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24节气与食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7819100000002

第2章 气与饮食常识(1)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随时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变化。遵循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人的饮食养生也必须顺应时节,符合四季二十四节气更替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顺从四季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之道不可不察。

只有顺应自然,掌握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顺时气而善天和”,注意饮食调养,我们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生命的时限,使人生更加精彩靓丽。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春暖春种,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再往细分,便又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各有不同的特征,认识和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及更替变化规律,对饮食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二十四节气简述二十四节气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的更替变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创造。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不仅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至,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六个节气,寒冷渐退,春风送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一派万象更新、生机蓬勃的景象。

(1)立春

立春在每年阳历2月4日前后。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舂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到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逮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虽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保健养生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为了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人们,正在创造着生命的春天。

(2)雨水

雨水在每年阳历2月19日或20日。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但是,寒潮仍有入侵的可能,届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健康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该在这个时节里让生命更加蓬勃旺盛。

(3)惊蛰

惊蛰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盎然。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人制宜地安排保健养生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4)春分

春分在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文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还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超过10℃,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5)清明

清明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健康的危害。

(6)谷雨

谷雨在每年阳历4月20日或21日。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促使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夏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夏季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1)立夏

立夏在每年阳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夏季开始,二是指万物至此皆已长大,“夏”原意为“大”之意。但是,全国各地冷暧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立夏时节炎暑将临,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

(2)小满

小满在每年阳历5月21日或22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此时节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植物生长有利,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

(3)芒种

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时节进入典型的夏季,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嚣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什物容易发霉,所以又称这段时间为霉雨时节。

(4)夏至

夏至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炎热夏季,万物在此时节生长最旺盛。

(5)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阳历7月7日或8日。

此时天气虽热,但未达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

(6)大署

大暑在每年阳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使人酷热难耐。但是,燠热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4.秋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秋季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六节气阳光和煦,气温渐降。硕果累累,万物成熟,气候干燥,进入由热转寒的过渡阶段。

(1)立秋

立秋在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是肃杀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2)处暑

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颐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全国各地也都有“处署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觋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3)白露

白露在每年阳历9月7日或8日。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

(4)秋分

秋分在每年阳历9月23日或24日。秋分这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候鸟,如大雁、燕子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5)寒露

寒露在每年阳历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气温更低,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温差更为明显。

(6)霜降

霜降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天中温差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5.冬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冬季从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至,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六节气,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蜇冬伏,万物闭藏,自然界充满了寒冻之意。

(1)立冬

立冬在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2)小雪

小雪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或23日。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其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暧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

(3)大雪

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从此开始降雪大起来。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4)冬至

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5)小寒

小寒在阳历1月5日或6日。寒是寒冷之意,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冷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