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指引人生的不变法则(指引人生丛书)
7827200000016

第16章 八月精神与物质(2)

享受美好

因为我们没有理解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造型美丽的作品时,并不会由衷地喜欢它们。但是,一想到那些作品似乎有很大的价值,我也不禁试着更接近地去看它。如此一来,必然有令人高兴的发现,因为我不但认识了事物的新特性,而且还发现了自己的新能力。

喜欢享受好东西的话,一定会喜欢更好的东西。因此,在艺术方面,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会开始有满足感。经常与自己一致的人,也经常与别人一致。

单独地思考每一天,并不会出现太多结果,但是如果把五年凑在一起,一定会变成一束整体的形象。

——歌德喜欢享受好东西的话,一定会喜欢更好的东西。

以物质划分的阶级

我们很少有人彻底了解生活中无意识地划分阶层的性质,生活自身所分派的层次、类型和阶级,以及这些对于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自由移动时所呈现出的障碍,还有我们那样自然地披上性情、命运和机会织成的物质外衣。牧师、大夫、律师、商人,似乎生来就具有他们那种神气,而职员、掏沟的、看门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规矩、他们的同业公会和阶级感情。虽然精神上,他们可能密切地联系着,而物质上,他们是分隔得很开的。

——德莱塞我们那样自然地披上性情、命运和机会织成的物质外衣。

自然状态

大自然总是向最好的方面去做的,所以它才首先这样地安排人。最初,它只赋予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的能力。它把其余的能力通通都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以发挥。只有在这种原始的状态中,能力和欲望才获得平衡,人才不感到痛苦。一旦潜在的能力开始起作用,在一切能力中最为活跃的想象力就觉醒过来,领先发展。正是这种想象力给我们展现了可能达到的或好或坏的境界,使我们有满足欲望的希望,从而使我们的欲望繁衍。不过,起初看来似乎是伸手可及的那个目标,却迅速地向前逃遁,使我们无法追赶;当我们以为追上的时候,它又变了一个样子,远远地出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已经走过的地方,我们也不再去想它了。尚待跋涉的原野又在不断地扩大,因此,我们弄得精疲力竭也达不到尽头。我们越接近享受的时候,幸福越远远地离开我们。

——卢梭我们越接近享受的时候,幸福越远远地离开我们。

生活的职责

一种对生活的健全的责任感是比孝顺更不可抗拒、也是更神圣的。

我的职责是要说出我认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话。无论这会使别人喜欢或厌恶,那不是我的事情。

坦率要求在每一个思想里都坦率,不欺骗任何人,尤其在自己相信的事上不欺骗自己。可是坦率并不苛求我们去做办不到的事,它要求我们永远而且只是按照我们相信的事去行动。

——罗曼·罗兰我的职责是要说出我认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话。无论这会使别人喜欢或厌恶,那不是我的事情。

亦真亦幻的生活

最优秀的人宁愿取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的一切,这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幻灭的事物。可是多数人却在那里像牲畜一样狼吞虎咽。

具体行动的好处在于一旦投入行动,那个未被采纳的方案就被遗忘,更确切地说是它不存在,因为行动改变了全部关系。光是设想行动于事无补,因为一切仍旧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上。

——阿兰当女人爱我们时,她们可以宽容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罪过;但当她们不爱我们时,我们的一切她们都瞧不起,包括我们的美德。

——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人宁原取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的一切,这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幻灭的事物。

聪明的谬误

人对物质的利益涉入太深,以致必须从改善物质福祉的观点看待性灵的表现,以及单纯的人际关系。甚至沦落到评价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往往是以财富衡量,而不是以他内在的精神价值来评估。

——爱默生聪明的人往往先批评,而不能完全投入目前的工作,空有优秀的智慧和头脑却只顾批评,结果连简单的工作也做不好。反之,有些在别人看来像是毫无意义的工作,却有人像傻瓜一般,完全投入工作中,别人看到他的工作精神,自会由衷地钦佩。

工作能否做成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能否完全投入工作,而把批评留在以后。我以为经过这样一番努力之后,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如果这样不能产生好结果,那要怎样才会产生好结果呢?

——松下幸之助人对物质的利益涉入太深,以致必须从改善物质福祉的观点看待性灵的表现,以及单纯的人际关系。

自我冲突

`只要我的义务与我的感情相冲突,除非是在我什么都不必做的情况下,否则前者很少会占上风。那时,我常常是有能力的,但我却不能逆本性而行事。如果我的心没有向我呼唤,我的意志就会充耳不闻,不管是人,还是义务,或是什么必然性,都无法叫我唯命是从。我看见祸害的威胁,但我宁可任其降临,也不愿为防范它而激动不已。我偶尔在开头很努力,但这种努力很快就使我厌倦,使我精疲力竭,我就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在一切假想的事情中,凡是我不带乐趣去做的,很快我就无法做了。

更有甚者,与我的愿望相符却带几分勉强的事,只要稍微过分一点,就足以使我的愿望丧失殆尽,使它变成令人厌恶,甚至强烈反感的东西。这就是使别人强求我比别人并不强求而是我自己甘心情愿去做的好事使我感到苦楚。纯属无报偿的好事是我乐于做的,但是,当人们把这种受惠视为应得而恣意索取,否则便以怨相报时,当某人因我当初乐意为他做好事而认定我从此永远做他的恩主时,我就开始感到不自在,乐趣也就悄然消失了。

——卢梭只要我的义务与我的感情相冲突,除非是在我什么都不必做的情况下,否则前者很少会占上风。

给予的意义

然而,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尤其在于人性方面。一个人能给予另一个人什么东西呢?他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把自己已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这不一定意味着他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指的是他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幽默、忧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东西的表情和表现给予别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也增加了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通过提高自己的使命感,他会提高别人的使命感。他不是为了接纳才给予。

——弗洛姆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也增加了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

施恩与受惠

我懂得,在施恩者与受惠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所有契约当中最神圣的契约。那就是他们相互结成的某种社会关系,它比通常维系着人们的那种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假如受惠者暗自发誓要感恩图报,施恩者同样会发誓把他刚向前者表示了的诚意再向另一个人表示——只要他是受之无愧的。而且,每当他能够做,别人又有求于他,他就会再次做出这种善行。这些条件是不成文的,那仅仅是建立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自然结果。一个人,拒绝给予别人帮助,被拒绝的人是没有任何权利责怪他的,而在同样情况下,他拒绝给曾给过他好处的人以同样的好处,那就意味着他使那个人失望了,因为他使别人对他产生的期待落空了。

如果我还债,我是在尽我的义务;而我给人馈赠,那我是在自寻乐趣。不过,尽自己义务的乐趣,也是唯一的高尚习惯所产生的乐趣之一。因为,直接从我们的本性中产生的乐趣不会像它这样达到如此高度。

——卢梭如果我还债,我是在尽我的义务;而我给人馈赠,那我是在自寻乐趣。

给予的快乐

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快乐。在给予中,他不知不觉地使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得到新生,这种新生的东西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真诚的给予中,他无意识地得到了别人给他的报答和恩惠。

给予暗示着让别人也成为给予者,双方共同分享他们已使某些东西得到新生的快乐。由于在给予的行为中有某种东西产生,因此涉及给予行为的双方,对他们看到的新生活非常感激。尤其是就爱而言,这意味着爱是一种能产生爱的力量。软弱无能是难以产生爱的。马克思曾对这种思想做过精辟的论述:“假定,”他说,“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弗洛姆给予暗示着让别人也成为给予者,双方共同分享他们已使某些东西得到新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