一名叫黉。生有女儿二人。
2.曾牟
曾巩父亲虽然去世早,但在继母和曾巩的教育培养下,弟弟个个长大成才。弟弟曾牟与曾巩同父同母,也是长弟。曾牟,字子进,生于天禧五年(1021年)四月,三十六岁时与兄曾巩等人参加了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考试并中进士,初授衢州安仁县令,后调任临川县做推官,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初四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六岁。虽然其人聪明能干,但人生短暂,没有留下诗文及更多的生平资料。
3.曾宰
曾宰是曾巩的次弟,与曾巩同父同母。曾宰(1022—1068年),字子翊,嘉祐六年(1061年)中进士。历官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司户参军、潭州湘潭县(今湖南潭湘市)主簿。其人博学多才,于经史百家、音律、地理无不潜心钻研。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病逝于湘潭任上,只可惜活了47岁。十年后,安葬在家乡源头。他去世后,曾巩为他撰写了《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铭中曾巩深情地追忆了亡弟曾宰的生平事迹,这些成了今天所见到的有关曾宰最为重要的资料。从中可知:“子翊少力学,六艺百子、史氏记、钟律地理、傅注笺疏、史篇文字,目觉口诵手抄,日常数千言,手抄书连榻累笥不能容。于其是非治乱之意既已通,至于法制度数、造物立器,解名释象、声音训诂,纤悉委曲,贯穿旁罗,无不极其说。且老,未尝一日易意。其为文驰骋反复,能傅其学。为人质直孝弟,抑畏小心,少年饮酒歌呼、饶乐放纵之事,未尝一接焉。”曾巩对于弟弟的去世感到十分惋惜,感到他的才学还没有为世所用,只不过做了一名小小主簿而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天妒英才,让人哀伤不已。曾巩感叹道:“所居官理,其去人思之。其学于古者,盖未尝试也。”在铭文的最后对于曾宰一生作了一个简要评介。他说:“好学不倦,以及其详。力行不已,亦蹈其常。见于遗文,华衮之章。含其淳德,璞玉之良。于舒于潭,非试其有。方强而尽,又夺其寿。畜而不施,则既已矣。潜而益明,尚监于此。”
同样很可惜,曾宰留下来的作品很少。此处录其一首在舒州任上写给王安石的一首诗《舒州寄王介甫》,诗云:“官居隐几望潜山,不似茅簷旧日闲。顾我尘沙添白发,怜君道路失朱颜。江涵秋老鲈鱼美,岸入春风荻笋斑。此味纵佳吾不乐,唯思一马返乡关。”
4.曾斝
曾斝是曾巩大伯曾易直的儿子,易直与曾巩父亲易占是亲兄弟。曾斝是曾巩的堂哥哥。这位哥哥从小就聪明俊秀,学习用功,成绩不错。他与曾巩的父亲同在天圣二年(1024年)中得进士,并出任了吉州(今江西吉安)的军事推官。
5.曾叔卿
曾巩另一位堂兄,也是位青史留名的人物,他就是曾叔卿。《曾氏家谱》中记载叔卿为曾巩的叔叔易简之子。在《宋史》中有一段不到二百字的曾叔卿记录,主要是讲述一个关于曾叔卿经商诚信不相欺的故事。年轻的曾叔卿家里很贫困,于是做一些贩卖陶器的活儿营生。有一次,他从南方把陶器贩运到北方,但是还没有出发,就有人从他手中将那些陶器买走,并付了货款。此时叔卿问那生意人,将怎么处置这些陶器?那人很爽快地告诉他说,想学习他以前的做法,将这些陶器拿到北方去卖。此时叔卿听他这么一说,当即制止说:北方最近发生灾荒,很多人没有饭吃,这些东西拿到北方肯定是卖不出去了,所以还是不要运到北方去。我也不能不把这些情况告诉给你,不告诉你就会贻害你。那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把那批陶器退回给了他,拿回钱离开了。而此时的曾叔卿也是急需钱用,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妻子得病等钱治,儿子嗷嗷待哺。正如洪迈所言:“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耿介高洁之本性,不昧着良心挣黑心钱。
早在《宋史》编修之前,南宋时期的洪迈(1123—1202年)将这则故事写进了《容斋随笔》一书中,以教育后人要诚信经商,曾叔卿的“不欺”之卓行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曾叔卿后来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庆历六年(1046年),他中得进士,官至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登州。
6.曾庠
曾巩还有一位堂兄曾庠,曾巩大伯易从之子。曾庠,字明升,出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小时候就能刻苦好学,为人聪明,善于写文章;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历任邵州司理参军、衡州常宁县令、福清县丞,直至秘书省著作郎。为官之时政纪严明,政声显著。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去世,享年五十九。他去世后,曾巩应其儿子曾扩的请求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曾巩在铭中写道:
君少孤,自感励好学,能文章,为人聪明敏达,喜事有大志,不肯少屈。为吏以材称,治狱能尽其情。为令丞,易敝兴壤,纲纪具修,吏不敢犯,而民安之也。有声显闻,荐者自许得人。不幸不寿,不克尽其用。
7.曾阜
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有一堂弟随之赴考并中得进士,此人就是曾阜。而曾阜为曾巩叔叔易丰的儿子,历任湖南转运使、登州知府等职。而在曾巩等人的笔下和宋代相关资料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曾阜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