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7817400000004

第4章 呼吸系统疾病(3)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三蛇胆半夏末、三蛇胆陈皮末、猴枣散(适用于痰浊壅肺型)。

(2)复方蛇胆川贝末(适用于痰热郁肺型)。

(3)固肾定喘丸(适用于肺肾气虚型)。

(4)金匮肾气丸(适用于阳虚水泛型)。

2.验方

(1)党参、瓜蒌皮、薤白各15g,麦冬、杏仁各12g,五味子、石菖蒲、麻黄、炙甘草各5g,枳壳、厚朴、法半夏各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服2剂。

(2)鱼腥草30g,苇茎20g,杏仁、青天葵、浙贝母、葶苈子、瓜蒌仁各12g,黄芩10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痰热郁肺型)。

(3)五味子、冬虫夏草、橘红各6g,灵磁石18g,党参、苏子各15g,款冬花、胡桃肉、法半夏各12g。水煎服。

(4)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3g,每日3次,蜂蜜少许调服。

(5)石菖蒲15g(后下),泽泻、茯苓各12g,甘菊、蝉蜕、陈皮各6g,胆南星3g,白芍9g,石决明30g。水煎,2次分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痰蒙神明型)。

3.针灸疗方

(1)痰多不易咳出者,针刺足三里、丰隆、天突。喘咳甚者针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

(2)平时宜常艾灸大椎、肺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五、调护

(1)本病由咳、喘引起,故应重视慢性肺系疾病的治疗,尤以预防感冒咳嗽为重。

(2)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戒烟酒。

(3)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咯血

咯血是血由肺而来,经呼吸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咯血、嗽血。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疡等病引起咯血,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咯血总由肺络受损所致。因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故外感风热燥邪,或肝火上逆犯肺,阴虚肺热等,损伤于肺,使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血溢脉外,则为咯血。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血经咳嗽而出,血色鲜红或暗红,常间夹泡沫或痰血相兼。

2.诊断

(1)多有肺系疾患的病史。咯血前有胸闷、喉痒等症。

(2)X线胸透或摄片、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常可见肺部有关病变。

(3)应注意与吐血相鉴别,要排除鼻腔或口腔的出血。

三、辨证施治

1.燥热伤肺型

【辨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施治】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加减:梨皮、藕节各20g,桑叶、北沙参、侧柏叶各15g,川贝母、栀子各10g,杏仁、茜根、天花粉各12g。水煎服。

【加减】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2g,牛蒡子10g。

2.肝火犯肺型

【辨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咳时胸胁引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施治】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15g,地骨皮12g,海蛤壳、紫珠草各20g,青黛(冲服)、甘草各6g,栀子10g。水煎服。

3.阴虚肺热型

【辨证】咳嗽少痰,痰中夹血或反复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施治】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藕节30g,百合、仙鹤草各20g,麦冬、生地黄、旱莲草、玄参各15g,白芍、川贝母、阿胶(烊化)各12g,黄芩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潮热者,加青蒿12g,鳖甲30g,地骨皮15g,白薇12g。盗汗者,加浮小麦30g,糯稻根15g,牡蛎3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

2.验方

(1)茜草根、侧柏叶、仙鹤草、旱莲草、白及各100g,生地黄、牛膝各50g,花蕊石20g,阿胶、甘草各15g,三七末10g(冲)。水煎2次,药液兑匀,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燥热伤肺型)。

(2)生地黄30g,牡丹皮、桔梗各10g,北杏仁、仙鹤草、苇茎各12g,鱼腥草、桑白皮各15g。水煎服(适用于燥热伤肺型)。

(3)大黄、黄连、黄芩各10g,降香、花蕊石各12g。水煎服(适用于肝火犯肺型)。

(4)桑叶、牡丹皮、知母、枇杷叶、黄芩、蝉蜕各9g,桑白皮、黛蛤散、当归、桔梗各10g,钩藤、地骨皮各15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肝火犯肺型)。

(5)天冬30g,甘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阴虚肺热型)。

(6)野百合、蛤粉(包)、百部、麦冬、天冬各9g,白及15g。水煎服(适用于阴虚肺热型)。

(7)仙鹤草12g,三七末3g,紫珠草6g,茜根6g,侧柏叶、冬虫夏草、栀子、海蛤壳粉各9g,白及5g,降香、百部各3g,藕节炭12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虚肺热型)。

(8)生地黄30g,玄参20g,天冬18g,麦冬、生侧柏叶、白及、阿胶(溶化)各15g,制附子5g,白蔻仁3g(后下),三七粉6g(分2次冲服)。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虚肺热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取鱼际、天泽穴。鱼际用泻法,天泽用补法,还可配合灸涌泉。

(2)皮肤针:用梅花针反复点刺两侧颈动脉区各10~20分钟。

五、调护

(1)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外邪犯肺,因咳嗽而引起出血。

(2)宜少食或不食辣辛炙焯及生痰动火之物;吸烟及饮酒易使咯血复发,故宜戒除。

(3)咯血量多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应让病人侧卧,或头侧向一边,以利于血痰咳出,防止血涌气逆、呼吸窒息及气随血脱的发生。

秋燥

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证候表现相似,故这些疾病可以参考秋燥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

本病所发外因感受燥热病邪,内因人体值夏令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或素体阴液亏损,复感燥热病邪而发病。秋燥病所及脏腑主要是肺、胃、肠等,尤以肺为病变重心;卫气分病变多见,少数患者也有病邪深入营血或损伤肝肾。

本病的发生,病邪先犯肺卫,因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又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燥热病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热病邪先犯肺卫。

初起除见肺卫证候外,还伴

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失润的表现。若肺卫之邪内传气分,则肺之津气受伤证候更为突出,并涉及胃与大肠。

因胃为燥土,亦喜润恶燥,感受燥热病邪后,易伤胃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伤,输布津液之功能障碍,则大肠也失去濡润。故本病以肺为病变重心,其次是胃与大肠。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多发于秋天燥热偏盛的季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的表现。

(3)本病的病变重心在肺,一般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为多,传入下焦肝肾较少。

2.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本病应与风温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邪在肺卫型

【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脉数。

【施治】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象贝、栀子皮各9g,沙参15g,淡豆豉6g,梨皮12g。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加减】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g,芦根12g;咽喉干燥而痛者,加玄参18g,岗梅根15g。

2.燥热伤肺型

【辨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干燥或白而干,脉数。

【施治】清肺润燥,养阴止咳。

【方药】清燥救肺汤:生石膏30g(先煎),冬桑叶、党参(或太子参)、杏仁、炙枇杷叶各9g,火麻仁、麦冬各12g,阿胶6g(烊化),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加减】若咽喉疼痛者,加连翘12g,牛蒡子10g,板蓝根15g;若咳嗽痰多而黄者,加瓜蒌皮12g,贝母9g;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g,生地黄15g,枳壳9g。

3.腑实阴伤型

【辨证】身热,干咳少痰,口干唇燥,大便干结,或腹胀。舌红,苔黑干燥,脉沉细。

【施治】养阴润燥,通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生大黄9g(后下),芒硝8g(冲),炙甘草6g,鲜何首乌18g,鲜生地黄20g,鲜石斛20g。水煎服,每日2剂。

【加减】若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g,麦冬15g,玄参25g;腹胀满而痛者,可加枳实8g,厚朴6g。

4.肺胃阴伤型

【辨证】身热不甚,但干咳不已,口咽干燥而渴,知饥纳少。

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施治】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方药】五汁饮:雪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每日饮服2~3次。

【加减】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适量;知饥而不欲食者,以扁豆、太子参、淮山药各15g,水煎去渣,和匀,趁温饮服。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养阴清肺膏(适用于邪在肺卫型)。

(2)清燥救肺丹(适用于燥热伤肺型)。

(3)五仁润肠丸(适用于腑实阴伤型)。

(4)玉泉丸(适用于肺胃阴伤型)。

2.验方

(1)雪梨1~2个,川贝母9g,冰糖12g。雪梨洗净去心核,将川贝(研末)、冰糖纳入,炖1小时后,吃梨饮汁,每日吃服1次(适用于邪在肺卫型)。

(2)天冬、麦冬各10g,生地黄、天花粉、白芍各12g,秦艽9g。

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ml,童便10ml,温服。每日煎服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燥热伤肺型)。

(3)太子参20g,玄参15g,当归10g,炒莱菔子15g,番泻叶4g。诸药共碾成细粉末,每次用5g,用开水50ml泡5~10分钟,温服(适用于腑实阴伤型)。

(4)北沙参15g,石斛15g,麦冬12g,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5g,炙乌梅10g,川楝子6g,玉竹12g。水煎,2次分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肺胃阴伤型)。

3.外治方

用瓜蒌1枚,贝母50g,青黛15g共混碾细末,再将蜂蜜100g放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后加入药末,调匀如膏。分别摊贴在双侧肺俞穴、大杼穴、后溪穴,后盖纱布,用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者)。

五、调护

(1)补充足够的水分,多喝水或清凉饮料,少喝甜味饮料。

(2)饮食上不要吃辛辣上火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保持室内合理的湿度,在空调房里放上一盆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