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三维动画审美谈
7814900000017

第17章 图时代

图时代,这个并不新鲜、但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词却抢夺着人们的眼球,敲打着人们的神经。在人类诸感官中,视觉被认为具有优先地位已经几千年了,而在这个“图时代”带给我们的,有欣喜,有焦虑,更有思考。

图像的优先地位,指在思考人的行动、思想,以及事件事实本身与它们的外在表现之间关系时的一种观念。行动、思想与事实是优先的,受欧洲历史上形而上学传统影响,这种关系被转化为图与词的关系。

对于柏拉图的哲学来说,看到了理念的世界要比现实的世界更为真实。现实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镜像,就像我们在洞穴中所看到的透过火光而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真实的马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匹或那匹马,而是理念的马,真实的床也不是木匠所打造的床,而是理念的床。柏拉图眼见不为实的反视觉观点的逻辑是:真正的视觉与眼睛见到的不是一样的,就是所谓走出洞穴以后在阳光下的视觉。

亚里士多德给予视觉以认识论证明人的视觉是通向真理的途径。他在《形而上学》的一开始写道:“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某人”。哲学家们的这些观点和认识,与希腊当时正在完成一种向视觉中心主义的转变的艺术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埃及艺术具有其强烈的风格特征,也有其规范,这种风格保持几千年之久,而在希腊,艺术发展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期,也同样形成独特的艺术的风格。对于埃及与希腊的两种不同的表现艺术,英国艺术史家冈布里奇曾这样概括:“埃及人所再现的是他们所‘知道’(know)的世界,希腊人所再现的是他们所‘看到’(see)的世界。”他深刻地说出了两种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埃及,图指向了人关于对象的认知,在希腊,人再现了对象的外观。

1现代性与媒体革命

15世纪,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斯奇(FilippoBrunelleschi)发明了焦点透视,这是一种按照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在平面上体现出来的透视错觉,它能够在平面上描绘出三维空间。在阿尔贝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名著《论绘画》中对布鲁内斯奇的这一发现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为近代绘画打下了基础,从此,绘画进入了表现纵深的时代。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论述了焦点透视法的基本原理,并对此做出了两条限定:第一,画家只画看得见的东西;第二,数学是自然之根,也是这门艺术之根。

照相机(camera)在19世纪初被人类所发明。在固定视点上,以固定视角将所视内容记录下来,是照相机成像的特征,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的对象,准确的透视使这种再现显得更加逼真。这个时期的欧洲人以科学理性的观念解释绘画,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欧洲近代绘画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并以此指导着绘画实践和研究,从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欧洲近代绘画主流一直在朝着照相机的方向发展,以英国画家康斯泰伯为代表,他认为绘画是“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其中,图画只是实验而已”。

照相机与照相术的发展,人类开始科学地用“眼睛”记录世界,改变了对世界直观认识的方法,改变了绘画观念,这项记录图像技术的发明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此技术日后的发展影响至今。从照相开始,发展到以照相技术到电影、电视,以及目前的数字图像,甚至特效图像,“照相”的“记录”概念早已被打破:电影通过迅速“记录”的胶片而实现了对运动着的图像的再现;电视通过另一种技术原理,使在电影中已实现的动态图像便捷地走进千家万户;而网络则以其所提供的扩展性、便利性和可塑性得以普及应用。数字图像互动的特性带给人类以更为浸入性的体验,而三维数字图像,更使观众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从照相技术源起,并及随之发展而来的电影、电视、数字图像、网络互动方面的成功,造成了视觉艺术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而这种新的体验又进一步促进人类对于视觉的重新认识。

这种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还会延续下去,并且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不可思议。

科学技术为视觉图像带来革命,视觉艺术有其视觉艺术的追求和对对象的判断方式和审美体验诉求特征。照相技术实现了人类能够记录、保留、再现物象的理想,但照相毕竟是照相,照相毕竟与绘画有本质差别。鲁道夫·阿恩海姆就曾对此指出,“由文艺复兴时期所创立的西方绘画风格,它所再现的事物的形状,总是局限于从一个固定点所看到的那个局部。而埃及人、美洲土人以及西方现代的立体派画家们,却不理睬这种限制(即从一个固定点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不仅如此,在东方中国,在非洲和大洋洲的视觉艺术,也都没有沿着这种焦点透视的照相方式的方向走。散点透视既是东方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体现方式,而不仅限于再现。世界上众多的民族都具有自己的视觉观,都有自己的艺术体现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非常精美的视觉艺术。

今天,照相已经被很普及的应用于生活、工作和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并且技术手段被不断改进、突破,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图像,也日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文学与图像

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该著作以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歌与造型艺术各自的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特征,影响深远。歌德曾评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

《拉奥孔》关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他指出造型艺术的绘画和雕塑长于描绘,只能在空间并列和陈列中以静止动作方式展示,用姿态暗示情感;而诗则不然,诗歌记述思维和外体动作,只能通过情感动作用来描绘物体。进入20世纪,作为新型综合艺术形式电影和电视,在活动图像的冲击下,以往的时间与空间艺术的分野受到了挑战。新的连续动态视觉艺术形式,对原有的静态造型艺术的一些规则造成了冲击,观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成为全新的艺术门类,并随着实践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规律,这就是当图像也成为时间艺术元素的情况。

图像(image)来源于拉丁文的imāgō,意思是像某物。图像带给现代社会的,从简单的被动性描述、记录,发展到独立。技术的进步,必然使作为技术支撑的影视艺术在冲击当代技术应用极限时,不断向观众提供目不暇接的视觉大餐,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人类社会从对实物的模仿,发展到造型艺术的繁荣,这是“技术”的胜利。而现在人类的生活被图像信息所包围,但使人们却不再在意图像背后的实物,从照相到电影,再到数码技术和互联网,代表的恰恰就是这种现象。图像已经与真实世界分离,人们开始生活在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世界之中。

3日常生活审美化

由于数字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大量信息涌入人的生活,人们坐在计算机前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而“图像”作为最直观的一种信息形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甚或各个方面。“图像”已经从单纯的审美形式向社会应用形式转变,这种“图像转向”自然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联系起来。但是,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本质概念是不同的。《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句话:“神看到所造的一切,凝神注目,确实是非常美。”这句话所讲的是“世界是美的”。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源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东西,美是上天赋予人类的财富,人之所以需要追求美,是提升生活品质,追求生活价值的体现。审美也是生活,审美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之外,还提升一个人的内涵。

美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也是为了完善自己。美源于生活,源于人类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美无处不在,通过感知美的心灵,感知美的感官去享受美,而通过审美,人们会变得更美,也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