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国学经典)
7822700000004

第4章 春秋战国齐桓公称霸(1)

幽王死后,原太子宜臼被拥戴为平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由于洛邑在镐京之东,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平王东迁以后,齐国渐渐强盛起来。后来,齐桓公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国地处东方,领土宽广,国力较强。但在公元前686年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兄弟两人听闻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回国争夺君位。

当初,兄弟两人离开齐国时,小白有鲍叔牙追随,公子纠有管仲辅佐,鲁国为增加胜算,不仅派兵护送公子纠,还让管仲率军拦截公子小白。管仲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遇见小白一行人马。管仲弯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便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国。哪里知道,管仲的箭只射中小白的衣钩,小白躺倒装死,骗过了管仲。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境,公子小白已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鲁庄公按照齐国的要求,杀死公子纠,用囚车将管仲送回齐国。齐桓公想杀了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阻道:“当时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他用箭射您,是各为其主嘛。管仲的才能在我之上,如果您想称霸,此人非但不能杀,还要重用!”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打消了报私仇的念头,真的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很感激,他上任后,辅佐齐桓公操练兵马,发展生产,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心想称霸的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强马壮,可以会合诸侯了吧?”管仲分析道:“如今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晋国实力都不弱,我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如果主公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召诸侯,您的声威会越来越高。”齐桓公认为管仲说得有理,便道:“那该怎么办呢?”管仲道:“眼下正有个机会。宋国最近发生内乱,新国君还没有得到诸侯承认。主公不妨派使者向刚即位的周嫠王道贺,让他下令承认宋国新君的地位。这样一来,主公就可借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了。”

齐桓公立刻派使者朝见周釐王。周釐王果然让齐桓公出面宣布宋国的君位继承大事。于是,齐桓公假借周嫠王之命,派人通知各诸侯国到西南边境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北)开会。陈、宋、蔡、邾四国与会,会上共推齐桓公为盟主,订立盟约,承诺今后要互相帮助,抵御外族入侵。

此后,齐国的威望越来越高,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了宋、陈、卫、郑四国君主在卫国的鄄地(今山东范县)会盟,齐桓公被推为盟主,从此登上霸主宝座。以后的几十年里,又多次会盟诸侯,北攘夷狄,南威楚国,创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时空隧道

(1)如果没有管仲襄助,齐桓公成不了霸业,你知道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哪些好建议吗?

(2)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贤相?

重耳逃难

齐桓公在位四十余年。管仲去世后,他任用易牙、竖刁等奸佞小人,埋下了祸根。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齐国从此衰落,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重耳。重耳一生历经磨难,充满了传奇色彩。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骊姬是个歹毒的女人,她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后,又在献公面前说他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的坏话。重耳和夷吾害怕遭到和申生同样的下场,就逃到了各自的封地。年老昏庸的献公听信了骊姬的话,以为他俩要谋反,就派人前去追杀。

重耳逃到了翟国。不久献公病重,临终前立了骊姬的儿子奚齐为王。大臣们不服,献公一死,奚齐就为大夫里克所杀。大夫荀息在骊姬暗中指使下,又立了骊姬另一个儿子悼子为王。结果,荀息和悼子又被里克杀了,晋国陷入一片混乱。国中无主,大臣们把逃亡在外的夷吾请回晋国,立他为王,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执政后,知道重耳声望很高,怕他日后与自己争位,就派刺客去翟国刺杀重耳。重耳避难于翟国,身边有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五位贤士相随。他在翟国住了十二年,已娶妻安家。当发现惠公要害自己时,已经四十多岁的重耳只得与妻子依依作别,带着从人离开了翟国。

重耳一行来到卫国,卫国君主并没有接待这个落难的公子。一行人走到一个叫五鹿(今河南濮阳)的地方时,他们饿得眼冒金星,就向在田边吃饭的几位农夫乞讨。农夫们没好气地说:“我们哪有吃的?连野菜也吃不饱。”顺手给了他们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扬鞭欲打。赵衰劝阻道:“不要打,您不觉得这是好兆头吗?泥土代表土地,预示着上天要把土地赐给您。”重耳苦笑了一下,忍气继续赶路。

重耳一行来到齐国。齐桓公盛情接待了他,送给他20乘马,还把同宗的一位姜氏姑娘许配给他。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他的儿位随从都劝他离开齐国,可重耳因为有贤妻陪伴,一点儿都没有要走的意思。

一天,赵衰、狐偃等在一棵桑树下商量,怎样能使他们的主人改变主意,被正在采桑叶的姜氏侍女听到了,回去后告诉了姜氏。姜氏深明大义,劝说重耳应以天下为已任,不能只图个人安逸。重耳却表示人生无非图个安乐,他哪里也不想去了。

姜氏见劝说不了重耳,就和赵衰商议,用酒把重耳灌醉了,然后把他抬到车上,连夜出城。第二天清晨,重耳酒醒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喷怒地操戈刺向赶车的咎犯,被众人按住了。重耳一行先后流亡至曹国、宋国、郑国,最后来到楚国。楚成王非常器重重耳,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接待了他。后来,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重耳决定到秦国去,成王为他饯行,还送了许多东西给他。

重耳到秦国不久,晋惠公去世了。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流亡19年的重耳回到祖国,当上了君主,是为晋文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重耳已经62岁了。

时空隧道

(1)重耳是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你认为长期流亡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春秋霸主有什么影响?

(2)可在课余时间,阅读《左传》的经典篇目《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飞冲天的楚庄王

继晋国明主晋文公之后,秦国也出了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那就是秦穆公,他广任贤能,高瞻远瞩,终于成了一代霸主。与此同时,位于南方的楚国迅速发展其势力,乘机灭掉了周边一些小国。楚成王时,楚国积极向北扩张,但先为齐桓公遏制于召陵,后被晋文公击败于城濮,直到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时,才实现北上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登上楚国国君宝座后,不理朝政,每天只知田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饮酒作乐。他还在朝中颁布一道禁令:“有敢谏者,死无赦!”这样已经过了三年。

有一天,大夫伍举求见楚庄王,庄王问道:“你是来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话要对我说?”伍举答道:“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您说隐语解闷的。”

伍举说:“有只大鸟栖山冈,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请您猜猜是什么鸟。”庄公略一沉思,道:“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高兴地退了出去。

又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如故。大夫苏从又去进谏。庄王问:“你难道不知道禁令吗?”苏从表示:“若能感悟君主,臣虽死无怨。”楚庄王很感动,于是,他下令解散乐队,遣散舞女,每天临政。他杀掉了几百名恶吏,任用了几百位贤人,楚国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势强盛的局而。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派兵降服了陈国。次年,又亲率大军攻打郑国。陈、郑一向都受晋的保护,于是,晋景公以荀林父为大将、先縠(hú)为副将,率兵救郑。

楚庄王在率军攻下郑国后,本想饮马黄河,班师回朝。听到晋军渡河的消息,也就摆开了交战阵势。令尹孙叔敖见晋军有兵车600乘,人多势众,有些放心不下,对楚庄王道:“我们不妨先派人议和,若议和不成,再开战不迟。到时候,理屈的是晋国。”庄王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蔡鸠居出使晋军。荀林父表示接受议和,可是先縠却大加反对。

蔡鸠居回到楚营,向庄王报告了出使的经过。庄王觉得可利用晋军将领的矛盾,于是,再次派人去晋军议和,并约定了议和日期。这时,晋将魏錡、赵旃请求去楚营谈判,荀林父同意了,谁知他们却违背军令,擅自向楚挑战,结果被楚军打败。追赶魏、赵二将的楚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东)遭遇晋军。荀林父本没有同楚军作战的准备,见楚军全线出击,惊慌失措,竟然下令:“先渡过黄河者有赏。”结果晋军纷纷抢着上船渡河,被楚军杀死和淹死者不汁其数。

邲之战是楚国称霸的转折点。战前,晋、楚两国反复攻打中原小国,迫使他们归附,中原小国夹在两国中间,归属未定。战后,楚国声威大震,许多小国依附楚国。曾经三年不飞的楚庄王,终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成了新的霸主。

时空隧道

(1)“一鸣惊人”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由来吗?

(2)从楚庄王“一飞冲天”的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至圣先师孔子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各种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的弊端暴露无遗。这时,私人讲学渐成风气。春秋晚期,鲁国孔子因讲学而开始出名。孔子提出了改良社会的一整套学说和主张。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因此他被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带他搬到曲阜居住,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小时候很爱学习,即使玩耍时,也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模仿着大人祭天祭祖时的礼仪动作。他读书很用功,特别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周礼、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很精通,尤其对周礼,更是到了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孔子来到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请教。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人懂礼,看他问个没完,大概什么都不懂啊。”孔子听了坦然地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由于他虚心好学,30岁时就十分精通周礼,还有人专门向他求教呢。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就需要“仁者爱人”,用“忠恕之道”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可是孔子的这一套理论在当时社会并不受欢迎,他的仕途也不顺利。早年他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工作,后来有人拜他为老师,他就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在他36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向他请教过治理国家的问题,但是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又返回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后来,孔子觉得鲁国的国君不办正事,于是决定带着他的学生们去周游列国,希望找个地方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先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后又辗转到陈国、蔡国,最终来到楚国。

楚昭王倒是很尊重孔子,想把方圆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这么做。他对楚昭王说:“孔子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规,效法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住几千里的土地吗?”昭王听了心中一惊,就打消了封地给孔子的念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多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他发觉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接受他的主张,只好又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在整理古籍和教育学生上。他先后编修、删订过《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为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了很多人才。据说他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

时空隧道

(1)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把孔子称为“至圣先师”?他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卧薪尝胆的勾践

越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一个古老的部落小国。春秋中期以后,越国开始强盛起来。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进攻楚国时,南面的越国乘机偷袭了吴国。于是,阖闾决心报复。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机伐越。结果,阖闾被越军击败,自己也被箭射伤,临终嘱其子夫差报仇。

吴王夫差即位后,吴越双方在夫椒(今太湖椒山)决战,夫差大胜。勾践率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遭吴军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