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百战奇略(中华国学经典)
7818700000007

第7章

五十一、生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幸生必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我军已经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全军将士都要舍生忘死地去奋战,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怕死犹豫,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兵败被敌人所杀。兵法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战例】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救之,与战于敖鄗之间,晋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

【战例今译】

春秋时,楚王兴师讨伐郑国,晋国派军队去救郑国。晋军与楚军在敖鄗之间会战。晋国主将之一的赵婴齐在作战之前先安排手下人在己方后面的黄河上备好船只,想一旦打败仗,自己能从这里先逃渡到河那边去。这种做法使得将士斗志松懈,终于不能战胜楚军。

五十二、死战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将士卒,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今译】

凡是敌人兵力强大,我军官兵惶惑不安,不肯努力向前时,就必须要将他们置于绝境,通告三军,表示非战即之不获胜利决不生还。杀牛烧车,让将士吃饱,然后,烧掉粮草,填平水井,夷平灶坑,焚烧舟船,砸毁饭锅,断绝一切侥幸心理,就必定能胜利。兵法说:抱着必死的决心就能生还。

【战例】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委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战不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战例今译】

秦朝大将章邯打败楚将项良后,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为忧,便渡过黄河去攻击赵国,大败了赵军。此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军,张耳为丞相。军队失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令部将王离、涉间,包围了巨鹿城。章邯军驻扎在巨鹿南侧,修筑甬道为其输送粮食。楚怀王用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副将,前去援救赵国,众将领都归宋义管辖。宋义行至安阳时,逗留40多天不前进,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作宰相,亲自送他到无盐,并大摆酒宴。项羽说:“现在我国军队刚遭受失败,国王坐卧不安,将平定国土的责任专门托付给将军,国家的安危,全在此一举。现在你却不体恤士兵,而只徇私情,这不是国家重臣的行为。”第二天,项羽早起去谒见宋义,即在宋义的军帐中将他杀了,并在军中传令说:“宋义与齐国谋反,楚王暗令让项羽杀掉他。”当时,诸侯都很害怕而表示服从谁也不敢吭声,都说:“首先起来恢复楚国的,是将军你家的人,如今将军又剪除了叛乱。”大家就共同拥立项羽为代理大将军,并派人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至齐国并将其杀死。又派人将此事上报楚怀王,怀王就任命项羽上大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其指挥。因为杀了宋义,项羽威震楚国,各路诸侯也很敬佩。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2万人渡江去援救巨鹿城,但接战后失利。赵将陈余又前来向项羽请求救兵。项羽便令全军渡江,然后凿沉舟船,砸碎锅盆,焚烧营房,只让士兵携带三天的粮食,向士兵讲明这次如果不去做决死战斗,绝无生还。项羽过江后包围了王离,切断了他输粮的甬道,并彻底打败了他,杀了苏角,俘获了王离。当时,各诸侯国前来援救巨鹿而驻于城下的有10余个营垒,没有人敢于发兵援救,楚军进攻秦军时,各诸侯国的部队都持观望态度。楚国前去援救巨鹿军队的官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喊声惊天动地,诸侯也人人都感到恐惧,最后终于大败了秦军。

五十三、饥战

【原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境,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今译】

凡是出兵征讨,深入敌国境内,粮草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抢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兵法说:出国作战所需的粮草靠在敌国就地补充,这样部队的给养就充足了。

【战例】

《北史》:后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湘州陈将侯瑱讨之。秋水泛溢,江路遂断,粮援既绝,入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以米覆之。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并笼鸡鸭,以饷其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甲兵于中。瑱兵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趋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

【战例今译】

据《北史》记载:后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打陈国,湘州陈将侯瑱前来迎战。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害怕侯瑱了解到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一层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让他们看见后,又马上让他们离开了。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其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湘罗之间因为战争影响,有一些农田荒废了,侯瑱对此毫无办法。起初,当地百姓经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是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琪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登船接取东西,结果都被若敦船中埋伏的士兵全部抓获。另外,贺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靠近小船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匹马,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去投奔侯琪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进齐击,将侯琪所派的士卒全部杀死。以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的民船或者来投奔陈军的士卒,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诡计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敌不过贺若敦。

五十四、饱战

【原文】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

【今译】

凡是敌人远来作战,粮食供应往往接济不上。敌饥我饱,便应坚壁防守,不与交战,持久坚持以待时机,截断敌人的粮源。而当敌人退走时,秘密派遣奇兵截断他的退路,再派兵追击,就必定能大败敌人。兵法说:以我之饱对待敌人之饥饿。

【战例】

唐武德初,刘武周据太原,使其将宋金刚屯于河东。太宗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顾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

【战例今译】

唐武德年初(公元620年),刘武周占据太原,派其大将宋金刚驻扎河东。太宗李世民率兵前往征讨。李世民对诸将领说:“宋金刚大军千里行军深入我境,其精兵勇将都集中在这里,刘武周自己据守太原,专门给宋金刚做好后方工作。再看宋金刚虽然人数众多,但内部其实是空虚的。他到处抢掠以补充供给,目的在于速战,我应坚守阵营,等待敌人饥饿,不应马上出战。”于是派刘洪等人截断敌人的粮道,敌人部队很快发生了粮荒,宋金刚只好逃走。

五十五、劳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据而严阵待我,我军在后匆忙赶去交战,就会因为疲劳而被敌人所战胜。兵法说: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容易疲劳被动。

【战例】

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全胜。”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人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身无暇,焉能深沟高垒乎?此谓不虞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攻,澹大败而退。

【战例今译】

西晋时期,司空刘琨派遣将军姬澹率兵10万进攻石勒。石勒将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议说:“姬澹兵马装备整齐,攻势很强,难于阻挡,因此我们应当固守深沟高垒以挫折敌人锋锐,从而促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变化,这样必定可以获得全胜。”但石勒却说:“姬澹部队远道而来,已经精疲力竭,实属乌合之众,缺乏统一号令,可以一战将其擒获,哪里还称得上精锐强盛!现在敌人已经来到,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击敌的好机会呢?况且大军一经行动,又怎么容易中途退还!倘若姬澹乘我们退还之机而袭击我们,我们将处于自顾不暇的困难境地,哪里还能凭借深沟高垒以抗御敌人?你的这个建议实质是个不战而自取灭亡的办法。”石勒说完便杀了提建议的人,然后派遣孔苌为前锋都督,命令全军凡是后出战者一律处斩。于是抢先于山上设置疑兵以迷惑敌人,又分别埋伏两支部队。石勒亲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军,刚一交战便伪装兵败而后退。姬澹挥军全力追击,被诱进了包围圈,石勒所设的前后两支伏兵,奋起夹击,姬澹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五十六、佚战

【原文】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不可仰仗自己取得了胜利,就放纵部队而丧失警惕,应当越发严加戒备以等待敌人的再次进攻,做到处于安逸的条件下,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一样常备不懈。兵法说:有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才能避免祸患和失败。

【战例】

秦王翦将兵六十万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战例今译】

秦国王翦率领60万秦军代替李信去攻击荆楚。楚君得知王翦带了比上次李信所率更多军队来,就调动全国军队以对付秦军。可是,王翦到了与楚军对阵的地方,却坚壁守营,不肯交战。荆楚军队多次向秦军挑战,秦军总是不出来应战。王翦下令每天让士兵休整,让他们洗澡而且给他们改善伙食,予以多方面关怀,王翦自己也与士兵一起吃饭。过了一段时间,王翦让人问:“各营士兵在嬉戏着什么?”下属的人看了之后报告说:“士兵们正在投石和跳远。”听了以后,王翦说:“这样的士兵可以用来对楚军作战了。”楚军屡加挑战而秦军不出,就向东转移。王翦趁机下令追击,让精锐的秦军士兵进攻,大败楚军。

五十七、胜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们打了胜战,不可滋长骄傲和麻痹情绪,要时刻加强警戒,严防敌人。这样,敌人来攻时,我们也是有备无害的。兵法说:打了胜仗,也要象没胜之前一样小心戒备。

【战例】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再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稍隋矣;而秦兵日益,臣为臣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于齐。义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军必败,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战例今译】

秦二世时,项梁派刘邦、项羽率军进攻城阳,城破之后,屠杀了城中的居民。而后,率部西进,在濮阳东杀败秦军,把秦军逼进濮阳城。刘、项又进军定陶,未能攻破;沿路攻取城邑,直达雍丘。再次打败秦军,斩杀守将李由,回兵途中又攻下外黄。由于节节胜利,项梁滋长了轻敌思想,露出了骄傲情绪。宋义劝项梁:“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将领就骄傲起来,必使士兵轻敌松懈,必败无疑。现在我军有这些苗头,秦军又正在增加兵力,我深为将军担心。”项梁不听劝诫,让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碰到齐国使者高陵君,说:“你是去拜见武信君吧?”高陵君点头称是。宋义接着说:“现在我认为武信君必定会打败仗,你可行动迟缓些以免遭杀身之祸,如果快了就会遭受祸害连累。”秦国果然增派兵力支援章邯部队,进攻项梁,项梁部队大败,项梁战死。

五十八、败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敌胜我败,不要恐慌,要想到害中还存在有利的一面,应当整顿武器装备,激励士气,等待敌人攻势过后而产生松懈状态,立刻进攻,一定能胜。兵法说:充分考虑有害的条件,才能防止发生意外。

【战例】

晋末,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商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稍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商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战例今译】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派张方攻打长沙王司马义。张方率领大军刚进入河南境内,晋惠帝派左将军皇甫商前来截击。张方暗中偷袭并打败皇甫商进入洛阳。皇甫商根据惠帝命令在城里同张方展开激战,张方的部队远远望见皇帝的乘舆,马上后撤。张方阻止不住,部队立刻溃败,大街小巷到处扔下不少的伤员。张方后撤驻扎在十三里桥,将士的情绪不高,没有什么斗志。很多人劝说张方乘夜撤走。张方说:“胜败乃是兵家之常事,可贵的是转败为胜。此时我军更要把阵地向前移,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才是用兵的奇谋。”当夜他把部队悄悄向前,集中在靠近洛阳只有七里的地方。皇甫商因为刚打了胜仗,丝毫没有防备,突然发觉张方的营垒已经修成,勿忙出战,但是被打得大败而逃。

五十九、进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察知有战胜的把握,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发现有可胜之机,就迅速发动进攻。

【战例】

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靖住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遣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使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彼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李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末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战例今译】

唐朝,李靖任定襄道行军总管时,大败突厥。颉利可汗逃到保铁山以后,特派专使到唐朝廷请罪,请求举国归降。朝廷也专派李靖前往迎接。颉利虽然对唐请求朝见,但心里却是犹豫徘徊。李靖猜到他的心意,当时正是朝廷派鸿胪卿唐俭等去安抚的时候。李靖对副将张公谨说:“等到派的诏使到达,他必定很快安下心来,如果立刻派出1万骑兵带20天的粮食,从白道进行偷袭,我们一定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张公谨问:“皇上已经答应颉利投降,特使也在那边,怎么办?”李靖说:“不能失去时机,这是韩信能打败齐国的原因,象唐俭等辈也没有什么可惜之处。”说完立刻派兵出发,经过阴山,遇到敌方侦察队1000多人,把他们全都俘获并随队一起行动。当颉利看见唐朝特使到来,十分高兴,对唐军毫无戒备。李靖的先头部队在大雾掩护中,迅速行进,离颉利大帐还有七里路程,颉利才发觉,想指挥部队抵抗为时已晚,士兵还没有排成阵式,李靖发起了总攻,杀死突厥兵1万多人活捉男女俘虏10余万人,还捉到颉利的儿子迭罗施,杀死了义成公主。颉利虽然逃走,但是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捉住送来。于是唐由此扩大疆界,从阴山以北直到大沙漠。

六十、退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敌众我寡,地形又对我不利,尽最大力量仍然不可能争得胜利,就应当迅速撤退以避开敌军。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军队。兵法说:知道难以取胜就赶快撤退。

【战例】

三国魏将曹爽伐蜀,司马昭同行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平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

【战例今译】

三国时期,魏将曹爽进攻蜀国,司马昭与曹爽同行。军队通过了骆谷,随后到达兴势岭。蜀将王平乘夜色偷袭魏营,司马昭下令坚壁防守不准出战,王平退兵。司马昭又对众将领说:“现在费祎占据着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军向前也不能交战,进攻又不能速战速决,应立即把部队调回,再作打算。”于是曹爽等率兵后撤。费祎果然领兵急速驰向三岭,抢占险要地形。曹爽等偷偷地率军队绕过了险地,才得以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