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卫生院中医科诊室里,原先只有一张诊桌。坐堂应诊的是74岁高龄的老中医卢先生。这是镇上居民的老习惯,称中医为诊脉先生,对西医才称医生。
卢先生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后来跟一位老中医学医。1958年那阵成立卫生院,他就成了卫生院的中医。行医几十年,医好过病人无数。不过由于他仅仅是根据师傅教下的经验行事,在人体解剖、病理学和药理学方面都知之甚少,又少接收新信息,因此比较保守,误诊和贻误病情的事时有发生。
几个月前,中医诊室里多了一张诊桌——新来了一位中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侯医生。侯医生是外地人,在中医学院读了五年,其中包括临床实习一年,在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方面学有所成。
第一天上班,侯医生到得很早,不但将自己的诊桌擦抹得干干净净,连卢先生积满灰尘的诊桌也仔细地擦抹了一遍,然后将供患者垫手诊脉的“小枕头”端端正正地摆放在桌面上,恭候患者来看病。
8点钟,开诊了,一个个患者挂了号,进入诊室,都将病历本往卢先生桌上一放,排起队来。卢先生一般要八时半才来,这点大家都习惯了。患者让病历排上队,然后静静地坐在诊室外等候。
侯医生端坐桌前,微笑着与每个拿病历进来的人打招呼。但所有的病人都仿佛无视他的存在,没有一个人走到他的桌前。
八点半钟,卢先生来了,看了一眼桌上叠得高高的病历,皱了皱眉,又从老花镜上方瞥了一眼一个病人都没有的“新手”,然后对坐着候诊的人说:“新来了一位先生,和我都是一样的,你们分一部分人到侯先生那边去。要不,我这里到12点都看不完。”说完,从厚厚的一摞病历本最底部抽一本出来,透过老花镜吃力地看清了患者姓名,对门外叫着名。
直到中午12点,没有一个病人走到侯医生桌前。下午仍然是这样。
一天、两天、三天……半个月过去了,仍然是这样。
人们说,看病不同理发。发理坏了,长长了再理就是;要是诊错了脉,吃错了药,可不是闹着玩的。直到第16天上午,仍然没病人找侯医生,他只好静静地坐着,看一本古医书《金匮要略》。突然,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走到他诊桌前,“扑通”一声跪下来,说:“侯医生,总算让我找到你了。”侯医生抬眼望去,不觉一惊,正待开口说话,只听那女人大声说:“那一回,我那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一病不起,寿衣寿靴都准备好了的,全靠你几帖中药便令他起死回生。现在他越活越精神呢!后来你调走了,我多方寻找,才找到你,请受我一拜……”
此情此景,所有候诊的病人都看呆了,有几个反应快的,快手快脚从卢先生桌上将自己的病历翻找出来,放到侯医生桌上排起队来。
从此,找侯医生看病的人与日俱增。
直到现在,只有侯医生一人知道,那天跪在他面前的女人,是从老家赶来的亲姐姐。
(原载《郑州晚报》1997年7月15日,《小小说选刊》1997年第20期选载)