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062

第62章 灵武园艺试验场扩建新场发现的汉墓群

陈伟

在灵武县城以北35公里的地方,耸立着明代长城,长城以北大约两公里处有一片高低起伏的土丘。这些庞然大物,高的有8米~9米,低的有5米~6米,毛乌素沙漠中出现这么多大土堆,谁也不知道确切的来龙去脉。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期,大将狄青率领兵马与西夏军队对阵,兵至黄河边,狄青为了迷惑敌人,下令在一夜之间堆起了数百座土丘。第二天,西夏军看到黄河东岸狄青的大营中有这么多的粮草堆,以为狄青率领几十万兵马压境,势不可挡,于是不战自退。现在的这些土丘就是当年的假粮草堆。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据史书记载,当年狄青不曾率兵马至此,这些土堆也不是什么假粮草堆,而是高大的汉墓群的封土堆。

1986年4月,灵武园艺试验场扩建工地在春季植树时,打坑机偶然间打穿了一个砖石结构的地下建筑,工地领导及时向区博物馆作了汇报。区博物馆考古队即刻前往现场作实地勘察,勘察结果初步断定是一座汉代墓葬,它与周围的近百座墓葬形成了一个大的汉墓群。之后派工作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清理,从而揭开了两千多年的横城汉墓群的发掘工作的序幕。

横城汉墓群的发掘工作进行了3年时间,共发掘了40余座墓葬,获得文物300余件,及汉代文化方面的珍贵史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横城汉墓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

其一:砖室墓,其中又为三类,一类是单室墓,墓的前方为长斜坡墓道,一般长12米~16米,墓道前面有甬道,甬道与墓门相连接,单室墓只有一个墓室,为长方形,墓室直角平砌,大约在1米高处砌券,顶为拱形,墓室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

其二:是双室墓,也有长斜坡墓道,甬道和墓门相连,双室墓一般均有前后墓室。前室为正方形,后室为长方形,前室四隅起券漏斗状顶,后室拱顶,前室放置随葬品,后室放置棺木。

其三:为三室墓,三室墓的形状与双室墓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前室的左侧或右侧有一小耳室,是放置东马器物的地方,这是战国时期的遗风,而在汉代只起一种象征作用。

横城汉墓还有一种类型是木椁墓,这种墓型在我们所发掘的40余座墓葬中占五分之一。木椁墓的外框架用圆木堆砌成“口”字形,墓也有长斜墓道。木椁墓在宁夏地方较为少见,一般在南方发掘的较多。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等都是木椁墓。

横城汉墓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共出土各种文物300余件,其中有陶、铜、玉、漆等文物。

陶器是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多数为陶制皿器,主要有陶瓶、陶罐、陶鼎、陶仓、陶灶、陶井等,另外还有几件动物模型。有几件造型较独特,如有一陶钟,在钟体上以浅浮雕的手法刻画出几组故事图画,有人物,显得生动有趣。在一个陶盒的盖上,用浅浮雕的方式刻画出一幅造型优美的神话故事。

横城汉墓陶器的颜色,一般以灰色细泥陶为主,夹杂在黄色杂沙陶,杂沙陶器多用于灶具,因为耐高温。

出土汉墓的陶器具有明显的系列性和成组合状,这与中原地区的汉墓相比较,更有地方特色。

铜器数量不算太多,没有发现大宗铜器,只有部分货币铜器。种类有玉禄、货泉、货布等,货币几乎每墓必出,有些数量较多,这与主人的经济条件有关。

铜器中另有一种较多的是车马器,车马陪葬的传统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当时以真车、真马陪葬,此风到春秋战国时期已衰落,到汉代只是象征性地放些车马具。

此外,在陪葬品中还发现了两枚印章,这种口印印章为我们判断墓主的身份和地位提供了证据。

漆器,横城汉墓里发掘的漆器较多,但由于保存条件较差,大部分已经朽坏,只能看出轮廓。

玉漆:发现的玉漆很少,只有一些装饰品和口玉。

横城汉墓群出土的文物基本上代表了这一地区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其他社会情况。

汉唐时期,中央政权从中原地区大批移民以定边,宁夏境内就有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墓葬中具有浓厚的中原特色,个别地方还具有南方特色。因此,我们断定这批墓葬中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中原移民。

古时期,墓区一般与居住区相隔不远,而我们发掘的汉墓群周围不但没有居住过的痕迹而且自然条件恶劣,想象中的城堡或集镇在这里好像没有可能。由于我们工作的转移,这一疑问尚需今后进一步去考证。

总之,灵武园艺场分场汉墓群(即横城汉墓群)的发现和发掘,是近年来灵武县境内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为我们研究汉唐时期,中央政权对宁夏地区及灵州的开发与经营提供了许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