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113

第113章 忆夫君同甘共苦随儿女乐享天年

沈梅珍

1959年7月3日,随着“呜呜”的吼叫,一列人货混装、集装箱式样的列车,冒着浓黑的灰烟,夹杂着灰白色蒸汽驶向我国的大西北,驶向了一个回族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宁夏。

那里,对于我们一直生活在浙江的人来讲,仿佛是天外,陌生、神秘、恐惧、好奇、憧憬,种种思绪与情景交织着……在祖国支援边疆大建设的号召下,我们一批血气方刚的农村青年,坚定地跨上了西行的征途。我与后来相识的夫君——单华清,同在这趟列车上。那时,他只有24岁,而我自己才刚度过了19岁的生日。

抵宁后,随即安排转运,过渡船跨黄河,到灵武县城东门外的沙滩上建设园艺试验场。如今,花果飘香、林木葱葱的塞上江南,原来却是一望无际的黄色沙地和海浪般起伏的沙丘,稀稀疏疏地生长了一些耐旱的低矮刺草,满目一片荒凉。一遇风天,飞沙走石,天地浑黄一色……就是这样的环境,大伙儿开始了新的家园建设。铲沙丘、平田地、挖树坑、修渠道、引河水、栽树苗,住的是平房窑洞,睡的是土炕,集体吃大锅灶。虽然劳苦,人人充满了希望……

不久,寒冬降临,黄河水面都封冻起来,汽车可以直接在冰面上开了。气候寒冷与工作艰辛日月同行,爱情也在建设大潮中悄然发芽和生长。爱,给人以温暖;爱,激励人积极向上;爱,是建设的动力。以善良做底,灌天然之水,施淳朴之肥,在这片让我们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相识、相爱了。他,面相聪颖,为人热情,工作认真,被安排在场二队做会计工作。翌年元旦,我们结了婚,土炕、土桌、土凳,我们有了新的家。我们两人工资相差3元钱,我挣18元,他拿21元,一个月和起来就只有39元。清苦中,我们婚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温馨。

1960年,宁夏开始了“双反运动”的劫难。7月,我们温馨的小家,也遭遇了突发的灭顶灾难。由于他人的诬陷,将我丈夫以“反党集团骨干分子”的名义与梅林场长等人抓了坐监狱,看押半年后无罪释放。但正是这年无情的牢狱生活,不仅给他落下很严重的胃病,留下了身体健康隐患,还给我们家的未来生活持续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是年,生活又恰逢低标准,身上除了件换洗的衣服外,能用的东西全部拿来换了枣子、豆子或粮票等维持生命所需的了。记得,为了节省钱,有次我自己肩挑了几十斤的东西从银川汽车站走到了园艺场,走累了就换口气,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在黄河边渡口过了夜。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1962年,正是受迫害的影响,又被下放回到老家。这年,也有了我们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在孩儿刚满月的时候,离开了园艺场,离开了黄河,回到了浙江永康老家农村。我的父亲,看到千里遥途归来的外孙,便起名叫鹏飞,期待他未来能鲲鹏展翅。

夫君是一个孤儿,13岁父母双亡,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虽然无罪释放,但由于有过宁夏劳改蹲监狱的经历,处处抬不起头。在云山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每天得干最重、最累的活,却给记的是低工分,生活一直非常贫困,在农村一座寺庙的院里熬过了整整八年。其间,1964年、1969年先后又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名红茹,期盼儿女双全能使生活翻身红火。然而,在小女儿出生时还深受迫害事件的影响,感觉更多的是世道的不公、人心的险恶,故名青晓,祈求苍天。兴许苍天开眼,国家开始落实宁夏“双反运动”受迫害的相关政策。1972年,我们举家又重新返回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回到了这个我们曾经建立美好新家的地方,回到了这个我们身心遭到伤害的地方,回到了后来灌注着我们毕生心血的地方。与第一次支援边疆建设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的家有了五口人,而园艺场也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不但有四个生产队、厂部,还办有一所子弟小学。园艺场十多年的建设,果树已开始结果,树木进入生命的旺盛期,生活又给我们重燃了希望。

起初,工作还未能恢复,只能做临时工人,生活非常拮据,也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记得,新年春节前,生产队里宰杀生猪集体分肉,本地灵武人夏生国就力排他议,提出砍两斤肉给我们孩子过节。他,没有看不起我们是“临时工”,相反,认为我们是这个场二队的创建者,敬佩当时支援边疆建设的南方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我们需要新的生活,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努力工作。除了白天参加正常安排的施肥、锄地、修剪、打药等工作外,晚上还抢着干淌水、打井等辛苦的活,就想着多挣几个加班费。生活刚开始有了一点起色,1973年不幸却再次降临我们家庭。华清夫君坐牢落得的胃病,因长期积劳无钱医治,已到了必须开刀手术,但成活几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地步。当时政策还未落实,巨额的手术和药费需完全自理。我,面临抉择;我的家,面临困境;我的子女,将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最小的女儿,还不足五岁。借钱,一线的希望也要救治,是我当时的信念。手术前一天,我背负着内心的煎熬与恐惧,强忍眼泪,给三个孩子换了干净的衣裳,带去灵武县人民医院见躺在生死线上他们的父亲。懂事的儿子隐约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平常,问道:“妈,爸爸不会有事吧?”我迅即转过了脸,揩抹通红双眼夺眶而出的泪水,压抑着内心的哭声。我希望夫君手术前能看到孩子洋溢着的笑脸。不幸中的万幸,手术经历了五个多小时,胃切除五分之三,但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兴许是我们的意志,兴许是我们的坚定,兴许是我们的善良,兴许是我们的热爱,加之赶上了国家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的好时代,生活也向我们展开了崭新的一页。两年后,落实政策正式恢复了我们在园艺场的工作,生活日渐改善好转。随着我们事业和家庭生活的蒸蒸日上,我们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1978年,就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全国统考的时候,儿子高中毕业应届考入了大学。我们家族感到无比高兴,场里许多职工都见面祝贺。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在生活的磨难下不到五十岁提前病退了。他,先后安排在四队、二队、场部做会计,既要做职工工资发放、预算等会计活,还要做果窖水果采收计量、职工蔬菜卖菜等具体事物。早出晚归是家常事,饿了,就啃啃备在衣服口袋内的馍馍或干饼。思场所思,想场所想,仿佛只有工作可以弥补他的一切。后来,又抽调到陶乐分场负责新场建设,还提升为场计财科科长。我,默默地做着中国传统女性,尽着妻子和母亲的义务与责任。他,不懈追求,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以身传教儿女。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首批六位会计师中,我丈夫是其中一位,名留自治区40周年大庆对外宣传片中。他为了园艺场开源节流、完善管理制度献计献策,为自治区农牧厅的财会改革及制度建设等做出应有的贡献。成绩得到各阶层领导和职工们的肯定,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被授予农牧渔业部财会荣誉证章。作为园艺试验场的干部,退休前曾有多次机会上调到银川农牧厅工作,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了。但,像个痴迷者一样,他一直坚定信念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8月退休时依然念念不忘递交了申请书。2002年4月临终前,还交代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到黄河、长江里,说:“随水万物流通,还可以滋润园艺场的果树呢!”真可谓为园艺场做到了鞠躬尽瘁!

时至新世纪的2009年,园艺场,我们的家庭,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我们将三个儿女都培养成为了大学生,如今他们自己也成家立业了。小女儿的儿子小,就读上海重点小学,学业名列年级前三名;儿子与大女儿的儿子,也都考上了大学。可告慰九泉下的夫君,儿女们自己家庭生活快乐、幸福美满,事业有发展,都对我非常孝顺。就是孙子辈的,不但逢年过节,就是平常也要来电话问寒问暖。我与儿女们同住,生活温馨。只惋惜夫君撒手人寰太早,未能与我随同儿女们乐享他们生活与事业的幸福,逸享现代生活应该有的快乐。

回想我们的往事,看看儿女们的现在,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我们经历的磨难,对生活追求的执著,兴许是给孩子们留下最宝贵的遗产。谨此,我们相识、相爱、相拥、相别的五十年之际,赋小诗一首,以忆我们风风雨雨一同走过的四十三年。

念夫君

春雨忽掷一悲鸿,我心崩坠比山重。

面镜独酌忆夫君,四十三载去如风。

鹏儿腾飞堪拟龙,玉女一双银沪红。

远事纷争邀天翁,至清至明善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