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百战奇略(中华国学经典)
7818700000002

第2章

一、计战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今译】

一般用兵的方法,应该以统筹战局作为首要条件。在没有打仗以前,首先要查明敌人将领才能的高低,军力的强弱,数量的众寡,地形的险易以及粮食储备的虚实等情况。对这些分析判断清楚了之后才兴师出兵,就没有不打胜仗的。兵法说:判明敌情,制定取胜的计划,了解地形的险要狭隘和距离的远近,这是统帅指挥作战的重要法则。

【战例】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战例今译】

东汉末年,刘备驻扎在襄阳时,曾经三次到隆中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天下大计。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来称霸割据,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望卑微且力量单薄,可是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是依靠好时机,而且也靠人的计谋啊!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并且挟制汉献帝,借着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实在是不能同他争胜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历了三代人的经营,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才能人肯替他出力效命,因此,可以把他作为外援,必要时互相救护,而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作为屏障;南方直到海边,东边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可以通向巴郡和蜀郡,可以作为用兵的战略要地,但现在占据荆州的刘表却守不住它,这大概就是上天拿它来赏赐给将军您的,将军您可有意于此吗?还有,益州地形险要,土地肥沃而辽阔,物资丰富,应有尽有,可谓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就是依靠这块地方成就了帝业。可现在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方和他作对,虽然人口众多,民殷国富,却不知道爱惜体恤民力,有识之士都想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是汉皇室的后代,信义闻名于天下,应该广泛收揽英雄豪杰,如饥似渴地访求贤人,如果一旦占据荆州、益州,在险要的地方布军设防,西方和各个少数民族和好,南方安抚夷越诸族,对外和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革政务,一旦天下形势有所变化,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通过南阳指向洛阳,将军您亲自带领益州的大军向秦川进军,百姓们谁敢不预备酒饭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正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全国的事业可以成功,汉朝的江山就可复兴了。”刘备听了,说:“好!”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像诸葛亮预料的一样。

二、谋战

【原文】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

【今译】

大凡当敌人开始图谋对我战争的时候,我应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战争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兵法说: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战例】

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尊酌。公曰:“寡人令尊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尊,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我欲成周公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太师曰:“冥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观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公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曰:“‘不越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战例今译】

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就派遣大夫范昭出使齐国观察齐国的内政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当酒宴进入高潮时,范昭请求用景公的御杯饮酒。景公爽快地说:“我同意用我的酒杯让客人饮酒。”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准备用景公的杯子时,齐国的正卿晏婴却撤走了景公的杯子,又用范昭的杯子给他斟满了酒。范昭假装喝醉了酒,不高兴地站起身来跳舞,并对齐国的太师(即乐官)说:“我想听一遍周公作的乐曲。如果你能为我演奏,我愿伴随着乐曲跳舞。”太师说:“老臣愚钝无知,没学这些。”范昭碰壁后就离开了齐国。景公埋怨说:“晋国是大国,来观察我国的形势和内政,你们惹怒了这个大国的使者,这可怎么办呢?”晏婴说:“我看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的人,今天他故意想使我国难堪,所以我不能听从您的命令让他用您的酒杯饮酒。”太师说:“周公作的乐曲是专门为天子演奏的乐曲,只有君主才能随着乐曲起舞。而范昭只不过是个臣子,却想随着天子的乐曲起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汇报说:“齐国是不可攻打的啊。我想侮辱他们的君主,晏婴知道了我的用心;我想扰乱他们的礼法,太师识破了我的意图。”孔子曾说:“‘在宴会上却能阻止千里之外的战斗’,这句话就是指晏子说的。”

三、间战

【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

【今译】

凡是要进攻讨伐敌人,首先要使用间谍来察明敌人的多少、虚实和动静,然后才能兴师出兵。这样,就可大功告成,战无不胜。兵法说:没有不用间谍的战争。

【战例】

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人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赂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溃,槲木不扶自立。”令谍者多赍此文,遗之于邺。齐祖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伐之,遂灭齐。

【战例今译】

南北朝时,北周将领韦叔裕,字孝宽,以品德和操行高尚而镇守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孝宽很善于用安抚的办法守边,深得人心。他派遣到北齐的间谍都很尽力;也有不少北齐人得了韦孝宽的贿赂,在远方用书信给他通风报信。所以北齐的一举一动,北周朝廷都知道。北齐宰相斛律光,字明月,是一位既有才干又很勇武的人,韦孝宽深深地忌怕他。孝宽的参军曲严,很懂卜占之类的事情,对他说:“明年齐国必定互相杀戮。”孝宽因此让曲严作了一首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斛。又作歌谣说:“高山不推自溃,槲木不扶自立。”并让许多间谍携带这些传单到齐都城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广为散发。北齐左仆射祖孝征与斛律光平日矛盾很深,听到这些歌谣后,更加夸张和编造,斛律光终于因此被杀。北周武帝听到斛律光死的消息,向全国颁布了大赦令,立刻大举兴兵讨伐,终于灭掉了北齐。

四、选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

【今译】

凡是与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组成先头尖刀部队。这样,一方面能够鼓舞部队的士气,一方面可以挫杀敌人的威风。兵法说:用兵作战没有尖刀部队担任先锋,就必然遭到失败。

【战例】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向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陷柳城。未至二百里,敌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敌遇,众甚盛。操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望敌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敌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战例今译】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兵败逃往北方乌桓所在的上谷郡。这时,乌桓也屡次南侵作乱,于是曹操决定出兵讨伐。当年夏季五月,大军开进到达无终。秋季七月,又发了大水。虽然靠近海口,但是道路却不畅通。田畴请求当向导带路,曹操答应了。当大军通过卢龙塞时,碰上发大水,淹没了进军塞外的道路。于是开山填谷达500余里,过了白檀,途经平冈,涉水过鲜卑庭,一直向东进抵柳城。进到只差不到200里,敌人才刚发觉。于是,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子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堵击。八月间进到白狼山时,终于和敌相遇,而且敌方兵力还十分强大。曹军辎重车在后边,随同的作战士兵不多,左右人员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处观察,发现敌方队形混乱,于是决定攻击。派张辽当先锋,结果敌军大败,曹军斩杀蹋顿及其许多中、下级将领,敌军投降的约有20多万人。

五、步战

【原文】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拒马、蒺藜。

【今译】

凡是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一定要依托丘陵、险阻或草木树林才能胜利。如果是平地,必须用拒马枪和长枪布列成方阵,掩护步兵在内。把我方的马、步兵分为驻队和战队。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敌人从一面攻击我时,我两翼出战从旁掩杀;敌人从两面夹击我时,我就分兵从敌后攻击他;敌人从四面围攻我时,我就布列圆阵分兵四路奋勇还击。敌军如果败逃,我就用骑兵追击,步兵跟随在骑兵的后面随即展开猛攻。这是必胜的办法。兵法说: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一定要依托陵、险阻;如果没有险阻,就让我方官兵多制作拒马和蒺藜。

【战例】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勖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者塞道。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存勖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兵多少;因鼓入战,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战例今译】

据《五代史》记载:晋将周德威作卢龙节度使时,自恃作战英勇,不重视修治边防守备,以致丢失了险要的山海关。契丹军队的活动经常到达营州(今河北昌黎)和平州(今河北卢龙)之间,攻占了新州。周德威想要再夺回而来不及了,不得已把部队撤到幽州。契丹又包围了幽州200多日,幽州城十分危急。李嗣源听到这个消息后,率领步兵和骑兵7万余人,同李存勖在易州(今河北易县)会合去救援。大军即从易州向北行进。过大房岭后,沿着山涧,向东行进。嗣源让养子李从珂率3000骑兵作先锋。前进至山口时,契丹以万余骑兵阻挡在前面,官兵大惊失色。李嗣源率百余名骑兵当先,脱掉甲胄扬鞭向前,用契丹语对他们说:“你们无故侵犯我疆界,晋王命令我率百万骑兵直抵西楼,消灭你们种族。”并乘势跃马奋进,三次冲入敌阵,杀契丹酋长一人。后面的军队一齐奋进,契丹军队退却,晋军这才得以通过山口。李存勖命令步兵砍伐树木排列成鹿角阵,每人拿一个树枝排成村寨的样子。契丹兵绕寨而过,寨中万箭齐发,流矢蔽住了太阳。契丹人马死伤多得堵住了道路。快到幽州时,契丹军队已列好阵等待晋军。李存勖令步兵列阵于后,告诫他们切切不要先动;而后令老弱兵士拖着柴烧起火前进,烟尘蔽住了天日。契丹不知道晋军有多少,就按照鼓声进入战斗。李存勖便奔向敌阵后乘机攻击。契丹军队大败亏输,狼狈逃窜,从北山口败走。晋军俘虏斩获首级共1万多,终于解了幽州之围。

六、骑战

【原文】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

【今译】

凡是骑兵与步兵作战的,如果遇到山林水泽之险要地形,必须赶快离开。因为这是必败之地,不可在此与敌人作战。如果要打,必须选择平坦地带,便于进攻和退守,作战必胜。兵法说:平地就派出骑兵冲杀。

【战例】

《五代史》:唐庄宗救赵,与梁军相拒于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易败耳。”退而告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人识我之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守城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盖平原旷野之中,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之所长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军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请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高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高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德威与之转斗十里,至于高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与战。”德威又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未、申时,梁军中尘烟大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

【战例今译】

《五代史》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兵救赵,和梁军对抗于距柏乡5里之处,并把部队集结在野河以北。晋军兵力很少,而梁将王景仁虽然兵力不少,但是精锐的主力却不多。晋军看到梁军人多势众,有些气馁。后唐将领周德威为其部下鼓劲说:“这些不过是汴州雇佣兵,要打败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他回营还把这事向庄宗报告。李存勖说:“我带这支深入敌地的军队出征千里之外,利在速战速决。目前如不乘势急速出击,一旦敌人了解了我们的兵力就无计可施了。”周德威说:“我看不一定这样,赵人长于守城,不擅长野战,我军要想打胜,非靠骑兵不可。凡是平阔之地,骑兵可以发挥威力;如今我军却驻扎于河边,靠近敌军营门,这样就不能发挥我军的特长了!”李存勖听了很不愉快,回营躺在帐中。将领们谁也不敢去谒见,周德威就请出监军张承业,并对他说:“大王发火了。但老将不想出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我们兵力不足又离敌营太近。目前所仗的仅是一水相隔,如果梁军弄到船只而渡河来攻,我军就脱不掉被击败的境遇了。不如把部队撤到高邑,诱敌出来,并千方百计进行干扰,使他们不得安宁,就可打胜。”张承业听后便进帐对存勖说:“德威老将军深晓兵法,请不要忽视他的建议。”李存勖突然起来说:“我正在考虑德威的意见。”不多时,德威抓到梁军俘虏,向他打探王景仁在做什么。回答说:“他已造数百只船,将要用来架浮桥。”德威带着俘虏进见李存勖。李存勖笑着说:“果然像你所预料的那样。”他立刻下令把军队撤到高邑。周德威派出300骑兵,逼近梁营挑战,而后他亲率3000主力作为后卫。王景仁发怒,派出全部人马出战。周德威与其转战,且战且走,到10里以外的高南。双方列阵对峙,梁军的横队连贯约有六七里长。李存勖跃马登高下望,高兴地说:“一片平原上长满矮草,可进可退,真是击败敌人的好战场啊!”于是派人告诉周德威说:“我军应该动手和梁军作战。”德威又建议说:“梁军轻率地追赶我军,远道与我军辗转战斗,他们来得匆忙,干粮一定没准备,即使粮食随后送上来,也来不及食用,不到中午,人饥马渴,必定要撤走。趁他撤退时立刻追击,就会大胜。”等到下午日头偏西时分,梁军阵中忽然烟尘冲天了,周德威命令部队全线出击,结果梁军大败而逃。

七、舟战

【原文】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勿迎水流。

【今译】

凡是与敌人在水中作战,必须把所有的船只布置在上风和上流。上风就是顺风,占据上风可以借助风势用火焚烧敌人的船只,上流就是顺着水的流向,占据上流可以借助水势用战舰冲击敌人的船舰。这样就战无不胜。兵法说:要想与敌人作战,千万不可逆水行舟。

【战例】

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以巨舰冲突;吴军势弱,难以相拒,遂至败绩。

【战例今译】

春秋时期,吴国进攻楚国。楚国的令尹阳匄占卜,求问战争的吉凶,结果卜兆上显示:“战争不吉利。”司马子鱼说:“我军地处上流,为什么能不吉利?”于是,指挥军队投入战斗,并派大型船只冲击吴军船只。因为吴军兵力薄弱,难以抵抗楚军的攻击,很快便被打败了。

八、车战

【原文】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

【今译】

凡是步兵或骑兵在平原上作战,必须用偏箱、鹿角车摆成方阵,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是因为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保持战力,一方面可以阻止敌人接近,还可以掩护我军保持战斗队形。兵法说:开阔的地方就用战车作战。

【战例】

晋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腰开弩三十六钧,立标拣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以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萃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

【战例今译】

西晋凉州刺史杨欣因和当地羌族关系恶化,被敌人所灭。河西(今甘肃武威一带)被分割阻断。晋武帝经常因西部局势而忧虑,上朝时感叹道:“谁能为我讨伐敌人,打开通向凉州之路?”朝廷大臣没有一人回答。司马督马隆上前说:“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他们。”武帝说:“如果能打败敌人,为什么不任用呢?想听听你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啊!”马隆说:“您如果能任用我,就应当让我自己方便行事。”武帝说:“用什么办法?”回答说:“我请求召募勇士3000人,不要问他们从哪里来,率领他们击鼓西行,依靠陛下您的威风和道德,何愁敌人不被消灭呢?”武帝同意了,就任命马隆为武威太守。马隆招聘用腰开弩能拉开36钧弓力的人,树起旗标进行考试,从早晨到中午,选得3500人。马隆说:“足够了。”马隆于是率领部众西渡温水(今南盘江),敌寇树机能等率万余骑兵阻击。敌人利用险要地形阻挡晋军的去路,或者设伏兵拦截晋军的后续部队。马隆依照八阵图法制作偏箱车,在广阔的地方,就用鹿角车设营;道路狭窄则做成木屋放在车上,一面作战一面前进。弓箭所射达的地方,敌人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敌人数千。马隆到达武威时,鲜卑部落大人萃跋韩、且万能等前来投降的1万多人。马隆前后诛杀和降服敌军数万人,又把善戎、没骨能等争取过来,直接与树机能作战,将其斩杀,终于平定了凉州。

九、信战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士卒们踏上战场,就如置之万死一生之地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因为这是听从指挥和服从命令。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相信而不怀疑。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兵法说:将帅有威信,是因为不欺诈士兵。

【战例】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往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战例今译】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以及雍、凉二州等精兵30万人,隐蔽轻装前进,直指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此时正率军驻防在祁山,他把一切旗帜,武器等军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正在换防,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8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部下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做法,是为古人所痛惜而不取法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颈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击败了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十、教战

【原文】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今译】

凡是准备用兵,必定要先训练部队。要使全军战士平时练好分散与集合的阵法,熟悉起坐和进退的号令,一旦派出与敌人进行战斗,可以根据旗帜的挥动而反应变化,可以从听钲鼓的声响而前进后退,这样,就每战必胜。兵法说:如果使用没有训练的人去战斗,就要白白地流血。

【战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神而明之,是谓将事。”

【战例今译】

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说:“一个人往往战死于没有本领上,失败于受到牵制上。用兵的原则,首先是训练部队。1人学好,可以教会10人;10人学好,可以教会100人;100人学好,可以教会1000人;以致千人教万人,万人再扩大教成三军之众。以我之近,待敌之远;以我之逸,待敌之劳;以我之饱,待敌之饥。既学圆阵,又练方阵;既练行进,又练由疾行而突止;要练习能左能右,能前能后,能分散能集中,能合阵能分解。每种动作、队形变化,都要反复练习,才能把武器发给他们。把战士训练得适应用兵如神的要求,这是做好将帅应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